分享

80多种药食两用食物性味归经与功效(四)

 润物i8b2q0 2016-06-27



41.青果

【性  味】 性平,味甘、酸。

【用量用法】 清热,利咽,生津,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烦渴、鱼蟹中毒。

【用量用法】 4.5~9克。

42.鱼腥草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排脓:肺痈(苇茎汤);疮痈。2.利尿通淋:热淋小便涩痛。

【用量用法】 10~15克。

43.生姜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症(桂枝汤)。2.温中止呕:胃寒呕吐症(小半夏汤)。温肺止咳:风寒咳嗽痰多症(杏苏散,止嗽散)。4.解毒:解鱼蟹及半夏、南星毒。

【用量用法】 5克。

【用药忌宜】 本品为辛温发散之物,故对表虚自汗及阴虚内热,或热盛之症均应忌用。

附:1.生姜皮

【性  味】 辛、凉

【功效应用】 和中利水,消肿。

附:2.乾姜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应用】 1.温中:脾胃寒症(理中丸,驻车丸,半夏乾姜散)。2.回阳:亡阳症(四逆汤,乾姜附子汤)。3.温肺化饮:寒饮咳喘(小青龙汤)。4.温经止血:虚寒性出血。5.祛寒湿:寒湿下侵之肾著病(甘草乾姜茯苓白术汤)

【用药忌宜】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说明】 生姜,乾姜,炮姜加工炮製不同,性味功效有所差异,生姜用鲜品,味辛性温,长于发散外寒,又能止呕,多用于风寒表症及呕吐之症,乾姜为母姜的乾燥品,味辛性热,走散之力已减,温中之功为强,为治疗脾胃寒症之要药,并能回阳,温肺化饮,炮姜经过火炮,辛味减弱,味转苦涩,温经止血是其所长,多用于虚寒性出血症,故有生姜走而不守,乾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44.枳具子

【性  味】 味甘,性平。

【功效应用】 有止渴除烦,清湿热,解酒毒功能。用于中酒毒,烦渴呕逆,二便不利等症。

【用量用法】 4.5~9克。

45.枸杞子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肾、肺经。

【功效应用】 1.滋肾补肝明目:肝肾阴虚诸症(二精丸,枸杞丸,左归丸,杞菊地黄丸,龟鹿二仙胶,右归丸,右归饮),阴血亏虚症(杞圆膏),消渴症。2.润肺:阴虚劳嗽症。

【用量用法】 10~15克。

【用药忌宜】本品虽滋腻性虽小,但毕竟为味甘质润之品,故脾虚有湿及泄源者忌服。

46.桅子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功效应用】 1.泻火除烦:热病心烦(越鞠丸,桅子豉汤,丹桅逍遥散);高热烦躁(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2.清热利湿:湿热黄疸;小便短赤(茵陈蒿汤,桅子柏皮汤);热淋(八正散);血淋(小蓟饮子)。3. 凉血解毒:血热出血(十灰散);痈肿疮毒;外用治扭挫伤

【用量用法】生桅子长于清热泻火,姜汁拌炒治烦呕,焦桅子及桅子炭常用于止血,桅子仁功善清心除烦,

【用药忌宜】 桅子皮兼清表热,脾胃虚寒,便溏食少者忌用。

47.砂仁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行气,化湿,健脾:脾胃气滞,湿阻之症(香砂枳术丸)。2.温中止泻:脾寒泄泻。3.安胎:恶阻、胎动不安(独圣散)。

【用量用法】 5~10克。

附:砂仁壳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脾胃气滞轻症:脘腹胀满,食慾不振。

48.胖大海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宣肺气,利咽疗哑:主治肺热郁闭,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痰热咳嗽。多单用代茶,亦可和牛蒡子,桔梗,蝉蜕,甘草同用。2.清肠通便:适用于热结便秘所致的头痛,目赤,牙痛。

【用量用法】 3~5枚。

49.茯苓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应用】 1.利水渗湿:小便不利,水肿(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痰饮。2.健脾:脾气虚弱症(四君子汤)。3.安神:心悸,失眠

临床应用三部分:除去外皮之后的外层呈淡红色者,称赤茯苓,内层白色者,称白茯苓,中间有细松根穿过者称茯神 ,或抱木神,赤茯苓偏于利湿,白茯苓偏于健脾,茯神用以安神。

【用量用法】 15克。

50.

【性味归经】 辛、微苦、酸,温。归肝、脾、肺经。

【功效应用】疏肝理气和中化痰:肝失疏泄,脾胃气滞症,痰湿壅滞,咳嗽痰多之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