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想到,乌梅、生姜对二陈汤功效的影响竟如此之大!

 369蓝田书院 2016-10-19






在祛痰的一众方子中,有一个方子不可不知,而且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个方子就是著名的二陈汤。说起二陈汤的时候,就会想起《汤头歌诀》中的那句话——“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从这个歌诀中可以看出,二陈汤也就四味药而已。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二陈汤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个方子,而这个方子的确是有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四味药。然而,方子后面还有一句话,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也就是说,真正的二陈汤,是应该有生姜和乌梅两味药的,一共是六味药。


二陈汤原用法中有乌梅一个.可使半夏得乌梅则燥湿化痰而无伤气阴之忧,乌梅得半夏则收敛肺气而无碍祛邪之虑。但后世有人或虑其酸涩收敛,疑与湿痰不宜、与半夏抵触而常予舍弃;或因其属用法中的“ 药引子” 而予忽略。如《医方集解》、《成方切用》、《医宗金鉴》等均未加载述,现今临床亦多不用。《方剂学》统编教材2版谓“ 近代用法,不用生姜、乌梅” ,《简明中医词典》亦谓现代多不用等等。


组方之要,贵在配伍。二陈汤主治湿痰证,病在肺脾二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祛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如此,虽兼顾痰脾之主要矛盾,但痰咳则不离于肺。肺者“ 华盖” 之脏,主宣发与肃降。故治肺诸方,每每注重适合肺性宣发肃降特点之配合遣药,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本方佐入少许乌梅,味酸性涩,《本草纲目求真》卷二云其“ 入肺则收” 。方中之用,细析有五:一者,敛肺止咳,李时珍云其“ 止久嗽” ;二者,与半夏、生姜辛散之品为伍,则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三者,恰适肺之宣发肃降之性,即王好古所言:“ 肺欲收,急食 酸以收之” 之意,即李时珍所谓“ 涌痰” 之功;四者,陶弘景云其“ 去痰” ,即乌梅本身兼有祛痰之功;五者,乌梅酸敛生津,可以其润性防半夏等过于辛燥,因肺者恶燥,且乌梅用量较少,不致助湿敛痰。故此,对二陈汤中佐入乌梅,理当予以足够重视,方能全面领悟原方配合之要旨。


二陈汤中乌梅的深刻含义,尚可从《局方) ) 及宋代又一著名方书《圣济总录》中找到佐证。首先,《局方》用乌梅以增强化痰止咳作用。查《局方· 卷四》中用乌梅方共5首,其中用量最大者达3两,除二陈汤外,其余4首均主治咳嗽痰喘。可见祛痰止咳方中加乌梅是《局方》的常见用药形式,如用治一切咳嗽的杏子汤方后云:“ 每服添乌梅一个煎服,其效尤验” 。尤其是用治久咳不止者,常多加乌梅,或以乌梅配米壳等。同时,宋代化痰止咳方中常有应用乌梅的配伍形式。以宋代代表方书《圣济总录》为例,其中“ 痰饮门‘’用治“ 痰癖胁痛” 的五饮丸,用乌梅一两,与方中其它主药同量;“ 咳嗽门” 用“ 治咳嗽” 的百部丸,“ 治五藏诸咳” 的前胡汤,方中半夏、白茯苓、甘草、乌梅、生姜并见,乌梅用至一两,另配伍前胡、麻黄、杏仁、五味子等,较好地体现了化痰止嗽、收散相合的功效特点,可与二陈汤互参。


可见二陈汤方用乌梅敛肺而不敛痰、生津而不滋腻,善于止咳化痰,有增强全方功效的作用,不可随意舍弃。今人孙蓉,彭欣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中曾发表一篇文章《乌梅,生姜对二陈汤功效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证实二陈汤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在这方面六味二陈汤作用明显优于四味二陈汤,作用强度为:六味二陈汤高剂量>六味二陈汤低剂量>四味二陈汤高剂量>四味二陈汤低剂量。二陈汤有明显促进胃肠蜗动的作用,六味二陈汤高剂量和四味二陈汤高剂量作用强度均与橘皮竹茹汤和厚朴温中汤相当,六味二陈汤低剂量作用明显优于四味二陈汤低剂量,在这方面,作用强度为:六味二陈汤高剂量=四味二陈汤高剂量>六味二陈汤低剂量>四味二陈汤低剂量。此外乌梅、生姜对二陈汤燥湿化痰(有形之痰)的影响较大,对二陈汤理气和中作用也有影响。但可被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剂量的加大所掩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