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燥湿化痰的基础方:调和脾肺,清扫寒痰、热痰

 中医药方便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进入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意味着夏天的脚步近了,湿气增多,很多人本身身体湿气重,痰湿之气郁结于中焦,渐渐日子又不好过了。

湿气结聚在体内而不得发越,久之,就成了“无形之痰”。大家都很熟悉所谓“有形之痰”,尤其是新冠、甲流或者普通感冒带来的表证中,无论是咯白痰,还是咯很粘稠的黄痰,其病位主要在肺。

随着肺气上逆,咳嗽,咳出的痰是可以看见的;但是无形之痰,一般不易咯出,病位在脾胃,也可以在心、肝、肾。

01

无论有形之痰(痰在肺),还是无形之痰(痰在中焦、下焦),二陈汤都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方来调理。

首先,我们看二陈汤的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二陈汤中的“二陈”,一个是陈皮,另一个是半夏。

陈皮 是理气药中的最常用的,尤其是理中焦脾胃之气。很多上班族依赖外卖、盒饭,营养搭配不合理,不吃早餐,晚上吃得多,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痛、上腹胀气、嗳气、纳差、恶心呕吐等,都可在工作之余用陈皮泡上一杯水,代茶饮;脾胃寒还可以加上生姜,组成生姜陈皮茶。

新鲜的橘子皮虽然和陈皮的都来源于同一种东西,但是新鲜的皮发挥油较多,并不具备陈皮燥湿那样的功效,因此,最好要选择陈皮(陈久者良)。 

半夏 是“二陈”中的另外一“陈”。这个方子里的半夏是经过特殊工艺晾晒、炮制过的法半夏,减轻了温燥之性和毒性,增强燥湿化痰的功效。

《黄帝内经》中有一个有半夏秫米汤,是调理胃不和导致失眠的方子,半夏善能降胃气,秫米能和胃气,两者并用,胃气调和,能令人瞑目安睡。在二陈汤里,半夏也是起到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

茯苓 能利湿,和陈皮、半夏不同的是,茯苓是一味补药,它健脾渗湿,也是老中医药方中的“常客”。据说在慈禧的养生补益药中,茯苓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

茯苓有助于生痰之源——脾的健运,又能渗湿利水,和半夏的燥湿、陈皮的化湿结合,湿去痰消。另外,茯苓有宁心安神之效,痰气上逆引起的眩晕、心悸等,茯苓既可降痰气之上逆,又能宁心安神,睡眠好了,五脏自然和谐,脾胃得以强健。

乌梅 在这个方中主要是两方面的作用:首先乌梅本身就可以止咳,收敛肺气;其次,方中的半夏、陈皮比较辛温燥烈,所以为防止温燥烈耗伤气伤阴,乌梅收敛又能生津,可以起到佐制作用;最后,乌梅收敛、聚痰,也就有助于涌痰、消痰。

生姜 一是温胃散水,燥湿,祛痰,二是和半夏相配,就是张仲景的小半夏汤,能够化痰散饮,祛痰燥湿、和胃降逆。

甘草 作为药中“国老”,一方面和茯苓相配,它有一定补气和健脾结合的作用;当然,更主要在方中调和诸药之药性。

02

二陈汤出自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偏于调理寒痰,加减之后也可以调理热痰。原文记载二陈汤的主治病证时提到: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饮食过量、七情之偏、五味之厚均可损伤胃气,形成“痰郁”,中焦“痰郁”又必然影响脾胃升降而导致诸种病证,这时可以用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减调理。实际上,二陈汤及其加减后的系列方,针对诸多病证都可有显著效果。

比如,去年我们很多人“羊”的时候,发热伴随拉肚子腹泻,常用一个藿香正气,其实这个方子里面也有“二陈”的影子,即陈皮、半夏,也突出了方子表里同治的特点。

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橘红丸,即在二陈汤基础上加瓜蒌皮、浙贝母、紫苏、紫菀等组成,尤其针对痰黄,痰比较脓且咳不出来的情况。

半夏白术天麻汤也有二陈汤的影子,这个方子用到了二陈汤中的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再加上天麻、竹茹、生姜、白术、泽泻,整体起到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作用,是针对痰湿蕴结的高血压病的常用方。

二陈汤中的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加上竹茹、枳实,就是温胆汤。胆胃不和、寒痰在胃、热痰在胆,用温胆汤作为基础方加减,能促进睡眠,还能改善情绪,改善痰湿类型的抑郁症;也可以用温胆汤泡脚,改善虚烦不得眠的状况;热象更明显的,可以再加上黄连组成黄连温胆汤。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脾胃坐镇中焦,气机容易滞塞不通,因此用二陈汤化痰理气,也是调理脾胃的常用方法;而肺气的盛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脾气运化功能的强弱,所以二陈汤加减也常用于老慢支、慢肺阻等疾病的调理。

由于痰湿中阻导致的高血压病,以及情志疾病,也可以在辨证基础上用二陈汤加减,以及痰湿阻络常用的指迷茯苓丸等都有二陈汤的影子……

总之,中医方剂不拘一格,变化灵活,把握好基础方、经典方的方解与内涵,也是初学者“百变不离其宗”的入门捷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