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里的露天电影

 老灰狼的图书馆 2016-06-28



记忆里的露天电影


“那片房屋,原是一露天电影院,星空下的夜晚,常常是人头动攒;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曾经陶醉过的世界。”六七十年代,露天电影是我们农村最常见的、也是最令人兴奋的、全村性的'娱乐'活动:在宽阔的村委大院里树两根高竿,挂起一方白幕,就可以放电影了。 


一部电影,会在镇上的各个村庄里巡回上演。有些人,一部电影能看N遍。因为周边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只要临村有电影看,就会在黄昏之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呼朋唤友结伴而去,反复观看,深夜而归,乐此不疲。 


夏夜里的露天电影最热闹。 



下午放学的时候,太阳还半天高,我们小孩子不是先回家,而是带了凳子,兴高采烈的,直奔村委大院,用小木棍圈了自家人看电影的地方,抢占最有利的地形。有电影的晚上,老师是不布置作业的。这样,电影在我们心里的分量,就更可想而知了。事前好多天,就掰着指头,计算着到我们村放电影的时间了。 


不过,每次欢呼雀跃的蹦跳到村委大院的时候,总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捷足先登”,早早的就坐在了最好的位置——距离放映机不远的正前方,规规矩矩地在白幕前等待开演。只是到了电影真正开演的时候,这位老奶奶却在故事片的“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酣然入梦!别人占地儿看电影,而她老人家却占地儿睡觉,这段故事已成经典,或这经典已成故事,至今想起还觉得有趣。当时怎么也不理解老奶奶的做法,可随着年龄渐长,终于有所顿悟:老奶奶也许难以看懂电影里的意义,只是愿意感受这份热闹和人气而已。 


快开演了。银幕上涂着夏日黄昏橙红的光影。晚风习习,蝉鸣蛙鼓。大人们拿着大蒲扇,陆续的找到了自家孩子占的地方坐了下来。并给孩子们带了了蒸土豆、煮玉米,或杏子桃子甜瓜等零食。小孩子们一边吃一边兴奋的在人群中蹿来蹿去,嬉戏笑闹。 



哪里氤氲着雪花膏味儿,那里包准是姑娘们扎堆的地方。劳动了一天,她们回家洗了脸梳了头抹了雪花膏,换上了干净漂亮的衣服,精心打扮后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她们基本上不坐着看电影,站着看,在放映机的后面或侧翼,而在他们周围的,是一圈一圈儿的小伙子。她们总是一脸的矜持,叽叽喳喳的小声说话,莫名其妙的笑,或心怀戒备却又好奇地瞥一眼在身边晃来晃去推推搡搡嘻嘻哈哈的小伙子……在月朗星疏的广袤的天幕下,人们的喜悦,好象被放大了无数倍的不可名状。 


暮色四合,吃饱喝足的放映员,终于来到了放映机前。换片、倒带、调音,一阵捣鼓,一束强烈刺眼的白光,射到了白幕上,上面立即映出几个头部剪影,像皮影戏。孩子们一看好玩,于是就恶作剧地挥舞着的手影,于是就有人笑骂。挥舞手影的听到骂声越发张狂,加大摇头晃脑、摆手的力度,还不时回头做着鬼脸。可回头时光线太强,瞬间刺得眼睛一阵发黑,赶紧掉转过头去,揉着被刺得发痛的眼,老半天看不清东西。看着这副狼狈的模样,周围的人便爆发出一阵极开心的哄笑。



电影的前奏曲响起,人声鼎沸、爆满的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的目光全盯在了前方的幕上。也有的人因为正面的有利位置全被挤占,不得不坐到银幕的后面去看电影,除了字幕是反的,其他倒没什么不同。遇到换片的时候,在光束前的恶作剧再次上演,笑声骂声也如期而至。好象这也是看电影的一部分似的……


有时候,放映员把片子弄反了,刚放完的又会放一遍,于是台下就会哄笑、口哨声一片;有时银幕上的情节里暴雨如注,天上也下起了雨,几把伞会同时撑起,护着放映员,护着放映机,乡亲却全不顾自己淋个湿透,照样全神贯注的盯着银幕……于是,战斗片《小兵张嘎》《地道战》巜渡江侦察记》,反特片《永不消失的电波》《黑三角》,朝鲜片《卖花姑娘》,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言情片《五朵金花》《庐山恋》,越剧巜红楼梦》《追鱼》,功夫片巜少林寺》等电影,就这样永远储存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影片结束,已是深夜,月悬在天,人群散乱各自归去。孩子的哭闹声,寻人的吆喝声,找鞋子的急切声,对影片的评论声,此起彼伏,各种声音如水面上荡起的一圈圈的涟漪,快乐而满足,向周围的村庄,渐渐辐射散开。 


月下的每个人,带着看电影后的激情、喜悦和感悟,悠悠走向自己的梦里……


记忆里的露天电影——这样的风景,或许有点儿“老”,却很甜,宛如又脆又薄的糖衣,想留在嘴里慢慢的咀嚼,它却触口,即化了……



作者简介:宋修虹,笔名小溪,威海乳山人,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教书,养花,写字。几百篇散文随笔,著有个人散文集《小溪清歌,浅唱流年》,微信号Xiaoxiqg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