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也最完整地记载了“经筋”学说的文献是《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第十三,其中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路线、分布部位及常见病候。以后的历代医学家似乎不太重视这个医学中的冷门,虽然《针灸甲乙经》也比较全面的介绍了经筋的走行和病症,但其内容与《灵枢经》基本一致。在其以后的数千年中仅此二本经典著作有较完整的描述,也就是说“经筋学说”一直被束之高阁,没能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也很少有人专门研究经筋。所以,有关经筋的研究一直局限在《灵枢经》的论述上,基本没有发展与创新。近年来,黄敬伟医师在传统广西壮族民间疗法基础上,以传统经筋学说结合现代软组织损伤学立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筋疗法”。吕嘉戈也在临床推拿学基础上提出了《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台湾的黄国松也在前者的基础上编著了《经筋手疗法图解》一书。但这些都还尚未深入,不过,这已经章显出了“经筋学说”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在来看,经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很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阐发的。 经筋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其形成也不只是局限在医学的范畴。“拳起于易、理通于医”,因此,中国武术的训练方法中有关的实践与经验总结,也应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经筋理论的来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同时,经筋理论也是传统武术健身训练的指导理论之一。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导引术的修炼中早已广泛地应用了经筋理论,如少林武术之《易筋经》,武术中的捏筋拍打法,并形成了武术伤科独特的骨伤、筋伤治疗方法。但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未见到其理性研究与总结的文献记载。但随着近几十年来的经络现象研究的广泛开展,已有人开始注意到经筋学说的意义与价值。日本的研究者认识到“经筋是经络的运动力学系统”,平田内藏吉氏因之而提出“中心运动法”。我们确信,对经筋理论的再认识与深入研究挖掘,将对运动训练、运动损伤防治和运动健身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经筋组织应该说是生物信息的最佳通讯材料。而人体的经筋组织分布甚广,无所不在,所以,经筋系统是沟通人体内外、上下,通行气血,传导感应的一个网络信息通道结构,即可以传递全身的生命信息,调节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刺激的解剖学基础为人体结缔组织所较丰富的筋膜结构(如:肌间隔、肌间隙等在旋转针体时能牵动较大范围筋膜结构,可达骨膜,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刺激点(穴位)与非刺激点的区别其实只是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不同。针刺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的结果是能够在针体旋转时牵动较大范围的筋膜,从而产生较大的生物学信息(对感觉神经末梢的牵拉刺激和对结缔组织的局部刺激)。神经牵拉刺激使众多感觉神经的末梢和感受器位于结缔组织内刺激牵拉筋膜可产生较强的神经信息。牵拉扭转筋膜可促进淋巴回流。牵拉扭转筋膜产生交感神经兴奋和局部血管反应和细胞反映。 1、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 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 3、肌间隔和肌间隙,即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 4、神经血管束疏松结缔组织; 5、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 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别构成两层包绕人体表面和肌肉表面的完整筋膜囊,两层筋膜的厚度在背部和四肢的伸侧较厚,在腹部和四肢的屈侧较薄,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全身肌肉的表面形成肌的外膜,深入到肌肉内部形成肌束膜和内膜,在肌肉或肌群分界处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肌肉的间隙之间形成肌间隔筋膜,肌间隔筋膜深入到四肢深层包绕神经血管束并进一步与深层的骨膜相连。 (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