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lztiandi 2016-06-30

浅谈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马功平    315300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特别强调“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对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借助教学这一载体,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认识,更好地完善自己,做个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关键词:人文素养;通用技术;教学

 

  《通用技术》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新增设一门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基于这点,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它是指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学习吸纳,接受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后,所反映出来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因此,通用技术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通用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来追求,教师要借助教学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和提升让学生不断从通用技术教学中汲取营养,完善人格,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

一、           熏陶感染,培养人文素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都以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只有教师具有独立完美的人格,才能使学生的人格趋于独立完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要想学生好学,教师必须学而不厌;要想学生有理想,教师必须志存高远。没有高尚人格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人格高尚的学生;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学识渊博的学生。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事实上,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风格、为人处世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教师的谈吐、举止、风度等等,学生都会模仿。因此,教师要学习并运用更多的人文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大量的日常的生活问题,弘扬理性。自觉做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善于将教材中蕴涵的人文意识和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此感化学生,使教育达到理想效果。如果教师凭借自己的人文素养对所讲技术产品有独特理解与把握,就会在课堂上形成一种 “磁场”效应。在这种“磁场”效应下,每个学生都会受到感染。这也正是通用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通途。

二、适时渗透,加强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训练,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通过教育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通用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通过优美的技术产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陶冶,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讲述《常见结构的认识》里,自然界中,蜂窝、蜘蛛网、大树、动物的身体与器官等都有其特定的结构,这些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通过自然界中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摆脱了就自然界结构讲自然界的思维定势,以“自然界的结构与人”的独特视角,揭示了自然界的结构现象与人类的紧密关系,以及技术运用对自然界中结构的研究成果来服务人类、造福人类的研究目的,从而引导学生以人为核心思考技术所涉及到各方面的问题,建立技术上“人本”思维,深化对技术目的性的认识。又如《经典结构的欣赏》中飞檐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造型传达出尊贵和凝重的寓意,体现了高贵华美的风韵,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通过对飞檐经典结构的欣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其次,利用通用技术中的内容载体,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强,展示自身的闪光点,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如在讲述《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时,CRT显示器有辐射,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三星公司采用负离子技术,消除由于辐射产生的空气环境的危害,提高空气质量。进而点拨学生在以后实际产品生产中要充分考虑健康目标。这是产品人性化的设计。也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为以后的技术设计扎下坚实的一步。

三、培养兴趣,提升人文素养

  欧洲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探究,知难而进也是人文素养的内容之一。在友好协作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自我探究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上《技术与设计1——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展示一个生活中的设计,可爱造型的抓蛋器,可以把鸡蛋从沸水中取出,并且很优雅的倒置放在餐桌上,等鸡蛋凉了再享用。学生看到这个图片之后就会有一种“我怎么没有想到去设计它”的想法。然后乘热打铁,再给学生展示一个外观完全像书本的便携带的小凳子,问学生:“知道老师手上拿的这个是什么吗?”学生就会猜测:是书本、是相册……,接下去揭示答案,其实是一个为儿童设计的便携带的小凳子,并当场给学生演示整个凳子的组装过程,这样学生设计的热情就提高了,再为学生分析整个设计的一般过程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凳子。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这个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过程正好体现了人文素养的要求。事实证明,在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完全可行的。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生成和发展上完全可以有用武之地。

四、应用发展,升华人文素养

  技术因人而生,因人而变。人是技术目的,也是技术的动力。现代技术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技术具有两面性,如果人类不能把握自己,不能理性的看待技术,技术就可能被急功近利者所误用,被居心不良者所利用,技术就可能走向为人类造福的反面,就可能背离它的初衷。而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技术的两面性,教育学生要理性的看待技术,坚持“技术应当造福人类,应当以人为本的”的技术观,凸显技术的人文理念,渗透技术的人文素养。基于这种理念,学生的设计作品渗透了更多的人文素养。如在学生的头脑中,闹钟似乎都是通过音将人叫醒的。但学生打破常思维方式,另辟蹊径,想到了利用振动将人唤醒的闹钟。针对下雨时候忘了关窗户时常会导致一定的破坏性后时,设计了下雨时能自动关闭的窗户。而且设计过程中还考虑到了具体的技术实现,充分利用了平时学习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将其与设计结合起来。又如提重物时腾出一只手来打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于是学生设计了可以像书包一样背在肩上的雨伞。还设计多功能尺子,多功能牙刷,可以喝多种饮料的水杯……。在这种自主的设计中,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对技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思考。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总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通用技术学科讲求的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通用技术教师一如既往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将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因素贯彻到教学中去,让通用技术教学真正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文精神之花绽放,让人文关怀永驻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 顾建军.技术与设计1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顾建军.技术与设计2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东莉.人文素养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的重要素养[J].科学管理研究 , 2002,(05)

[4] 刘晶.寓人文素养于统计教学中之探讨[J] .中国地质教育 , 2001,(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