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lztiandi 2016-06-30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门市教学研究报告

谭祝寿、谭淑敏、冯慧芳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过程及结论。

  关健词:创新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题综述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据统计,我国有七成多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缺少运用技术“计划和行动”的能力[1]。我国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用、重科学轻技术,忽视技术教育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应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2]。

  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下普通高中一门必修课程,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在充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课题通过研究适合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情景、活动方案及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创新能力的界定

  由于理论依据、判断标准、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的不同,对创造力(即创新能力)的定义也不相同,有关创造力的定义多达数百种。早在1960年Repueci就对各种不同的创造力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归结为6类。托兰斯于1988年将创造力的定义方法也分为6类。综观众多的创造力的定义,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同意两种观点: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产物。在最新的创造力定义研究中,有将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产品、创造性的个人和环境中两个或多个结合起来的倾向。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概念的讨论,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定义为:在学习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问题过程中,力图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空间、获取信息、分析加工和转换信息、储存信息、应用和监控调节信息,从而达到产生或可能产生出某种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成果,并加以传递、展示、评价和反思提升这些信息的智能品质[3]。这种创新能力的界定思路,强调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空间,以及在可能产生出某种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成果以后要加以反思和提升,它将创造性过程、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个性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完整且操作性强。在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学科知识学习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前人创造的知识精华,但由于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决定了学习活动具有再发现和再生产的性质,这体现了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区别于科学家和艺术家不同之处——更多是具有较大的个人发展价值。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论依据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本,教师唱主角,学生跑龙套,不强调知识创新以及由此所需的创新能力。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不懂得知识的由来,学生成为贮存知识的容器。由此形成的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矛盾。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环境中主动地建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智力和情绪的介入的学习是最持久的学习;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才能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学习;学会比较地注意自我评价而不是依靠他人评价时,独立性、创造性等因素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创新教育要求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以活动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学生学习观,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观。

  本研究课题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指适合于通用技术学科学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2、研究对象:2004—2006年在校高一学生。

  3、研究的实施

  3.1、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

  课题研究从2004年12月开始进行。由于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在普通高中新增加的一门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定位,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学生的对课程的态度、学习方法均在探索之中。为了课题的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做了如下前期工作:①对实验区一些开课率相对较高的学校进行了调研,取长补短;②结合通用技术教材和新课程理念,较系统地学习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③利用学校原有的劳动实验室初步建立了通用技术实验室,与一些企业(如明可达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联系;④总结通用技术教学经验,制作和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案例等。本阶段完成的论文《通用技术课程实施面临困难与矛盾的思考》对应对通用技术课程开设面临困难与矛盾的问题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2007届高一学生进行了学科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在对“哪些教学模对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有较大作用”的回答上,分别有74.91%的学生选择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本学科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多选),“案例分析”、“技术设计制作活动”、“技术试验”分别为51.92%、67.94%、60.63%。在所有的选项中占大比例。

3.2、课题研究实施: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本学科特点,在忠实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和优化(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我们将最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归为两类即知识和操作,按照知识类型和操作类型两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完全打破教材原有编排顺序,设计了一系列的技术活动,但不限定技术活动操作的统一模式,让学生分组合作从真实的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创新的问题并明确其价值和意义,新颖和独特的方式构思方案,并设计制作出模型或原型,进行试验、评价和优化。在以技术活动为主线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炼思想方法,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和提高并辅以大量案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发展创新思维。

四、研究结论

    我们就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行为、创新思路、新颖与独特等多个方面对现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324份),共收回287份。结合学生作品的创新性,基于前述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界定思路,综合成创造性个性特征、创造过程、创造产品三个方面。结果如表1.

表1             创新能力提高情况表

 

有较大提高

有提高

无提高

创造性个性特征

44.95%

43.55%

11.50%

创造性过程

25.9%

59.46%

14.64%

创造性产品

15.33%

72.47%

12.20%

  85%以上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接受的心理倾向情况如表2.

表2

 

喜欢这种模式

无所谓

不喜欢这种模式

百分比

86.76%

5.04%

8.20%

  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

  1、显然,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生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

  2、真实情境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认为学习情境是影响学生创造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改变自身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发展,并引起内部心理图式的变化。本研究表明,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动力。

  3、操作是创新能力生成的桥梁。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是可以用某种媒介承载的人类文化。而创新能力是属于个体的,我们不可能直接以某种介质承载和传递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创新水平,这就有赖于操作的介入,因为操作恰好是属于个体的,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操作代表着“个体”人的思维能力,它是个体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练习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将知识个体化并转化为个体能力的过程。

  4、课程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拓宽了创新的空间。创新能力生成的过程是一个经历反复试验、优化仍至失败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动力来强化这种创新的心理过程。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节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作品展示,教学评价等都是摧生创新作品的良好的载体。

  5、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有赖于评价的促进。

  五、反思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教学行为在发生变化,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2、在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真实的技术案例、各种素材、教学设计和课件等,为今后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3、在教学研究中,我们偿试了多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反复评价和优化中,最终采用的是以“抛锚”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由于行动研究法的研究周期相对较长,创新能力也难以定量化,其它教学模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没有涉及。

  4、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应试教育下对本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技术实验室配置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这些都给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打破了“教师中心论”,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过程难以按照“既定的教学套路”执行,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5、在调查问卷中,有75.96%的学生认为本学科对其它学科在思维方式上有迁移作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必定是一对矛盾体,值得深思。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杰,培养创造力从技术教育入手,中国教育报,2004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

  3、李文光  何志龙  何克抗,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试验探索 ,中国电化教育,20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