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秘艾灸治病有个大秘密,只有高手才知道!

 居茨山人 2016-07-02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艾灸之前先要保证治疗室内没有风,待患者安静平稳后将艾炷放于穴位的皮肤表面施行艾灸。艾灸的补法就是点燃艾炷后安静地等待艾火慢慢燃烧,待病人感觉到皮肤较烫时用镊子夹开艾炷,如此为一壮,紧接着再灸几壮,最后挪开艾炷后用干棉球轻轻按一会儿穴位。燃烧的艾炷能很柔和地将热量穿透到内里,在皮肤表面艾灸,热量穿透表层慢慢向内温煦深入,如此则使经脉之外的卫气入里,使匮乏的经血充足,以达到补则实的效果。艾灸的泻法则需要在点燃艾炷后,医者不停地对着艾炷吹气,待病人感觉到皮肤较烫时用镊子夹开艾炷,快速地再施行下一壮,两壮之间尽量不间断。用口对着燃烧的艾炷一直吹气,艾火的温热使得艾炷所在穴位处汗孔打开,但因吹气使热量被风吹走不能深入,同时吹气会使艾炷所在穴位周围的汗孔一直被风吹而收缩闭合。艾炷周围的皮肤闭合而穴位处的皮肤打开,这样外泄皮肤,使经脉周围的卫气虚,同时穴位被加热则加速了经脉中营血外散为卫气,如此则达到泻则虚的治疗效果。

艾灸还需注意几个问题。艾灸前一定要选择好艾灸的环境,不能有对流风。艾灸的温热会使人体部分汗孔开放,此时易受外邪,需避风寒。艾灸时还需注意控制艾火的温度与壮数。待病人感觉烫时快速移开艾炷,艾灸的壮数并非越多越好,艾灸至穴位处皮肤发红则止。艾灸壮数过多,或艾炷移开时间晚,艾灸处会烫伤起水疱,只能待水疱吸收后才可再灸。有一种力量非常大的艾灸方法——瘢痕灸,就是艾灸时始终不移开艾炷,待艾炷燃完后再灸下一壮,这种灸法会烧伤皮肤形成瘢痕。瘢痕灸破坏了穴位处的皮肤,使穴位处的腠理封闭不能开泄,能长时间影响经脉的气血,非常虚弱的病人,瘢痕灸能较快速地帮助人体恢复正气。不过一定要注意,瘢痕灸破坏腠理,对人体气血的干预是不可逆的,应用一定要谨慎,一旦辨证错误,将瘢痕灸用于比较实的人或比较实的经脉,则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坏,甚至威胁生命。艾灸并非人人皆宜,也没有人人皆宜的保健灸穴位,很多所谓的保健灸从文献上看是传抄错误。

《内经》中针刺与艾灸补泻机理不相同,针刺的补法是将其他经的经气引导到所要补的经脉中,而艾灸的补法是将卫气引入经脉中补充经脉中的气血;针刺的泻法是将要泻的经脉中的气血引导到其他经脉,而艾灸的泻法是加速经脉中营气外出为卫气。由于针刺与艾灸补泻机理不同,各有其所宜,“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对于虚实相倾引起的疾病,我们需要针刺,并根据具体病情的虚实寒热调整针刺手法,对于以虚证为主的疾病,病人局部气血亏虚、皮肤特别松软下陷,我们需要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很多病艾灸后需要配合针刺调整气血分布,否则徒补了虚的经脉而大环境没有变化,大环境如果不利于局部气血的恢复很快疾病还会反复。《难经》所采用的针刺补泻方法与《内经》不同,“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难经》针刺的补泻手法就是从灸法演变而来,其辨证方式、取穴原则、补泻手法均不同于《内经》,临床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相互混淆。

朱曦琴中医师 


朱曦琴中医师幼承庭训,执业后先后跟随多位民间身怀绝技的名老中医拜师学习,尽得真传。为振兴中医,弘扬国粹,感谢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患者、朋友们的支持,朱曦琴中医师特别为大家奉献出已做分类整理的近百种疾病的中医秘方,藏方、及我的临床验方,秘方,方便大家查阅,此方都是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方子。并非网络非专业人士流传的偏方,土方!一般只需要诊断清楚,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药方,都会收到很好的疗效,可以放心使用!在此朱曦琴中医师对您的默默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为了广大患者的健康,我会更加努力,感恩一路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