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疗规律

 杏林独者 2016-07-02


经方古籍
讲述经典的故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卫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 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1
病因病机及症状特点
痰饮病的形成,其共同之处为阳气不足,即以五脏尤肺脾肾三脏阳虚为根本。心阳不振、肺失宣发通调、脾失运化输布、肾失温煦蒸腾、肝失疏泄条达,三焦气道不利,水谷不能正常化为精微以养荣,却化为人体不能利用的痰饮之邪,并随人体虚弱的部位而潴留,故又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称谓。倘若用朋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把痰饮分析归纳,则病起于内当属里,阳气亏乏当属虚,水湿停留当属寒,总的说来是属于阴的一个证候。阴邪之特点,最易伤人阳气,并得寒则凝,得温则行。 

痰饮形成以后,常停聚于身体某些部位而作祟,有的随气走窜内扰,有的伏留于脏腑经络之间成为宿根,从而引起多种病理变化,产生了一系列临床症状。

狭义痰饮为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饮流走肠间,其证可见肠间漉攘有声;悬饮为饮邪留于胸胁,脾肺气机受阻,水饮射肺,饮气相击。其人胸中咳唾引痛;溢饮为水气溢于胃肠之外,泛于体表肌肤,令人四肢浮肿、身体疼重;支饮为饮邪留于胸隔,上通于肺支乘于心,肺失宜降而心神不宁,故令人咳逆倚息不得卧,久咳饮邪随气上泛,故其形如肿。 

总的说来.痰饮病症状以呕咳喘满痛肿悸眩为主,且多见咳逆,舌苔白滑,脉弦等。 
2
治法
综观《金匮》对于痰饮病的治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其治疗大法,但在设立的二十首方药中,仅两方以此为主,余者则以“行消开导”之则设立的方剂相对较多。下面就治法上进行一定的认识。  
2.1 治本之法
《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其为仲景治痰饮病而创立的治疗大法。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作用。人以阳气为本,所以,肺气温则腠理开发,水逋通调,治节有序;脾气温则运化输布精微,饮不致集聚内停;肝温而条达,气机畅达,水湿得以疏泄;肾气温煦,清阳蒸腾,暖泽脏腑,藏泻正常,水无泛滥之虑;心阳得振,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温上以复宣发通调之职,温中则精微能运化输布,温下则气化水行;阳气得以振奋,三焦得以通利苓桂术甘汤,大气得转,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痰饮自然得消,阳气得复,饮不复聚,则病证自愈。

治本又有治脾、治肾之分,如脾阳不运,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肾阳不化者,用肾气丸以温肾化水。两方均是 “温药和之”治则的具体应用。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辛温通阳,两药合用,可以温阳化水;肾气丸,温肾化水,使肾中阳气蒸腾,水饮随小便而去。其体现“温药和之”之法的有发汗、宣泄、温化、疏中等治法,所应用的温药有振奋阳气的桂枝、附子、干姜、人参;开发腠理的麻黄、生姜、杏仁、细辛,调理气机之枳实、厚朴等。
2.2 治标之法
痰饮因肺脾肾各自受病情况不同及水饮停留部位之各异,可有不同的治标大法。其以“行消开导” 为主要治则。但以攻下逐水和发汗的方法导邪外出为主要治法。
 
攻下遂饮运用于饮邪流于胸胁之邪实正未虚证,痰饮、悬饮多用之。如饮邪停于胃肠者,心下坚满,肠间沥沥有声。宜甘遂半夏汤以因势利导。饮邪停于胸肺,胸中气塞。喘不得卧,咳逆倚息者,宜以葶苈大枣泻肺汤逐之。饮停于胸胁,络脉受阻,气机不利,咳唾引痛者用十枣汤攻之。 

此外,还有治溢饮之大、小青龙汤以化饮解表(发汗),治支饮之厚朴大黄汤逐饮荡热、行气开郁等。 
2.3 治法上的探讨
仲景把本篇定名为“痰饮咳嗽篇”,说明本篇是以论述痰饮和咳嗽病为主的,然本篇之咳嗽,多由痰邪与饮邪引起,其在痰饮过程中是一症状特点。仲景又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论之。 

要讨论治法问题,须对“标本”问题再加以熟悉,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症状是标,病因是本。中医认为,病因消除后症状自然消失。痰饮病的病因即为痰饮,只须化痰祛饮,那么,咳嗽气喘等症自可悉去?事实却并非如此。痰饮的形成主因于阳气不足,不扶其阳则痰饮的来源不绝,用祛痰药或许暂能见好,药力过后则咳喘复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从痰饮与咳喘来说,痰饮是本而咳喘是标;从阳虚与痰饮来说,阳虚是本而痰饮是标。故痰饮病的化痰涤饮等法仍为治标之方法。若阳虚未能解决,不能运化水湿,则凝聚为痰,随吐随生,咳喘仍存,极难根治。如果见症治症只用顺气止咳法那显然就更无效力。故此即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基本理由。“温药和之”之义,是以温性药来扶助阳气,恢复五脏尤脾肾的机能,使水湿能化则痰浊自少,实为治本之大法。 

但因有咳喘痰多的症状存在,特别是在发作剧烈时缓不济急,则也应予以照顾。因此,对于痰饮病又不该尽废化痰涤饮和顺气止咳等对症(治标)之法,而且有时须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所谓标急则先治其标和标本兼顾。 
小结
痰饮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理论指明了治疗痰饮病的大法。故痰饮病治法重在温化,所有开肺行气、涤痰、祛饮、攻下逐饮、发汗等均属治标之法。也正如秦伯未老先生所谓,善治痰饮者,首先当使痰饮不生或少生,其次当使已生者咯吐清利,能做到这一步便无堵塞之患,亦就无消伐之必要了。
公众号 ID:jingfangguji
经典 | 传承 | 交流 |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