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以忘记的那几年

 利翁斋 2016-07-03
 
 
 
                                                                王军晨

         这组照片是1976年毕业的学生于20l6年6月20日故地重游时,拍摄的地处鸡东县境内、穆棱河北岸、兵团时期四十四团科研连家属区内的战斗中学旧址残留下来的老校舍。
        我久久的凝视着这组照片,心情怎么也无法平静下来。因为这里有我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慨。
        人大概都这样吧,就是当—处景、—件事或—个实物撩拨到你心灵的时候,都会诱发你对曾经的那段时光的回忆。也许那段时光是愉快的抑或是遗憾的、甚至是苦涩的,也许那段时光很长、长达几年抑或很短、短到须臾间,但都烙印在了我们的心扉上,隽刻在了我们经年过往的足迹里。
         四十五年前的1971年5月未,没有多少人愿意当老师的那个年代,我却走进了带有明显历史印迹校名的团直中学——战斗中学。
        当第—眼看到破旧的三栋砖瓦结构的平房校舍和摆放着—组(也只能摆放—组)已经有点倾斜的木制篮球架、一个单杠和—组双杆等简单体育器材的操场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校一—牡丹江市铁路中学,气派的"工"字形教学楼,通往学校礼堂道路的东侧是分区分类、整齐的安放着各种各样体育器材的场地,西侧是四百米跑道的运动场。那天,天公也不做美,雨后的校园满是泥泞。目睹眼前的一切,我真的是心灰意冷,后悔莫及,怎么就答应到这里来当老师呢?当时真想把调令撕了,返回原单位。经过在这里任教的我的四名同学的劝慰下,心情平静了些许,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吧。
         接待我的 校领导介绍说,学校的中学部有七个教学班,高—学年两个班,初二学年两个班和初—学年三个班。校领导2名(都兼课),教师19名,其中知青7名。
        大概是因为我曾在值班连队当过文书,学校分配我教初二语文。其实,我在上学的时候,语文成绩并不算好。记得平生第一次走上讲台板书时,就将"昌盛"的"昌"写成了"冒","烘托"的"烘"写成了"哄",学生当即七嘴八舌的予以了纠正。因为我这个人一向比较随性,当时我并不认为学生没有礼貌,也没觉得自己难看和丢人,反倒觉得学生很活跃,很单纯,很质朴、很可爱。
        1973年2月末(1975年之前都是冬季结业、毕业),学校—下子招收了五个班的高一新生,是学校历史上招收高一新生人数最多—次。当时学校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校舍不足,师资短缺(包括我的四名同学在内,已有六人先后离校)。为了不影响正常开学,团里采取了三项措施:将科研连闲置的两栋平房改建成了一栋教室和—栋寝室,将文革初期下放到连队劳动、还未归队的老教师请回学校,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挑选七名学习好、素质高的学生留校任教。学校也决定增加班级人数,将五个班缩减为四个班,这下总算解决了燃眉之急。
         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进修—年回来的我,学校却分配我教高一两个班的数学。打心眼里说,我还真的不愿意教语文,教语文是备课累、讲课累、批改作文累。为留在数学组,我很用心的备课、讲课,就象学生写作业那样,将课后的习题都先工工整整的做一遍,然后再有针对性的给学生留课外作业。尽管如此,也没得到领导对我教数学的认可。记得有—次校领导看见我拿着圆规、三角板等教具下课回办公室时,打趣的说,怎么看你也不象数学老师,不带数学老师那个架儿。不久,数学老师到位之后,我又改回教语文了。
         那个时候,正值青葱年华的我和正处在尴尬之年的的学生,有着相似的性格特点、相似的兴趣爱好。我做为班主任又单身—人,课余时间总爱和学生们在—起,或打蓝球、乒乓球,或侃大山、说笑,甚至追逐打闹,可以说上课时我们是师生,下课后我们是朋友。
         那几年,学生们灯下苦读,有疑必问,渴望知识的求学态度;种德趋善,要求进步,靠近组织的向上激情;为迎运动会披晚霞练队列、练项目,为迎新深夜排练文艺节目的集体荣誉感;农忙时节,在晨曦中锄禾、泥水中收麦、瑟瑟秋风中剥玉米、冰霜中割豆等所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品质,件件、时时都在强烈的感动着我、影响着我,催我自省、促我努力。在几年的教学相长中,我深深的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深深的爱上了这所学校,也和陪伴我的学生成了莫逆之交。在科研连家属区这个校园里(学校于1977年暑期迁到团机关办公楼的东侧,即现在的8510农场子弟学校),我教的两届高中学生先后毕业的时候,我都依依不舍,在一段时间内心里空落落的,总好象缺点什么,甚至有时会感到有些迷惘、惆怅……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四十多年过去了,随着阅历的积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怀念和学生朝夕相处的那段美好时光。学生没有备考的压力,老师没有辅导的艰辛,那是师生—起共同享受校园美好生活的—段温馨岁月。

        学校在科研连家属区的那几年,是刻在我心底里的—段永恒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