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学思:β受体阻滞剂在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具体应用

 曹娥江 2016-07-03


医 师 专 访

INTERVIEW

《门诊》

Gottlieb等对201,752例心肌梗死后患者的2年随访发现,在高龄老人、黑人、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血肌酐增高和糖尿病等亚组中,出院后长期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患者的死亡率均比未接受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降低约40%。由此可见,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总死亡率。请问,β受体阻滞剂在心梗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具体机制是怎样的?


吴学思教授

药物治疗是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基础,药物治疗的两个主要目的:1、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生存;2、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已经证实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预后的药物有以下几类:1、抗血小板药物,2、他汀类,3、β受体阻滞剂,4、ACEI;可以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主要包括3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我们可以看到β受体阻滞剂在稳定型心绞痛中的治疗地位,近期可以减轻症状,远期改善预后。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少心绞痛发作和增加运动耐量,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因为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离不开交感兴奋,从早期的内皮功能受损、斑块形成到冠状动脉狭窄发生,以及在耗氧量增加,斑块突然变化导致ACS的全过程,交感兴奋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血压、心率,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ACS的发生;在出现心肌梗死后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少由于交感兴奋引起的恶性心律失常以及猝死发生。



《门诊》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相对于ACS患者更稳定,其院外的二级预防所占治疗时间比例也更高,因此稳定型心绞痛的二级预防用药剂量更值得探究,对于有心梗病史的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具体应该如何调整?


吴学思教授

2007年和2010年我国曾先后发表了“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及“慢性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及欧美指南都将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率管理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必要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控制55~60次/分,症状严重、发作频繁者可以将心率控制在50次/分。


具体到2007年的中国指南,以美托洛尔为例,指南建议每天使用量在50 mg~200 mg,可从一个合适的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病情加量,加到一个什么剂量,这些都要因人而异,以患者症状控制为目的,比如对于高龄的患者,活动耐量基本够用即可,不一定非要把心率控制的很低,要警惕可能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引起头晕等临床症状。对于ACS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地位更加重要,因为这时候的交感神经是极度兴奋的,对于心梗后患者,特别是前壁STEMI的患者,常合并心衰、室壁瘤,指南中有明确的靶剂量,以美托洛尔为例靶剂量是200 mg/d,只有足够的剂量才能更好的改善心梗后的心室重构,改善心衰、预防心衰的发生。当然不是所有患者β受体阻滞剂都能用到靶剂量,如心率本身偏慢,血压偏低的一些患者,这时候要以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为目标剂量,此时心率的低线为55次/分。



《门诊》

《中国循环杂志》发表的“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抗心绞痛治疗现状”一文中提到,主要的抗心绞痛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为61.1%。作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石药物,有近40%的患者没有使用。我们应如何解决“该用不用”的情况?请结合临床经验,从医师和患者两方面谈一下您的心得体会。


吴学思教授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方面,国内的状况不容乐观,使用剂量和使用率都存在不足。近期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抗心绞痛治疗现状的调查中,作为主要抗心绞痛药物β受体阻滞剂,在我国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使用率仅有61.1%,接近40%的患者还没有使用,怎么解决中国的这个问题?这与目前国内的治疗现状有一定关系,目前患者的住院时间普遍较短,很多患者在PCI术后很快出院,可用来加量的时间短,在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调整上存在困难,而患者在门诊复诊时,医生与患者交流的时间更短,导致有些患者没有用,有些患者使用剂量偏少。还有一些原因是医生担心药物对心率、血压的影响,特别是对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合并有糖尿病、COPD以及年轻人,很多医生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导致使用率减低,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临床试验证据表明在这些患者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也都是获益的。这要求我们临床一线医生要认真学习指南和文献,努力去实践,积累个体化治疗经验,这样对药物的使用更有信心,提高了指南的依从性,另一方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患者在药物使用的早期可能会出现一些乏力等不适的症状,要求出院后定期到门诊随访,调整剂量,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药物才能应用更加到位,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医师简介


吴学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华内科学会北京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心肺血管病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医学论坛报》专刊特约主任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等十余核心杂志编委。中国心力衰竭、冠心病、血脂等指南及ACEI、β受体阻滞剂、硝酸盐制剂等药物应用的共识写作组成员。多次获北京市和卫生局科技成果奖励、参与著书20余部、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发表于Circulation等海外SCI杂志20余篇。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