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文山:汉字是超时空、超地域、超方言的文字

 小西221 2016-07-04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字媒体(ID:zimeiti-sogou)

前两天,搜狗输入法·字媒体邀请了方文山、马伯庸、黄集伟三位老师,在北京大学秋林报告厅,搞了一场接地气又高逼格的文化讲座,讲座的主题是“中文和新语言文化的青春视角”。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是华人版图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台湾男导演、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御用金牌作词人、“词圣”方文山的演讲。




演讲全文如下:


我对汉字的领域一直很有兴趣,一个人的作品会透露这个人的价值观,我之所以创作这么多所谓中国风的歌词创作,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文化土壤。它会表现在你的创作上,所以说我能写《东风破》《青花瓷》《烟花易冷》这些东西,是因为喜欢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面的文字结合,只是它跟音乐在一起就被称为歌词。


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外来语对于汉字的影响,这个议题很有趣,我去很多学校分享。




佛教文化对汉字的影响


首先你必须厘清,汉字跟世界上其他的文字有什么不一样?汉字是现今地球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实际上其他的文字系统都是拼音文字,包括整个欧洲,整个中东、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整个亚洲印度,中南半岛全部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有什么特性,它的字形字意可能千古不变,在时代变迁过程中,中国的汉字是造新词,西方的拼音文字却是造新字


就是说所有英语系的国家,都知道牛津英语辞典,它每年都造很多的新字,因为它是拼音文字,只要有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语汇,它就会用拼音去表达,可是汉字不造新字,汉字造新词,就是把两个单字结合起来,我们就创造了一个新词,所以汉字的数量,增加的速度其实不会比英语快,因为英语增加的速度非常快,只要有一个网络的新语汇,只要有一个新的观念,新的翻译的名词,新的文化交流他们就诞生一个新的字。


可是我们是用字跟字去结合。所以汉字只会增加词而不会增加字,我觉得说在汉字成长的过程中第一个对汉字有影响的应该是佛教文明(印度文明),因为印度文明东传到中国的时候,很多对应的文字我们没有。


所以可能像罗汉、菩萨、佛陀、浮屠、皈依、净土、这些佛教用语(宗教用语、哲学用语)它第一次丰富了汉字的词性,它是印度文明对于哲学,对心理层面的一个反映的词汇,我觉得那是第一次的增加词汇,增加的幅度非常大。



任何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对美学的价值,对于数字的价值,对于宗教文明的自我界定,你的语汇不会增加得太快。如果在本土上跟外界交流,文明之间很难交流,因为它很难翻译。


就是说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事情。像中国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它是讲究韵律、对仗、平仄,你怎么翻译?你一翻译它的结构美就不见了,韵律美就不见了,所以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只要一翻译它就会流失东西,很难翻译,可是它会增加你的语汇和词汇。


所以我觉得汉字词汇第一次大量的增加,应该是佛教东传到中土的时候,大量增加很多关于哲学心学或者宗教层面的词汇,也就是我刚刚举例的那一些。



日语对汉字的借鉴和回馈

第二次增加是受日本的影响,19世纪明治维新的时候,因为日本比我们更早接触西方文明,产生了一种日制汉语,就是日本制造或者是日本去拼凑的汉字词汇,这样的汉字词汇非常多。

据统计应该超过1万条,因为日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时候,它的很多词汇出自社会科学领域,比如像政治、经济、外交、文学、历史、代数、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宗教……


这些都是日制汉词,因为我们接受西方文明晚,这些西方文明观念中的一些现代词汇我们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我们直接借用日本,受它影响,讯息量非常大,而且日本一开始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时候是用汉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他们借用了新造的汉词,我们中国再把它借用回来,而且一用就是快100年,因为太自然了,自然到你根本不晓得,“教授”“政治”这两个词,竟然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制造的日制汉词。




汉字本身就是我们的东西,你把单字借去了,你再组成一个新的词再回过来给我们,那个时候刚开始用的时候,偏向用汉字去翻译西方的文明,到了二次大战战败之后,他们才开始去翻译西方所有的东西,就是你会发现很多可能50、60年前西方新的东西,日本是去拼的,可是明治维新甚至100年前,他是用汉字去找对应的意思。


早期我们接触西方文明比较晚,日本就直接借了汉字造新词,这样的新词要占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70%,就是说如果你今天写小说,连“小说”这个词汇都是日本发明的,你去写小说,去写一些论文,你如果不用日本的汉字词汇,你根本没有办法完成,因为它的信息量太大了、覆盖太广了,而且我们用得太习惯了。


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受日制新词的影响,不过是偏流行领域的:艺能界、素人、写真、物语、霸凌...到现在还在影响,因为不断地制造新的词汇,只要是汉字的,因为写真可以理解,素人可以理解,艺能也可以理解,这方面港台比较明显,内陆不太明显,它会借日本的汉字词汇来使用,尤其是报纸,尤其是流行的刊物,所以日本对于汉字词汇的影响的层面是从明治维新、19世纪一直持续到现在,它的影响层面非常广。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现象,你没有办法否定它,因为它扩展了汉字词汇的一些字词、一些数据、一些形容法、一些名词动词,我觉得也是有好处的,如果你那些日制的汉字词汇都不用,那根本没有办法写任何东西的。


这个现象只是说大多数人不了解,或者是没有去注意到它,因为我对汉字很感兴趣,原来这么多的汉字词汇居然是日本人去重新制造结合之后再外销回来给我们的,其实很惊讶,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因为它只是做了编辑的工作,文字还是我们的,就像杂志社的编辑,它只是做了编辑的工作。


其实很多文明碰撞的时候,它都会增加本文明的词汇量,信息量会非常大,所以我觉得民族间互相交流是正面的,因为每个文明有每个文明的擅长之处,印度文明可能有宗教、瑜珈、印度美学的,你去碰撞去交流,你就增加新的材料去丰富了你原来的一个文化含量,文化的多元性。


汉字超越时空千古不移

很多外来的文明跟中国的文明碰撞之后,会增加我们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我觉得以这个角度看是正面的,最后跟大家说,我还是觉得汉字很特别,外国人因为重视你才借去用,但那不是制造新的字,只是组装了新的词回馈给我们而已,他借用了几千年,总算还一些利息,汉字之所以会被这样子去借用,是因为我刚刚强调它是表意文字,它的字形字义千古不变,而且它是超时空、超地域、超方言的文字。




说汉字“超时空”,是因为2000年前的隶书现在还看得懂,所以有一块石碑,2000年前的石碑,在西安出土,西安的高中生就可以直接读懂碑文了,你可能觉得没有什么,高中生看得懂隶书有什么了不起呢?


可是一样的石碑出土在埃及,埃及人完全看不懂,因为埃及已经阿拉伯化了,埃及以前的圣书体可能只有博物馆的博士看得懂,玛雅文化也被西班牙入侵之后摧毁了,所以2000年前的玛雅文明的文字出土了,更是没有人看得懂,你解读的程度不高,所以最后跟大家分享的观念,就是说汉字的独特性和实用性是迥异于其他文明的。


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世界各地出土,在北印度出土,印度人也看不懂,因为拼音文字的字母会改变,可是只有汉字我们的子孙可以直接读懂老祖宗的碑文,那是因为汉字具有千古不移的文字特性,这是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小小的观察,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