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我的家乡大理,美景自不必说,“风花雪月”闻名天下,大理的美食也是为人称道,烤乳扇,烧饵块,砂锅鱼,喜洲粑粑等等等等,让人赞不绝口。我家在洱源县的温泉小镇牛街,今天不说温泉,我想说一说我们牛街的美食“八大碗”。
顾名思义,就是八碗美食。大理各地的“八大碗”菜式有所不同,但是寓意,做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八大碗”是一套典型的白族菜谱,有蒸、煮、炸、腌等多种做法,是白族红白喜事的传统待客宴席。作为一个地道的白族人,可以说是从小吃到大了,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各式各样的食材越来越多,“八大碗”的品种也发生了改变,慢慢地被简化,很多地道的特色美食被外来食品取代,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趁着最传统的牛街“八大碗”还热热乎乎地停留在记忆里,我就来说一说那些童年的味道。 牛街的传统“八大碗”分别是炖煮白芸豆、千张肉(造型跟梅菜扣肉相似,即酸菜扣肉),粉蒸肉(配南瓜和土豆),酥肉,红肉炖,木耳豆腐,竹笋豆干,凉拌菜,宴桌为八仙桌,八碗菜中间配“五香拼盘”。一般的日子里我们是吃不到八大碗的,尤其是小时候经济困难的那些年,只有哪家有红白喜事要摆宴席了,才有机会吃上一次,所以小孩子们都特别愿意去“做客”。而“请客”的人家,则是早早地就要做准备了。 提前一个星期要买好干货食材,宴客前一天以“组”或“队”为单位的家庭会自发地出一个或两个人到主人家帮忙,集体公认的“总理”负责安排大家“各司其职”,通常男同志们负责借齐桌椅板凳,各种厨房用具,运水,烧水等比较粗重的活计,妇女们负责采买新鲜食材,洗菜切菜等厨房里的工作。食材买回来,大家就开始分工合作,手艺好的负责肉食的煮,切,配料的搭配,功夫一般的负责择菜,洗菜,切菜,把干货泡好待用,这边把上好的五花肉洗好煮好,切成10厘米左右的片,用来做千张肉和粉蒸肉,那边切好南瓜土豆,用来做粉蒸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派热闹的景象。 做酥肉的把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块,挂上蛋糊(鸡蛋和淀粉粉搅拌)油炸后晾干备用,做红肉炖的把肥瘦相间的猪肉煮熟后切3厘米左右的方块,用白酒浸泡的红曲米将肉染红炖熟,做粉蒸肉的将切好片的五花肉拌上调料,码整齐备用,木耳,竹笋,白芸豆比较简单,泡好后炖煮,凉拌菜一般是由粉丝,海带丝,菠菜,香菜等混合而成,“五香拼盘”比较讲究刀工,一般由年长一些经验较丰富的老人家负责,分别有卤熟的猪肝,红曲米染煮的里脊肉,还有牛街独有的“卷帘”(白族语这么念的,不知道汉语怎么说,这是我最喜欢吃的,小时候并不知道是用土豆做成),将土豆煮熟剥去皮,制成土豆泥后冷却,放入准备好的笼屉中,加入茴香,核桃等佐料,按压紧实,厚度大概是3厘米,抚平后刷上一层红曲米颜料,再加一层土豆泥,按压抚平,大概1厘米厚,再刷上红色,盖上纱布放锅里蒸熟,拿出冷却,切长条,再切片,切好的“卷帘”红白相间,还有核桃点缀,十分好看,味道亦是鲜美,男女老少都爱!拼盘里装的也是牛街独有的“花腌菜”,那是提前一个星期就腌好的,用洱源特有的长杆青菜,只取菜杆,洗干净后切4厘米左右,加入同样长短的胡萝卜块,放入大瓮腌制而成,算泡菜的一种。切好的猪肝,里脊肉,“卷帘”各八片,整齐地码在“花腌菜”上方,呈圆形,中间放上切好的八瓣咸鸭蛋,呈花瓣状,花瓣中心撒上几颗红彤彤的油炸花生,拼盘就做好了! 第二天便开宴席了,主妇们凌晨就到主人家,早早地开始煮饭,用大的竹笼屉蒸熟准备好,油炸好的酥肉入水煮好,木耳加入豆腐煮好,竹笋加豆干也煮好,酸酸甜甜的千张肉和酸菜扣好上蒸笼,事先蒸熟炒好的南瓜,土豆和粉蒸肉也扣好上蒸笼,红肉炖也下锅煮好,凉菜混合好放入碗中,油辣椒,酸醋等调好的佐料准备在小桶里,拼盘码放整齐…… 客人到了,围坐在八仙桌边,热腾腾的白芸豆,木耳,竹笋,酥肉盛到碗中,千张,粉蒸肉倒扣过来,呈花纹撞,红肉炖红白相间,凉拌菜上头浇上酸酸辣辣的调料汁。色彩斑斓的“五香拼盘”放在桌子正中,另外八碗围在四周,一桌最正宗的牛街白族“八大碗”就成了!色香味俱全,十分爽口!各式肉菜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扣肉都是每碗各8片,酥肉每碗16块,红肉每碗24块,拼盘里也是各8片肉(按每桌8人的数量来分配),不知道是多少年的老规矩了,大家热热闹闹地吃着,客人陆陆续续地来,菜一桌一桌地上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现在传统的“八大碗”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拼盘里卷蹄代替了“卷帘”,红肉炖变成了红烧肉,凉拌菜变成了“凉米线”,粉蒸肉变成了炒鸡肉,拼盘里的“花腌菜”变成了酸萝卜……这样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人们不必再花时间与精力把最便宜的食材做成最地道的美食,只需要花钱买来受大众欢迎的价格更高的食物,但是最传统的美食文化也在慢慢地消失,有可能很多年以后,我们的下一代不知“卷帘”为何物……而人们在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所幸的是,童年记忆里的味道依旧热腾腾的,不管过了多少年,我们还是会执着地去追寻,只要不停地寻找,它就不会被遗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