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的悲伤|直面丧失指南

 指月軒 2016-07-05

文|Joy Liu


May It Be Enya -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There is nothing so whole as a broken heart.

       — Kotzker Rebbe


没有什么比一颗破碎的心更完整的了。

      — Kotzker Rebbe (Joy翻译)



我在一次听讲座的时候听到一位妈妈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女儿非常优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在29岁的时候还打算去英国留学读博士。那是她唯一的女儿,也是跟她的整个生命都连接在一起的人。可是这样的宝贝女儿却在30岁的时候罹患癌症死去了。她难过极了,也拒绝“走出来”。


因为女儿的去世,她的丈夫希望他们可以离开北京这个让人伤心的地方,回到老家开始重新生活。可是她不愿意,她说她觉得她要留在这里,留在北京,因为她并不想忘记女儿以及女儿热爱的这片土地。于是,在纠缠中,丈夫跟她离了婚。


她说她跟丈夫青梅竹马,相识近40年,却在人生最脆弱彷徨的时候,被他冷酷地抛弃了。而她现在孤身一个人在北京,在女儿过世的这3年里,都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人生。现在她自己的脑子里也长了肿瘤,是良性的,但她说自己并不想做手术。


说到这里,她已是声泪俱下。而作为一个听众的我,眼泪也开始在脸上肆意地流淌。今年我29岁,马上30岁,我的妈妈跟我同样有着深深的连接,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她的世界,也无法想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我,她要怎样生活下去。


可是刚刚我描述的那两个情境里,一定有一个会发生(除非我们选择同时去死)。生命中的丧失是如此地必然,必然到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它,却根本无法避免。


最近我的一位好朋友刚刚经历了失恋,虽然他在一年前已经跟女朋友分手。这一年里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曾经做的事情,始终也不肯相信她真的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始终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丧失,直到前两天他想清楚他真的想跟她在一起,却被已经订婚的她拒绝了。


今天我想鼓起我最大的勇气,讲一个关于自己的丧失的故事,并谨以此故事献给所有正在面对丧失和未来将会面对丧失的朋友们。





你必须跳进那冰冷的湖水



那是2007年,我刚刚认识他。


对他的印象不错,也很聊得来,于是渐渐地,就成了彼此的好朋友。总有种友达之上,恋人未满的感觉。但是因为每天都可以见面,一起上课,一起出去玩,一起面对生命中的各种议题,所以这种好像有些暧昧的状态,我还享受其中。


后来转眼之间我们就走到了临近毕业。毕业晚会的时候我们一起唱一首情歌,我还记得他突然间拉住我的手,那个时候心里就是小鹿乱撞,蝴蝶飞的感觉,差点连话筒都没拿住。


我被保送了研究生,他没有保送成,去了国外工作。


我读研一的一年里,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聊天。那个时候我离他好像很近,也好像很远。


到了研一的第二个学期里的某一天开始,每天,我都给他写一封信,整整写了50封信。


我有一次去他家里给他的妹妹们补习功课,无意间发现他房间里有我给他的装信的盒子,于是我好奇地打开盒子,然后惊讶地发现,我写给他的信,他只读了一封。那个时候我的心情是崩溃的。我觉得好受伤,觉得自己好像一直以来都在对牛弹琴。


夏天来了,他也从国外回来了。那个时候我几乎已经没有办法再跟他这样“亲密”了,因为自己好像也为这样的“恋人未满”感到难过。所以我就这样“表白了”。平生第一次,好像拼尽了全力想要去爱一个人,可惜……


他拒绝的理由是那么的敷衍,我都不忍直视:“我一直把你当妹妹的。” 


我想跟他断绝所有的联系,他却发来一首Adele的[Someone like you]。于是我们终究还是没有断了联系,只是约定3个月不要跟彼此联系。


3个月过去了,几乎每天都是煎熬。因为在我的原生家庭里,表达脆弱会被评判,所以我几乎很少容许自己悲伤,每天都强迫自己“赶快走出来”。可是3个月后,我仍旧没有“走出来”。他跟我联系,然后很严肃地跟我说他要承认一件事情。


我想我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尾,他跟我说:其实我喜欢男生。


那个时候这句话对我来说是晴天霹雳。现在我明白,对他来说,说出这句话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可是那个时候,我真的无法承受。


当然那时的我几乎从不承认自己的脆弱,所以我好像很快就“接受了现实”,甚至都可以听他讲他和男朋友的故事是怎样发展的。可是心里的痛却越来越深刻,每天都在威胁着将我吞没。


当时,我并没有走出来,我只是不愿承认我没有走出来。


最终我还是“崩溃”了,经常一个人在寝室里大哭。我记得几个月之后,有一次室友进门撞到我在哭,问我怎么了,我说因为他。我记得她这样回应我:“天啊,我没想到你还是没走出来啊!”


我用了之后整整2年的时间才在摸爬滚打中渐渐长大,并且当时的功课。就算是到了整个事情结束5年之后的今天,想起来我仍旧会痛(虽然现在我很少会想起来),而且整个故事给我关于自己的功课,我仍旧在学习中。


直到现在,学了多年的心理学,也成为了咨询师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你永远都无法逃避悲伤,哀伤是冰冷的湖水,但是你必须愿意跳进这冰冷的湖水,在这湖水中游泳,才可能让湖水带把你的生命带到一个跟从前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里说的transformation(转变)。





直面哀伤指南



丧失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功课,不管是结束一段重要的关系,还是我们重要他人的死亡。可惜这门人生的必修课,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有学会。


首先我想告诉你,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礼物去应对哀伤,而且你会被迫调动起你所有的资源来面对它。下面的过程绝对不是线性的,而且也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用,但也许它们会对你面对自己的哀伤过程有所启发。


你可以准备一个哀伤日记本。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发现,书写的过程特别有疗愈作用。有心理学家让参与者每天花20分钟的时间写自己经历的创伤事件,连续3天之后就发现他们跟对照组相比,情绪有明显的改善。




1.  哀伤选择了你,而你可以选择带着怎样的意图去面对哀伤


请不要让任何人,包括你的家人,朋友,医生,或者咨询师告诉你怎样或者什么时候去哀伤。给自己的心足够的信任,它会在整个过程里引导你前行。


如果可以,问问你自己,在这个哀伤的过程里,你能抱持的最好意图(best intention)是什么?花一点时间思考这个问题:你要怎样才能哀悼你的丧失,全然地尊重你的哀伤并且同时照顾好自己?


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你把它写下来。并且每天在起床时和临睡前读一读你的“最好意图”,提醒自己带着这样的动机去体验哀伤的整个过程。


在心理学里我们经常会提到对于动机的觉察。你带着怎样的动机去体验和经历一件事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你会如何行动。


现在,对于我生命中所有丧失,我一定会告诉自己是以下几点:


1)我想在哀伤的过程里学会充分地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再让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告诉我“应该”怎样哀伤,“应该”什么时候走出哀伤,或者去评判和谴责自己的哀伤。


2)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也告诉别人怎样尊重我的哀伤。如果他们对我说:“我希望你赶快走出来。” 或者 “你应该继续好好生活了,为这件事情流泪多不值得”时,我会告诉他们:“你这样说会让我觉得不舒服,我现在需要你的倾听和支持,而不是告诉我 '应该’ 走出来。” 我知道那些在乎我,爱我的人们,他们会学着尊重我。


3)我想在哀伤的过程里,让哀伤慢慢告诉我丧失的意义。我知道在最痛苦的时候,比如当我知道自己喜欢的人是gay的时候,比如爷爷刚刚去世的时候,我好像根本找不到这件事情发生的意义,我怨天尤人地喊着:“老天,为什么是我?你怎么可以对我这么残忍?” 可是所有的丧失都有它的意义,只要我愿意聆听生命给我的功课,我就一定会发现这份意义。


4)我想在哀伤的过程里,重新跟这个世界建立不一样的连接,让哀伤引导我,该怎样跟这个世界重新建立起连接。我知道哀伤会让我失去原来的身份和自我,所以我一定需要去探索怎样跟自己,跟这个世界建立新的连接。


5)我知道自己以后还会面对很多丧失,也会陪伴很多人面对他们的丧失,所以我希望在自己这个哀伤的过程里,我能够学会去直面它,不逃避,学会跟它在一起,这样我才能够更好地在未来陪伴自己和他人。




2. 发现你对自己的评判,肯定哀伤的价值


肯定哀伤的价值,在我们这样一个希望每个人都“尽快走出来”的文化里,好像有些格格不入。很多人会评判别人哀伤的行为。如果你对别人的哀伤有评判的话,那么很可能你会自己的哀伤也有类似的评判。


在你的哀伤日记里写下所有你对于哀伤和悲伤的评判。


比如,“在别人面前哭是非常丢人的”,“在爱人死后自己也特别想死的想法是软弱的”,“我不应该这么久了还想着他”,“我早就应该走出去了,可是我还是这么犯贱”,“悲伤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我要赶快摆脱它”,“在家人面前这么哭,我真的是没出息”等等。


意识到你的这些评判,但是不要评判自己的评判。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对自己评判,但是我们不用成为这些评判的囚徒,我们可以觉察到它们,感谢它们来提醒我们:“在自我友善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有功课要做”,然后知道它们并不是事实,而仅仅是我们脑中的评判而已。


同时,你可以每天在哀伤日记里提醒自己哀伤对你来说的价值。当然,需要提醒你的是,仅仅写下那些你真正相信的价值,你的日记不是证明给任何人你有多“想得开”,而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诚实。


对我来说,哀伤有这样的价值:


1)有多少爱,就有多少哀伤。我的哀伤其实也同时在提醒我:我敞开了自己的心,我勇敢地去爱了,并且我有爱的能力。


2)如果我充分去体验我的哀伤,我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活在当下,更好地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


3)哀伤让我能够更好地同理别人的哀伤,让我跟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丧失连接在一起。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这份哀伤,是我们共享的人性。


4)我知道哀伤会重新塑造我,我不知道它会把我塑造成怎样一个全新的自己,但我知道那样的自己会更接近最真实的我。


5)哀伤给我时间停下来,看到原来忙忙碌碌的生活里我不曾看到的东西,会让我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对自己有更多的认知和新的发现。因为我知道几乎我的所有来访者,他们都是在经历了某种丧失之后来找我咨询的,而这个咨询过程,让他们从未有过地更加了解自己,让他们更有勇气去做真正的自己。


最后,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写写哀伤这种“黑暗”情绪中,你学到了什么。


你可以尝试着完成下面的句子:


-在了解和跟我的哀伤在一起的过程中,我的任务是......

-当我把哀伤看作是我的老师时,我学到了......

-不仅不逃避哀伤,我还很有创造性地把哀伤用来……




3. 对哀伤的正念(mindfulness)


正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很多情绪的应对上。最早的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减压)和MBCT(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正念认知疗法)分别被用来干预压力和抑郁。


你可以尝试着从自己的身体感受开始,用舒缓的,有意识的腹式呼吸去跟自己的哀伤情绪在一起。每天至少15分钟的时间,或者如果你愿意,每天3次,每次10分钟的时间,让自己进行观呼吸的正念练习。


它会让你更好地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对于刚刚我们提到的关于哀伤的评判,你就很可能在正念练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觉察到。


我之所以会推荐正念给你,是因为我们会习惯性地麻木和逃避那些“黑暗”情绪:我们想要通过看个电影,玩玩手机,刷一下朋友圈,吃一大桶冰淇淋,抽烟喝酒,甚至是成瘾性药品来逃避面对它们。而正念恰好会改变我们这样的行为模式。


正念教会我们的是全然地活在当下,不带任何评判地,跟此时此刻的自己在一起。如果你需要,可以在很多手机app上找到相关的正念指导语。




4. 用更大的视角去看到哀伤:构建哀伤的意义


我们是追求意义的物种,任何事情,包括我们的痛苦,如果是没有意义的,都会让我们抓狂。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在[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说道:“活着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有痛苦中找出意义。如果人生真的有一点目的,痛苦和死亡必定有其目的。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也许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丧失后的哀伤,并且完全找不到这份丧失的意义。不要急着逼自己用更大的视角去看待你的丧失和哀伤,让这份意义来找你。同时,也请你记得,你一定可以在这份哀伤中找到它的意义,你只是需要时间。


现在再回头去看我经历了那份丧失,我会有种深深地感激。那是我第一次对一个男人彻底地敞开心扉,容许他走进我的内心世界,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知道自己是有爱的能力的。


同时,我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不愿面对事实,不断欺骗自己的那个部分。爱一个人,其实是需要看到他的本来样子。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其实对他有很多的理想化,同时也不愿意看到他对我的真实感受。这个部分,是我之后在与人的互动中,一直在修炼的。


我还深深看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我在我们的互动中所呈现的自己,以及从来都不被我自己容许的悲伤。所有这些,如果不是发生了这件事情,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对自己有那么多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你不用急着去寻找意义,因为只要你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只要你愿意跟这如同冰冷湖水的哀伤在一起,意义它自然会来找你。




5. 不要让哀伤阻止你成为自己


哀伤就像绝望一样,会让我们静止。但是当你准备好了(我一直在强调,不要过分地胁迫自己,一定是当你准备好了),也请不要让哀伤阻止你成为自己。


我也曾经在自己的丧失里不能自拔,但是我想真正让我可以非常有力量从这份丧失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的,是我并没有让哀伤阻止我的行动。


那时正是我准备转学心理学的时候,但是我每天都很难过。可是我知道,心理学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所以即使心情不好,我也在当时自己所在的学校里,每周给我的研究生同学讲一次积极心理学,并且坚持了一个学期。


同时我还开始跑步,在那一年养成了跑步和爬山的习惯(我们学校旁边就有一座很美的山)。我要告诉你,从前学校里的800米我都差点跑不及格,但是现在我可以很轻松地跑上10公里,也都是那个时候开始跑步的功劳。


再后来我直接离开了原来的学校,来北京追求自己的梦想。当我开始踏上心理学的这条道路,慢慢实现着自己从前都不敢想象的梦想时,过往的那些伤痛,仍旧会痛,但更多的时候,那时的我体验到的是从未有过的活力和自由。


哀伤会让我们不想去行动,但如果我们做好准备了,哀伤会意想不到的指引我们去尝试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我的来访者中,有人因为丧亲或者失去关系而让自己重拾儿时的梦想,有人因此去学了跳舞或者绘画,有人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去印度旅行,也有人平生第一次自己的人生负责,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


不要让你的哀伤阻止你成为自己,聆听它,并容许它指引你去行动!




6. 求助:你不能独自哀伤


独自哀伤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我在文章开头里给你讲得那位丧子妈妈,她那天出现在丧失主题演讲的现场,并且选择讲出自己的故事,就已经是一个求助的开始了。


在哀伤里,我们没有人能够独自度过。


既然哀伤是因为有爱,那么从哀伤中疗愈,也需要我们跟别人建立连接。


不管是家人,朋友,伴侣还是去寻求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千万不要想着:“不,我要在他们面前坚强,不要给他们增加负担。” 因为早晚有一天,他们在自己的哀伤过程中时也需要你的帮助,而你对自己脆弱的保留和不接纳,会让他们也觉得很难向你求助。


很多朋友都跟我说害怕自己成为“祥林嫂”,或者“怨妇”,所以不敢让自己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全然地脆弱。的确,我们不能把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推给任何人,可是我们仍旧可以在这个学着对自己生命负责的过程中,接受别人的帮助。


走进哀伤的确像走进冰冷的湖水,会痛,会想要逃跑,可是你几乎无法独自游过它,你需要很多很多的帮助。也许每个人会在湖水中陪伴你游一段,或者让你更加有力量,让哀伤帮助你而不是阻止你成为自己。




7. 在关系中重新构建跟这个世界的连接


我们的自我在哀伤这个过程中会被重新构建。


这个重构的过程,很可能是重新建立起跟这个世界新的连接。


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式,你总可以找到这样的连接。对我来说,从这份关系的丧失中,我开始对亲密关系感兴趣,于是也开始了对它的不断探寻。


我不断学习,不断在自己的关系中实践,在团体和个案咨询中深化对它的理解,参加督导和培训去深入地实践和探索爱的艺术,还通过写作的形式跟所有人分享我学到的东西。这些过程都是我重新在跟这个世界建立着连接。


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我们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这篇文章据说有超过百万的读者。如果这个数次是真的,我真的不能想象,我美丽的哀伤会让我跟这个世界产生了多少连接。


如今在听过了无数个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之后,我几乎能够理解每个爱情故事的独特,也能够跟来访者失去它们的丧失在一起。是我的哀伤和丧失,给了我看懂哀伤双眼,和陪伴哀伤的能力。


现在哀伤对我来说不再可怕,因为已经成了我跟这个世界连接的一部分,而我对此深深地感激。




美丽的哀伤



昨天在公众微信号里有位姑娘给我留言(以下内容已经争得她的同意):


“亲爱的Joy同学,感谢你最近推出的悲伤系列文章,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安慰。在感情方面向来不会主动的我,最近主动向一个男孩表白了,得到了他严厉无情的拒绝,快两个礼拜了,我几乎每天都哭,最严重的时候,没有办法去上班,在家哭一整个下午。但就是这样,我居然还是忍不住想要靠近他,想听他的声音,看他的样子,上周日又跑去见他,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但我感觉自己真的很贱,在这种矛盾中我感觉更加痛苦,看了你的文章,我开始允许自己的悲伤,允许自己的单相思,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会过去的”,不管会过去还是不会过去,我想我都接受每一个当下事情本然的样子,也许当下我还是很想念他,也许当下我已经不再牵挂,都是OK的。”


是的,宝贝,哀伤是OK的!


哀伤会让你迷失,会将你的一部分自我粉碎。可是!可是那个从被粉碎自我的残骸中涅槃的你,会是一个不一样的,更美好更有力量的你!


PS: 感谢亲爱的你能读到这里,这篇文章有6000多字,你读的应该也很辛苦。我从早上8点写到下午2点,本来是打算分成两次发的,但是觉得这样会影响它的完整性。喜欢请转发,它能让多少人看到,就靠你了!


丧失系列文章的前3篇:

1. 我还学不会“放手”|我们需要给丧失一个“完结”吗?

2. 你们都告诉我要放手,可我就是学不会

3. “走出”悲伤的唯一方式,就是去经历它



本文参考和推荐书籍:


1. Miriam Greenspan [Healing through the dark emotions]

2. Judith Viorst [必要的丧失]

3. Atul Gawande [最好的告别]

4. Elisabeth Kubler [论死亡与临终]

5. 查尔斯·科尔 [死亡课]




 指月轩  摘自 繁荣成长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