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七):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的运用

 教育繁星 2016-07-06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止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十分准确,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则束手无策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没有处理好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关系,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忽视或强调不够。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化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育理念,将再现教学转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假设和方案,积极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七):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的运用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情景展现】

案例 1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创设情境,设计任务

1 )播放气温变化的视频。

2 )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如何表示?

3 )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总任务)

①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小任务)。

②气温年变化图的判读。

③气温日变化图的判读。

④不同地区气温年变化图的判读。

2 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 )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①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旧知识)。

②其他方法(新任务)。

③判读气温曲线图的一般方法(新任务)。

2 )协作学习,完成任务。

3 交流或归纳

1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交流本组任务完成情况。

2 )教师点拨(重点知识课件展示)。

4 检验与评价,巩固练习

1 )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

2 )学生自我点评和小组相互点评。

3 )教师点评。

案例 2 :地震研究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列举地震带给人类的巨大损失。

2 )请学生以一个科学家、政府工作人员或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研究地震。

3 )写出研究报告。

2 任务分解,确定具体研究问题

1 )建立合作小组。

2 )分解任务。

①作为科学家的研究任务:弄清地震的成因,关注研究地震的科学方法;地震预报技术以及它的可靠程度;结合本地区地质情况,研究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②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研究任务:研究房屋建筑的抗震标准和建筑抗震的法规,以及执法措施。

③作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研究任务:搜集并总结地震防护和灾难救护的知识经验及向社区群众宣传的策略。你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灾难发生时,居民们能否有能力保护自己和救护他人。

3 介绍地震研究资源

1 )中国地震科技网( http://www. )。

2 )北京市地震局( http://www. )。

3 )纪念唐山大地震 25 周年( http://dailynews.sina.com.cn/z/tsquake/ )。

4 )地震知识( http://www./zlg/dz/dz1.htm )。

5 )地震模拟展馆( http://www./gb/earth/quake/ )。

6 )变脸的大地( http://www.gl./lab_liutk/921/921.htm )。

4 自主研究,合作交流

1 )小组成员角色分配,明确任务。

2 )约定联系方式。

3 )收集和共享资源。

4 )小组讨论交流。

5 )形成统一的研究报告。

5 效果评价

1 )评价学生分工合作的任务完成情况。

2 )评价问题解决的方案、过程和成果。

3 )评价学生的协作能力。

【案例评析】

案例 1 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问题情境,引出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根据教材设计的两大任务,又将其分为四个小任务(知识点)。给出任务后,教师并不急于讲解,待学生讨论、分析任务后,提出问题,对于以前学过的问题就让学生设计出绘制方案后绘图,学生绘图完成后展示交流;对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科书,通过相互交流解决。每一个问题(小任务)探究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交流本组任务完成情况,并让学生完成一项与刚才学习任务相关的练习或活动,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学习任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在任务完成后,将这部分必须掌握的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通过任务驱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案例 2 列举陕西关中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海地大地震带给人类的巨大损失和科学家、政府及社区在地震中的作用,引出任务,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将地震问题的研究分解成科学家、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三个小任务(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的具体任务,为学生提供网络信息资源,介绍小组合作收集网络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小组交流,统一完成研究报告,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能力,提高了任务驱动学习的效率。

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七):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的运用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理论提升】

任务驱动学习是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主动应用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它将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也是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显著功效。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学习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的类型主要是“支架式”和“抛锚式”。任务的呈现方式:一是创设任务情境呈现;二是运用教育机智,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任务的难易程度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任务的类型,任务驱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支架式和抛锚式。任务驱动学习的关键是任务的设计、生成和呈现,即教师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的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以此培养学习能力。

1、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环节

1 )创设情境。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创设的情境使学习活动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的意义建构。创设的情境既可以是现实场景,也可以是视频或图片资料等。如利用视频创设地震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地震的相关问题。

2 )呈现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如“弄清地震的成因,关注研究地震的科学方法”等。

3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教师提供的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自主学习。包括收集、分析资料,开展探索活动,从而获得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完成地震的成因的研究报告”。

4 )协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学生之间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在小组内协作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 )反馈点拨。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关注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一项“任务”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展示、讨论并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并进行恰当的深化和提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馈点拨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对其有效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强化学习动机。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任务设计,促进教学改革 ; 学生要反思自己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使后面的学习有的放矢。

6 )归纳评价。任务驱动学习是将新知识分解到具体的任务之中,容易忽略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可能是零散的。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建立起与已学知识间的联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激励作用,在学习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和问题解决的方案、过程、结果,以及学生的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发他们的成就感。

7 )扩展和细化。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由于学生者水平的差距,任务完成的好坏也会有差距,为了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任务完成后应该对任务进一步扩展和细化,既对完成好的学生提出扩展意见,也对有困难的学生提出细化要求,做到因材施教。

2.、任务驱动学习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个个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设计合理有效的任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性原则。任务设计首先要有一个总目标,然后把总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因此,每个小目标都必须为实现总目标服务,这样教学才不会失去方向。

2 )可操作性原则。百闻不如一练,任务驱动学习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

3 )开放性原则。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任务驱动学习不论是任务的设计,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案,都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法思考和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任务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实践操作】

1、提高任务设计能力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学习的关键环节,任务设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的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提出科学合理的任务,促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才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设计学习任务要科学合理。

1 )任务要有可操作性。任务驱动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能够吃透教科书,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任务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任务设计要分散重点、难点,有层次性,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因材施教。因此,任务设计要考虑任务的难易、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因素 , 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交流和分析的空间,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事”可做,有“成果”可出。如《空中飞行的动物》,任务设计:鸟类有哪些特点适于飞行,然后把这个大任务分成小任务:鸟的羽毛、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等结构如何适于飞行。借助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逐一去思考、分析这些小任务,从而得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

2 )任务要有创新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就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3 )任务要有开放性。教师设计的任务要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向、用多种方法来完成。任务的开放性,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2、创设任务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创设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情境,有人喜欢把花养在房间,合适吗 ? 早上到树木茂密的地方锻炼,好吗 ? 种在田里的黄豆苗和我们吃的黄豆芽都是黄豆发芽来的,为什么一个是绿色的,一个是黄色的 ?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生物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究。

3、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的主体性活动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后台”,让学生自己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任务驱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不仅意味着教师教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且还意味着为完成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也由学生自己获得。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设计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

【思考与拓展】

1、如何提高任务驱动学习的任务设计能力?

2、结合实际,谈谈提高任务驱动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3、任务驱动学习在以技能习得为主的课程中比较常用,如英语学习中,但是,一些以逻辑思维见长的课程中,比如数学,很难实现,您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