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写意画的“意”(孙书正)

 江山携手 2016-07-07

 

写意画,顾名思义,当以“意”写之。这种对“意”的自觉强调,集中体现在“得意忘象”的艺术主张上,而艺术表现上的这一特色,又以审美体验中的“得意忘象”为依据。

“得意忘象”源于《庄子·物外》中的“得意而忘象”。魏晋时期,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将其发展为“得意在忘象”,这是就周易卦象而言的。后来它被引申成一种艺术主张,对后代的绘画颇有启迪意义。

中国的写意画不重形似,但也并非完全不要形似,而是追求“不似之似”。明代画家王绂在《书画传习录·论画》中说:“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清代石涛也说:“不似之似,似之。”现代画家齐白石进而发挥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总之,中国的写意画既保留了一定的形似成分,又有很强的抽象概括性。它既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模仿,又不是完全抽去物象的点、线、面、色的纯粹组合;它既让人们看懂了所绘之物是什么,又不使人局限于具象之中,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大写意画,更有“迹简意繁”的特点。如果谈艺术的框架结构的话,那么大写意画的框架是很空的——它容纳的想象空间可以是无限的。

写意画追求“象外之意”。“意”是指人的思想、情感、意趣、意兴、情绪等,是人的心灵的显现。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人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真实体验。凡是从真诚的体验中获得的“意”,总能与观者产生共鸣,也容易打动人心。然而,“意”的表达总是要借助于形象,“借物抒情”。没有形象,“意”无从寄托。尽管大写意画的“形”极其简略,它的框架结构很空,但是仍有“框”的存在,仍有“形”的存在。西方的抽象主义绘画完全不绘具体物象,纯以点、线、面、色的组合来传达一种思想,但其效果总是难以让人接受,所以作品也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抽象主义绘画实际上已经把绘画引向了极端。

中国的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虽然富有抽象因素,但还没有走向完全抽象的境地。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正说明画中的物象要表现得恰到好处,不能超越极限。因此,中国的写意画既不是单纯模仿物象的“具象画”,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画”,而是一种“意象”艺术。它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意”与“象”是不能平均对待的。“意”具有支配作用,“象”从属于“意”。以“神”写“形”、以“意”造“象”,一切以“意”为之。

写意画主张神似。明代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徐渭在题画时也谈道:“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翻开青藤、八大、缶老、白石诸前辈的画册,那高简的笔墨塑造的形象似真似幻,以一种醉梦天机之趣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人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失意、孤寂和对社会、对民众的情感。画家的作品再现了他们的品性、节操和人格价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画中的物象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简单模仿,而是蕴涵着“意”,是一种再创造。这是来源于自然而又区别于自然的全新审美对象,具有自然本身不具有的艺术魅力。

写意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意象艺术,这使其在有限的笔墨中蕴藏着无限的精神空间。如“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喜在画上作跋,长长短短、错落有致,使画面更加充实、丰富。因为写意画介于具象性绘画和抽象性绘画之间,跨越的区间极大,所以它的表现手法也不是单一的。有的写意画倾向于写实,而有的写意画则更倾向于写意。如黄胄、蒋兆和等人的写意画倾向于写实,其作品多表现客观事物的客观精神;而八大山人、徐悲鸿、潘天寿等人的写意画多蕴涵着一种内在精神。不过,这种内在精神更多的是主观精神,是画家心境的流露、抒发和宣泄。徐悲鸿画的马具有君子风度,八大山人画的花鸟带有冷寂情结,潘天寿画的花鸟具有霸悍、奇崛的风骨……所有这些,都蕴涵着画家的一种内在精神。写意画讲求师法自然,以画家与自然融为一体,身心俱遗、物我两忘为最高境界。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泯化小我、回复大我,同自然融为一体。

意象隐藏着一种神秘的东西——“道”。《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宇宙精神、宇宙秩序、宇宙规律。它是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悟”出来的。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客观地存在于无限的自然之中,运行无穷。人们通过天地万物取法于“道”。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永远也不能超越自然,只能遵从自然。诗、书、画艺术都是人们的精神产物,它们的本质应和宇宙精神一致。写意画所要表现的不只是具体物象,而是既融合了作者的个性,又通于无限的宇宙,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

人的精神同宇宙的精神融为一体,“物我交融”、“神遇而迹化”,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物,还是物之为我,亦不知我之为笔墨,还是笔墨之为我,身与心俱化,这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境界。画家作画“无法而法”,纯任性情驱使,纵情挥洒,作品不期合于自然而合于自然。

注重表现客观精神的写意作品近于写实,而注重表现主观精神的写意作品近于抽象。当然,即使是表现客观精神的写意画,也要有画家的主观精神。只不过,这种主观精神隐含于客观精神之中。即使是表现主观精神的写意画,也不能完全丢弃客观事物的客观精神,而应借表现客观精神来强化主观精神。另外,无论是着重表现客观精神的绘画作品,还是着重表现主观精神的绘画作品,都要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画作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关键。只有作品给人的感觉好,人们才会仔细欣赏、深入研究。如果一幅画给人的印象是呆板的,那怎么能吸引人们欣赏呢?好的画首先要有好的立意。从欣赏的角度来看,一幅画之所以能感染人,缘自它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美多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的。

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确定画作的主题。画家作画应先立意,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然景致和个人感情结合在一起。如画梅就要把梅花迎风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画出来,画菊就要画出菊花傲霜的精神,画竹要亭亭玉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生动的立意是中国画内在美的流露。写意画的内在美既与画家对所绘物象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对它的感情有关,又与欣赏者的欣赏水平有关。欣赏者文化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欣赏水平的高低。如近代画家李苦禅画的墨荷,水墨淋漓,洒脱奔放,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大写意的一代画风。可有的欣赏者文化品位不高,说李苦禅画的荷叶太离形,不符合自然生态的本相,若把叶子改用绿色画会更好。一块水墨淋漓的石头,在普通人眼中可能是无情物;但在画家眼里,却多蕴涵着一种情怀。

写意画营造的是一个精神世界,按照人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创作。然而,它又不是凭空的臆造。它顺应自然而不逾矩,这就是中国写意画的精神所在。

时代不同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对“意”的自觉强调,是绘画观念上的突破。新的观念使中国画摆脱了模仿的桎梏,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