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六计连载】第06计:趁火打劫

 建玲 2016-07-08


趁火打劫

 

原文释义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


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有利时机出兵,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这是从《卦》象辞“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敌人国内处境艰难,就乘机占领其土地;敌人受到邻国的侵略,就乘机掠夺其民众;敌人内外交害,就乘机占领其国家。


核心提示



趁火打劫,是指趁着别人家里失火、一片混乱之际,大家都无暇自顾,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攻出击,一举制伏敌人,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谋缘起



《孙子·始计篇》云:“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时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越王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室,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


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所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吴王生活淫糜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


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


越王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经典案例



曹操趁机除二袁


袁绍在官渡之战惨败之后,忧惧而死,这虽然对袁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还握有重兵,对曹操来说,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公元203年,曹操打算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当曹操首先进攻占据黎阳的袁绍长子袁谭时,袁谭抵敌不过,火速向已继承了父位的幼子袁尚求助。


袁尚救援不及,两人均被打败,只得一起撤回袁尚的邺城。由于二袁合兵,城坚又难攻,两军相持数日,仍无结果。


曹操无奈,只得放弃两袁,转而征讨刘表。袁氏两兄弟见曹操撤兵而去,便开始了争夺继承权的内讧,并大打出手。袁谭兵败,逃到平原,袁尚团团围住平原,攻打甚急,袁谭只好向曹操求援。


这时曹操和他的谋士们认为:如果二袁和好,就会力量倍增;如果一个人独得大权,形成统一的局面,那么袁氏的势力就会东山再起,急切难图。所以曹操决定暂时停止进攻刘表,乘二袁内乱之机,取渔人之利。


结果曹操很快消灭了袁谭的势力,紧接着又消灭了袁尚、袁熙。随后,河北的冀、青、并、幽四州全部被曹操占领。


袁氏兄弟的内讧是由他们为争夺继承权而引起的,所以这场“火”属自然之祸。曹操就是及时地利用了这种“内忧”,“乘危取利”,他所采取的手段是“明助暗夺”,以援助袁谭为名,消灭袁氏兄弟为实,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安良(微信号:cn157108318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