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 小青龙汤证 !

 哈瓦那1 2016-07-10
  木易按:医者意也!为医者将此意寓于方药之中,便给了方药以独特的生命,让这些草木无情之品具有了人的灵性,效起沉疴。清代医家徐灵胎说:“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可见,以药愈病,全赖医者制方以调剂。仲师早有十二字明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才是无上法门。有是证用是方,仲师之方名不虚传.方无定方,法无定法。此乃经方之魅力也.精于临证,处方精简,用药讲究。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小青龙汤出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的效方。本方由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6味组成。哮喘辨证属寒实者(又名冷哮),首先可考虑用本方治疗。症见喘息气促,喉中有哮鸣声或水鸡声,咯痰色白清稀,或多泡沫,胸膈胀闷,面色晦滞,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脉弦滑或浮紧等。
临床可辨证加减,如在喘而无热的情况下,可去桂枝、白芍;
汗出较多时,可去桂留芍,以敛阴和营;
冷哮患者素体阳虚,或由于病情演变,阴盛阳微,尤其是肾阳亏虚,摄纳失职,在治疗时既要温肺平喘,又要扶阳益肾。遇到此等病例,除喘息气促更为明显外,多有精神萎靡,怕冷、肢体不温,面色苍白或晦暗,口唇发紫,汗出涔涔,舌质胖嫩,脉细无力或不浮反沉等。可于小青龙方中加附子以温肾祛寒
  祛痰降气对治喘来说至关重要,小青龙汤中细辛、干姜、半夏为化痰饮要药。如咳喘气逆、痰涎壅盛,《韩氏医通》中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是祛痰降气的好方子,常与小青龙汤配合使用。
小青龙汤中,麻黄是宣肺平喘的主药,生者发散力大,宜先煎去沫,水炙则表散力缓,若不须表散,可用蜜炙。至于剂量,成人一般生麻黄可用6~9克,炙麻黄9克左右,个别病例酌情增加,小儿剂量可参照成人剂量酌减。[提要]
  太阳伤寒兼内饮的证治。  [原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提要]
  补充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机转。  [阐论]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外寒内饮小青龙汤证病机的概括。“发热”一症代表了“表不解”,而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证自在言外。心下部原有寒饮之邪内停,即所谓“心下有水气”。寒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呕;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嗽。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故有众或见症:水饮不化,津液不滋,则渴,但不欲饮水;水走肠,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失畅,则噎;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甚或少腹胀满;寒饮迫肺,肺气上逆,则喘。综上分析诸症,咳喘、渴、噎为上焦证候;干呕为中焦证候;小便不利、少腹满、下利为下焦证候。证候虽多,关键为“水气”所致。心下有水饮,外有表寒,治以小青龙汤外散在表之寒邪,内消心下之水饮,此乃发汗蠲饮,表里两治之法。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甘草组成。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配桂枝可增强宣散寒邪,通畅阳气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细辛辛温而散,温散上中下三焦水寒之邪。诸药辛散太过,犹恐耗阴动阳,损伤正气故用炙甘草温以守中扶正。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酸敛以护肾阴,使本方为温散寒饮而不伤正气。统观本方外解表寒,能温通三焦,有治上中下三焦寒饮之功效?
  第41条属倒装句法,“小青龙汤主之”应接于“发热不渴”之后。“伤寒,心下有水气”与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意同。前条所述主证为干呕、发热而咳,本条补述咳而微喘,这正是外寒内饮小青龙汤的全面证候。上条或见症中有口渴一症,是因水气不化,津液不滋所致。本条服用小青龙汤后而见渴者,乃是药后寒饮之邪已去,胃阳之气渐复,里气温,水气散的征象,故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此时虽渴,但不甚,可不治自愈,或少少与饮水即可。  2012年4月2日初诊。:张某,女,65岁,患哮喘10余年
  主诉:咳喘、刻下症见每年冬三月辄发,喘促喉中有哮鸣声,咳声重浊,痰少而咯不出,吐出为清稀泡沫痰。喘急胸闷,张口抬肩,端坐不能行走,面色晦暗发青,口不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舌淡白,边有齿印,舌面湿润,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疗经过:中西药效不显效。遂前来就诊
  方证辩证:[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方药:麻黄6克,白芍9克,细辛6克,干姜6克,炙甘草9克,桂枝9克,五味子6克,半夏9克,苏子5克,白芥子9克,白茯苓12克,炒白术15克。服5剂,咳减喘平。  复诊守前方稍事出入继服20余剂,随访3年未复作
  
按:小青龙汤的主症,重点在于咳喘、干呕、发热等;病机的重点在于寒饮。小青龙汤证的诊断依据
(1)患者面部有水色、水斑、水气、水苔出现。所谓水色,指患者面部青色或黧黑,或下眼睑处呈青暗;所谓水斑,指患者面部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所谓水气,指面部虚浮、眼睑微肿;所谓水苔,指舌苔水滑。
(2)咳嗽、喘息、痰多呈白色泡沫样痰(落地成水),或是咳吐冷痰,自觉痰凉如粉,痰色似蛋清样半透明,且连续不断。
(3)冬季寒冷时则发作加重,天气暖和时病情缓解。
(4)其他见症诸如气短、憋闷、窒息感;重者则咳逆倚息不得平卧,甚则咳喘时涕泪俱出;甚者,可因水气上冲而突然昏厥。
(5)脉弦,舌苔水滑。
  临床应用小青龙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干姜、五味子的用量比例。若治新喘,宜注意温散,干姜必重用若治久喘,宜注意收敛肺气,五味子须重用。  2.方中麻黄配桂枝,升散之峻也。若喘甚,去麻黄易杏仁,谨防与细辛协合而辛散太过,且加杏仁降逆气而平喘,故后世叶天士治喘麻黄、细辛很少同用。
  3.老弱及婴幼之体,尤其是患有心肾疾病者,应慎用本方,以防伤阴动阳之弊。  小青龙汤用治外寒内饮证,但此药有发越下焦阳气,拔肾气之虑,凡脉沉、微喘、气短不足以息的虚喘,皆不宜服。
    发越阳气的具体征象:面色如有热状、心慌心跳、喘促憋气,有时动血而鼻衄,甚者虚脱。
  4.小青龙汤不可长期连用。久服伤阴动阳则生他变,故治咳喘时,当以小青龙汤救其急,苓桂之剂善其后(如酌选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杏甘汤等)。  小青龙汤药物配伍的重点,在于细辛、干姜、五味子合用。仲景治寒饮喘咳,多用五味子收敛肺气,必合麻黄、细辛、干姜散发风寒,温肺化饮。细辛、五味子一散一敛,干姜、五味子开合并用,麻黄、五味子上下相召,交合肺肾,则升降机灵,而咳喘则止。从此可知五味子对实喘、虚嗽均可用之,故有“五味为咳嗽要药”之称。
  5.小青龙汤为散寒蠲饮,表里双解之剂。若无表证,则专一散饮,而治咳喘。从临床上看,外无表证,只见水寒射肺,肺中寒痰冷饮之咳喘,亦屡见不鲜,小青龙汤同样可以治愈。  6.小青龙汤证有五或然见证,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相对应的小青龙汤有五个加减化裁方法,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其中有四个加减法皆去麻黄,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麻黄本身主治咳喘,应是方中主药,岂可去而不用?与其原因有二:小青龙汤证之喘的病因,病机是外有表寒,内有里饮,水寒射肺而致咳喘。咳喘之证,皆因肺气不利所致。肺之气机,主宣发与肃降,其中或宣发不利,或肃降不行、或宣发与肃降同时失职,皆可导致肺气不利而发咳喘。再观小青龙汤之咳喘,水寒射肺,源在“心下”(“心下有水气”)其水寒之邪,循经向上,逆阻于肺而致。
治疗此咳喘,当避免应用辛散向上,宣发之品,故去麻黄以避其宣散,加杏仁以利肺气肃降,止咳平喘,此乃原因之一。
再者,寒饮内停之人,阳气多虚,而麻黄能发越阳气,故去麻黄,以免阳气更伤,此为原因之二。
  高建忠老师精于临证,处方精简,用药讲究。今整理老师医案一则如下。  路某,女,54岁。2010年7月5日初诊。主诉咳喘、气紧半年余,方治疗不效。刻下症见畏风怕冷,见风则咳,咳唾白色泡沫样痰,于凌晨四点半到五点左右咳喘较甚。因怕诱发咳嗽而平素不敢声说话。口干欲饮,喜食冷但不敢吃,食后气紧加重。平素汗多,纳可,便调。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肺寒饮停,风邪滞留。治以温肺化饮,疏风止咳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桂枝9克,白芍12克,干姜3克,细辛3克,五味子9克,姜半夏9克,吴茱萸3克,生石膏30克,炒杏仁12克,生甘草3克。3剂,水煎服。
  药后患者诸症若失,凌晨已无咳喘、气紧,汗出明显减少(自诉半年来服药许多,却从未有如此轻松)。方继服3剂,停药。  按:此案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为何用杏仁而不用麻黄;二患者畏风怕冷,何以加生石膏30克?三是为何要用吴茱萸?
  《伤寒论》小青龙汤条文下这样描述:“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本草思辨录卷二》:“……小青龙汤云,喘去麻黄加杏仁……盖麻黄者,上发心液亦下通肾气,小青龙心下之水,已与肾脏之水相吸引,若再以麻黄动其肾气,喘将愈不能止。杏仁肺药非肾药,故去彼加此,所谓用杏仁于横扩兼取其直降者此也。”高建忠认为,麻黄确有平喘之功效,然小青龙汤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本已鼓动肾中真气温化在肺之寒饮,若再以麻黄妄动肾气,恐怕喘息愈加难平。同时患者汗多而非无汗。太阳病,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故而此患者不用麻黄。高建忠临床上非常注意病人的“欲”与“不欲”,认为在中医辨证中,病人的主观感觉要比体温表之类的客观检测为重要。”本案中患者想吃凉的,但是不敢吃,怕吃了气紧加重。其“欲”为喜食冷,这就是用生石膏的原因所在。由于患者每于凌晨四点半到五点左右咳喘加重,此时正是阳升阴降的时候。清阳不能升,浊阴不能降,故咳喘加重。吴茱萸降浊阴最速。故方中加吴茱萸重在助浊阴之降。  近代伤寒大家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语重心长地说:“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以上这一医案处方不仅化了古人的“意”,同时也将医者的“意”倾注方中,可谓圆机活法,灵动自然。
  聂惠民医案临床应用  (1)抓主症:小青龙汤的使用标准,前面已进行归纳,可视为临床辨证的依据。但小青龙汤的主症,重点在于咳喘、干呕、发热等;病机的重点在于寒饮。左季云《伤寒论类方彙参》曰:“此风寒挟水气,浸渍胸中及肺胃之间,发热干呕而咳,为制发汗利水之温方也。胸为太阳出入之表,又为肺经安居之所。皮毛者,肺经之所主,太阳之所行,故能治水气浸入胸中干呕而咳,”此突出了治疗的重点。
  (2)应用加减:笔者应用本方,属慢性咳喘病,久咳不愈者,重用五味子、并加党参;痰盛者,加白芥子、苏子;兼热象者,见口干且渴、心烦苔黄,加石膏、桑皮;见胸满、心烦,加炒山栀、豆豉;喘甚者去麻黄,加杏仁、款冬花。  医案选录
  医案一:寒饮射肺证  陈×,男,50岁,1985年11月初诊。
  患慢性气管炎十几年,每入冬反复发作。今冬以来,咳嗽、气喘,夜卧尤甚,难于平卧,痰多且稀,色白易咳出,胸部满闷,口渴能饮,尤觉口干,经服用消咳喘及抗菌素等药未效。诊见面部虚浮,下睑浮肿如卧蚕状,舌淡红,苔薄白而水滑,脉沉弦,心律齐、率不快,两肺可闻干湿哕音。西医诊断: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中医辨证:水饮内停,寒饮射肺致喘,宜小青龙汤化饮平喘。但唯见口渴,似有热象,然细审之,虽口渴但并无热象。故疏小青龙汤三剂,水煎温服,以观后效。药后咳喘及口渴皆减,再进三剂,渴已喘平,后改用苓桂术甘汤加杏仁、薏苡仁等调之而愈。(聂惠民医案)  医案二:外寒内饮证
  王××,男,54岁。1963年8月5日初诊。  患者咳喘已十余载,往往冬发夏愈。今年起,自春夏,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睡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苔薄白,脉弦紧。此为风寒外束,饮邪内停,阻遏阳气,肺气失宣。治宜温肺化饮,解表通阳。
  处方:炙麻黄3克、桂枝9克、姜夏9克、五味子3克、干姜4.5克、白芍9克、细辛1.8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  复诊:8月13日,投青龙剂后咳嗽已稀,已弃棉衣,畏寒亦减,前既中肯,毋事更张。原方加干姜至6克,细辛加至3克。
  三诊:8月29日,青龙剂已服六剂,咳喘平,已能穿单衣,睡席子,夜寐通宵,为除邪务尽,原方再服三剂。  四诊:9月9日,诸恙悉减,唯动则气喘,初病在肺,久必及肾,配都气丸常服,以图根除。(《江苏中医》[0:22,1965)
  医案三:咳喘证  韩×,女,60岁,1968年11月初诊。
  患慢性气管炎十多年,每入冬季则发咳喘,近日外感风寒,咳嗽复起,痰稀色白,痰多流涕,进而胸闷喘作,服药不效,故请余诊治。刻下症:发病三天,咳喘胸闷,倚被而坐,气喘不得乎卧,脉沉弦略,苔薄白水滑,颜面虚浮。证属:风寒束表,痰饮内停。治宜解表散寒,化饮平喘。拟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党参,水煎,服药六剂,咳喘得平。后以苓桂术甘汤调理水饮而愈。(聂惠民医案)B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