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文摘: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

 曹济 2016-07-11



通过一部艺术作品所经验到的真理是用任何其他方式不能达到的,这一点构成了艺术维护自身而反对任何推理的哲学意义。第5

 

在精神科学里,我们的各种形式历史传承物尽管都成了探究的对象,但同时在它们中真理也得到了表达。第5

 

本书所阐述的诠释学不是精神科学的某种方法论学说,而是这样一种尝试,即试图理解什么是超出了方法论自我意识之外的真正的精神科学,以及什么使精神科学与我们的整个世界经验相联系。第6

 

变化的东西远比一成不变的东西更能迫使人们注意它们。这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条普遍准则。第6

 

精神科学根本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第17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发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第23

 

人之为人的显著特征就在于,他脱离了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而人之所以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就在于他的本质具有精神的理性的方面。第23

 

人类教化的一般本质就是使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第23

 

教化作为向普遍性的提升,乃是人类的一项使命。第23

 

只要单个个体于其中生长的世界是一个在语言和习俗方面合乎人性地早就的世界,单个个体就始终处于教化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对其自然性的扬弃中。第26

 

教化是精神科学赖以存在的要素。第27

 

只有通过遗忘,精神才获得全面更新的可能,获得那种用新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的能力,以致过去所信的东西和新见到的东西融合成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第28-29

 

历史是与理论理性完全不同的真理源泉。第39

 

生命的神性般的奥秘就在于它的简单性。第47

 

共同感觉是一种本能的复合物,即一种对于生命的真正幸福所依赖的东西的自然渴望,就此而言,它就是上帝存在的效应。第47

 

判断力是某种绝对学不到的东西,因为没有一种概念的说明能指导规则的运用。第50-51

 

康德重复说:“一种完满性的感性判断就是趣味。”第51

 

凡是涉及到道德命令的无条件的东西是不能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即使人们并不是指个别的情感,而是共同的道德感受性,情况也是这样。因为具有道德性的命令的性质,是根本地排除对其他事物的权衡考虑的。第53

 

趣味这一概念是格拉西安的社会理想教化的出发点,他的有教养的人的理想在于,这种人,即完美的人,获得了同生活和社会的一切事物保持正确距离的自由,所以他知道自觉而冷静地分辨和选择。第56-57

 

同趣味最紧密关联的一种现象是时尚。第58

 

对于时尚来说,本质的东西实际上是经验的普遍性、对于其他事物的顾及、比较,以及置身于一种普遍性的观点中。第59

 

65页评价康德创建的新美学的地位和价值

 

康德把美学建立在趣味判断上顺应了审美现象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经验的非普遍性和它对普遍性的先天要求。第67

 

某物要成为艺术作品而使人愉悦,它就不能只是富有趣味而令人愉悦的。第73

 

所有艺术的本质根本在于——如黑格尔所表述的——艺术“在人类面前展现人类自身”。第75

 

只有那种意味深深地感染我们的美才引起我们的全部兴趣。第76

 

美的合功利的意味性是康德美学本来存在的难题。第77

 

艺术的意义也是依据于艺术能使我们感兴趣,艺术能向人类展示他们在其道德规定存在中的自己本身。第79

 

趣味却是天才被要求具有的必要条件。第82

 

天才的艺术正在于使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成为可传达的,而天才所发明的审美理念正造就了这一点。第82

 

趣味是一种判断能力,因而也是一种反思趣味,但是它所反思的东西正是那种使认识能力富有生气的情绪状态,而这种情绪状态既得自于艺术美,又同样得自于自然美。第84

 

艺术作品无非是天才的创造。第83

 

好的趣味将把握一切具有“质量”的艺术作品,因而也就将完全确实地把握一切由天才所创造的东西。第87

 

天才概念远比趣味概念更出色地实现那种面对时间变迁而自身永不改变的要求。第88

过去时代的精神创造物,即艺术和历史,不再属于现代的不证自明的内容,而是被抛掷给研究的对象或所与,从这些对象或所与出发,过去才可能让自身得到再现。第98

 

凡是能被称之为体验的东西,都是在回忆中建立起来的。第101

 

体验具有一种摆脱其意义的一切意向的显著的直接性。所有被经历的东西都是自我经历物,而且一同组成该经历物的意义,即所有被经历的东西都属于这个自我的统一体,因而包含了一种不可调换、不可替代的与这个生命整体的关联。第101

 

譬喻本来属于述说,即Logos(讲话)领域,因此譬喻起一种修饰性的或诠释性的作用。第109

 

象征并不是通过与某个其他意义的关联而有其意义,而是它自身的显而易见的存在具有“意义”。象征作为展示的东西,就是人们于其中认识了某个他物的东西。第109

 

譬喻产生于神学的需要……第110

 

歌德……:“所有出现的东西都是象征,并且由于这些东西完满地表现了自身,从而也就指出了其余的东西。”第114

 

我们宁可说,对于艺术作品或天才的创作,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就是,它们的意义是存在于现象本身中,而不是任意地被置入于现象中。第115

 

象征不是简单地摒弃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之间的对峙关系,这就是说,象征恰恰也使人想起形式和本质、表现和内容之间的不协调。第116

 

黑格尔把象征性的使用限制在东方的象征艺术上,基本上是依据于形象和意义的这种不相称性。第117

 

在审美意识里我们看到了表明已得到教化的意识特征的一系列特点:上升为普遍性,放弃直接接受或拒绝的个别性,认可那些并不与自身要求或爱好相适应的东西。第125

 

在某个社会里有效的东西,在某个社会里主宰着的趣味,便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共同性。第125

 

凡是审美地教化成的意识承认有“质量”的东西,都是它自身的东西。第126

 

审美体验所专注的东西,应当是真正的作品——它所撇开的东西则是作品里所包含的非审美性的要素:目的、作用、内容意义。第126

 

自由的艺术家是没有任务感地进行创造的。他似乎正是通过他的创造的完全独立性而被标志的,并因而在社会上获得了某种局外人的典型特征,这种局外人的生活方式不是用公众伦理标准去衡量的。第130

 

教化的真正过程,即向普遍性提升的过程,在此似乎是自我崩溃的。第131

 

观看作为一种对那里存在的事物的解释性的了解,仿佛把视线从那里所存在的许多东西上移开了,以致这些东西对于观看来说不再存在。然而,下面这一点也是同样确实的,即观看被其预想引导着“看出了”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第134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所表现的东西,我们才能“了解”一个形象,而且也只有这样,所表现的东西才基本上是一个形象。观看就是划分。只要我们还检试变动不居的划分形式,或者在这样的形式之间摇摆不定,如在某种字谜画那里,我们就还看不到存在的东西。第135

 

只要我们理解了某个文本——也就是说,至少把握了它所涉及的语言——该文本对我们来说才能使一部语言艺术作品。甚至当我们听某种纯粹的音乐,我们也必须“理解”它。并且只有当我们理解它的时候,当它对我们是“清楚的”时候,它对我们来说才作为艺术的创造物存在在那里。第135

 

单纯的观看,单纯的闻听,都是独断论的抽象,这种抽象人为地贬抑可感现象。感知总是把握意义。因此,只是在审美对象与其内容相对立的形式中找寻审美对象的统一,乃是一种荒谬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无论如何不能与康德相联系。第136

 

天才概念基本上是由观赏者的观点出发而构造的。第137

 

在观赏者寻求灵感、神秘物和深邃意义的地方,创造者所看到的乃是制作和能力的可能性和“技巧”的问题。第138

 

艺术作品必须向接受者提供接受者于自身方面从当下作品中所得出的东西。所以理解一个创造物的方式并不比其他活动方式更少合法性。并不存在任何合适性标准。第139

 

站不住脚的诠释学虚无主义  140

 

绝对的非连续性,即审美对象的统一体在众多体验中的瓦解,乃是体验说美学的必然结果。第140

 

艺术就是认识,并且艺术作品的经验就是分享这种认识。第143

 

只要所有与艺术语言的照面就是与某种未完成事物的照面,并且这种照面本身就是这种事物的一部分,艺术经验中就存在有某种广泛的诠释学结论。第145

 

由于哲学揭示了时间是自我理解的隐秘根基,因而哲学不是教导一种出自虚无主义绝望的盲目的义务,而是开辟了一种迄今是封闭的、超越出自主观性的思维的经验,海德格尔把这种经验称之为存在。第146

 

谁不严肃地对待游戏,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第150

 

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游戏只是通过游戏者才得以表现。第151

 

游戏的真正本质在于使游戏的人脱离那种他在追求目的过程中所感到的紧张状态,然而游戏的人本身在游戏活动中仍是一个采取某种行为的人。第158

 

游戏的人好像只有通过把自己行为的目的转化到单纯的游戏任务中去,才能使自己进入表现自身的自由之中。第158

 

甚至戏剧也总是游戏,这就是说,戏剧具有成为某种自身封闭世界的游戏结构。第161

 

在观赏者那里它们才赢得它们的完全意义。第161

 

最真实感受游戏的,并且游戏对之正确表现自己所“意味”的,乃是那种并不参与游戏、而只是观赏游戏的人。第161

 

向构成物的转化就是指,早先存在的东西不再存在。但这也是指,现在存在的东西,在艺术游戏里表现的东西,乃是永远真实的东西。第164

 

戏剧所提供的快感在这两种情况里都是相同的:这种快感是认识的快感。第165-166

 

我们在一部艺术作品中所真正经验到的和所指望得到的,其实是这作品真实性如何,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在其中更好地认识和再认识事物和我们自己本身的。第168

 

其实,在表演中而且只有在表演中——最明显的是音乐——我们所遇见的东西才是作品本身,就像在宗教膜拜行为中所遇见的是神性的东西一样。第171

 

作品本身是属于它为之表现的世界。戏剧只有在它被表演的地方才是真正存在的,尤其是音乐必须鸣响。第171-172

 

表演者所表现的东西,观赏者所认识的东西,乃是如同创作者所意指的那样一种塑造活动和行为本身。这里我们具有一种双重的模仿:创作者的表现和表演者的表现。但是这双重模仿却是一种东西:在它们两者中来到存在的乃是同一的东西。第173

 

一种这样被追求的“正确性”是不符合作品本身的真正制约性的,作品本身的这种制约性以一种自身特有的和直接的方式制约了每一个解释者,并且不允许解释者通过对原型的单纯模仿而减轻自己的责任。第176

 

解释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就是再创造,但是这种再创造所根据的不是一个先行的创造发现的意义使这形象达到表现。第176

 

鉴于我们的历史存在所表现的有限性,那种认为唯一正确的表现的观念似乎具有某种荒谬的东西。第176

 

作品只要仍发挥其作用,它就与每一个现代是同时的。第177页。注:或许反过来说更恰当,正是作品与每一个现代相契合,即是同时的,它对每一个时代来说才有作用。

 

什么是审美存在的时间性呢?我们的出发点是:艺术作品就是游戏,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真正存在不能与它的表现相脱离,并且正是在表现中才出现构成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第180

 

节日活动仅仅由于它被庆祝而存在。第182

 

人们庆祝节日,实际上是因为它存在于那里。同样的情况也适合于戏剧这样的观赏游戏,即观赏游戏必须为观赏者表现自身,然而它的存在绝不单纯是观赏者所具有的诸多体验的交点。第183

 

观赏是一种真正的参与方式。第183

 

在现代悲剧里不可能并且也不允许有一种对过失和命运的完全主观化的做法。第193

 

观看者在悲剧性事件中重新发现了自己本身,因为悲剧性事件乃是他自己的世界,他在悲剧里遇到这个世界,并且通过宗教的或历史的传承物熟悉这个世界。第195

 

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表现或表演乃是某种本质性的东西,而绝不是非本质的东西。第197

 

对于审美意识来说,所有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就表现在这类艺术形式自身所要求的偶缘性特质。第211

 

偶缘性指的是,意义是由其得以被意指的境遇从内容上继续规定的,所以它比没有这种境遇要包含更多的东西。第211-212

 

一幅肖像画就是一幅肖像画,而且它并不是由于和为了那些在画中认出所画人物的人才成为肖像画的。第214

 

舞台之所以是一种极好的政治机构,是因为戏剧中存在的所有东西、戏剧所影射的东西、戏剧所唤醒的反响,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演出中呈现出来的。第216

 

每一次演出都是一个事件,但不是一个与文学作品相脱离的自行出现和消失的事件——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演出事件中所发生的东西。第216

 

把文学作品变为舞台演出的导演,就是在他善于把握境遇这一点上显示其才能的。第216

 

听音乐并不是读乐谱。第216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不同地呈现出来的东西。第217

 

每部艺术作品都具有某种反对世俗化的东西。第221

 

绘画实际上就处于符号和象征之间。第227

 

艺术性符号那里,符号是通过惯例而实现其功能的,并且语言把这种创立符号的起源行动称之为创建。第227

 

建筑艺术作品并不是静止地耸立于历史生活潮流的岸边,而是一同受历史生活潮流的冲击。第230

 

“再创造”乃是创造性艺术本身的原始存在方式。第234

 

艺术作品的独特存在方式就是存在达到了表现。第234

 

文学作为阅读的对象乃是一种后来出现的现象。第235

 

阿尔巴尼亚的叙事诗有着长期口诵的历史。第235

 

所有理解性的阅读始终是一种再创造和解释。第235

 

文学其实是一种精神性保持和流传的功能,并且因此把它的隐匿的历史带进了每一个现时之中。第237

 

没有什么东西有如文字这样生疏而同时需要理解。第240

 

在对文字的理解和解释中产生了一种奇迹:某种陌生的僵死的东西转变成了绝对亲近的和熟悉的东西。第240

 

艺术虽然不是历史意识的单纯对象,但是对艺术的理解却总是包含着历史的中介。第243

 

被重建的、从疏异化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第245

 

对于那些充实艺术作品意义的偶缘性东西的研究,并不能重新产生这些作品。第246

 

只要我们去探讨艺术和历史中展现出来的真理问题,艺术真理问题就迫使我们去进行对审美意识和历史意识的批判。第247

 

教父时代的神学诠释学和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诠释学也都是一种记技艺学。第258

 

凡是在没有出现直接理解的地方,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有误解可能性地地方,就会产生诠释学的要求。第258

 

在努力去理解所说的内容时,如果提出他怎样得出他的意见这样的反思问题,那么理解的真正问题显然就被揭开了。第261

 

随着自明的理解的消失,诠释学的需要产生了。第264

 

他唯一研讨的是理解的技巧,而不是解释的技巧。第266

 

施莱尔马赫下了这样的定义:“诠释学是避免误解的技艺。”第267

 

因为话语不仅是内在的思想产物,而且也是交往关系,本身具有一种外在的形式,所以话语就不只是思想的直接显现,而且还预设了思考过程。第271

 

一切文字的东西总是通过艺术的表现。第271

 

哪里话语是艺术,哪里话语也就成了理解。第271

 

诗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对话语和所谈东西或所开导东西的理解而具有一种意义和形式的统一性。第272

 

施莱尔马赫的问题不是历史的晦涩难理解性这个问题,而是“你”的晦涩难理解性问题。第275

 

施莱尔马赫主张,我们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第276

 

谁从语言上理解了一个用陌生语言写的文本,谁就明确认识到了这个文本的语法规则和撰写形式,文本的作者虽然遵循这种规则和形式,但并未加以注意,因为他生活在这种语言以及这种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段中。第277

 

艺术家作为解释者,并不比普遍的接受者有更大的权威性。第277

 

解释的唯一标准就是他的作品的意蕴,即作品所“意指”的东西。第277

 

在施莱尔马赫之后,其他人如奥古斯特·伯克、施泰因塔尔和狄尔泰,也在同样的意义上重复施莱尔马赫这句名言:“语文学家对讲话人和诗人的理解比讲话人和诗人对他们自己的理解更好,比他们同时代人的理解更好。因为语文学家清楚地直到那些人实际上有的、但他们自己却未曾意识的东西。”第278

 

只有当人们把伟大诗作的哲学意蕴理解为自由创造时,伟大诗作的哲学意蕴才被阐释出来。第278

 

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人文主义者的最高目的根本不是原样地去“理解”他的范例,而是去模仿他的范例,甚而超出他的范例。第279

 

施莱格尔才作了下述注释:“为了理解某人,我们首先必须比那人更聪明,然后才同样的聪慧和同样的愚蠢。光比作者本人更好地理解一部杂乱不堪的作品的意义,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原则上来认识、描绘和解释这种混乱”(《著作和残篇》,贝勒编,第158页)。第281

 

某种决定创造历史,并在自己结果里显示其完全而持久的意义,乃是真正历史瞬间的标志。第292

 

历史瞬间给予历史联系以其鲜明的节奏。我们把这样一些自由行动可以在其中起历史决定性作用的瞬间称之为划时代的瞬间或转换期,而把那些其行动能起这种决定性作用的个人,用黑格尔的用语,称之为“历史性的个人”。第293

 

兰克称这些人为“创造性的人物,他们独立地参加观念和世界权力的斗争,并且把那些能决定未来的最有力量的人集中在一起”。这就是黑格尔精神的精神。第293

 

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任何地方都需要人的自由。第293

 

历史学追求自由的场景,这一点就是它的最大的魅力。第293

 

没有任何事物完全是为某种其他事物的缘故而存在;也没有任何事物完全是由某种其他事物的实在所产生。第293

 

必然性存在于那种已经被形成而不能又被毁灭的东西之中,这种东西是一切新产生的活动的基础。第293

 

所有东西都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任何行动的个人都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去行动。第295

 

面对上帝的直接性是他以一种浪漫主义方式放置在一切历史原始开端的东西。第300

 

“历史的认识就是历史本身”。第300

 

历史学家与诗人一样,都把万物生活于其中的要素作为“某种处于它们之外的东西”来表现。第304

 

德罗伊森的历史学的哲学意义正在于:他试图把理解概念从它在兰克那里所具有的交织着美学和泛神论的含糊性解脱出来,并表述它的概念性的前提。第304

 

历史学家不需要探究特殊个人的内心奥秘。他探究的东西并不是像这样的一些个别人,而是他们作为道德力运动中的元素所具有的意义。第306

 

当德罗伊森完全从历史地行动着的人出发去规定必然性和自由的关系时,他是非常正确地规定了那种在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必然性和自由的关系。第307

 

“力与工作一起生长。”第307

 

某些人通过继续做习惯的事而保留原存在状态,另一些人则预感和表现新思想。第308

 

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就在于对那些通过批判仅按应当怎样存在而存在的东西的经常不断的克服过程。第308

 

历史的伟大个性只是道德世界前进过程中的一种要素,道德世界作为整体以及在每一个个别东西中都是一个自由的世界。第308

 

我们不能认识目的,而只能认识运动的方向。第308

 

历史是人类无休止工作所追求的一切目的的最终目的,是不能通过历史认识而识别出来的。这个最终目的只是我们预感和相信的对象。第308

 

历史研究为了认识总是愈来愈新地、不断更新地探询其他的东西,即传承物。它的答复从不像实验那样对于自我产生的东西具有单义的明确性。第310

 

“理解的可能性在于那些作为历史材料而存在的表现乃是与我们同质的”第311

 

正如文本理解一样,历史理解的顶点乃是“精神的在场”。第312

 

狄尔泰的重要性在于:他真正认识到历史世界观相对于唯心主义所包含的认识论问题。第313

 

《纯粹理性批判》的划时代的成就不仅是摧毁了作为世界、灵魂和上帝的纯粹理性科学的形而上学,而且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领域,在此领域内我们不仅可以合法地使用先天的概念,而且认识也有了可能。第314

 

狄尔泰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的工作所迈出的决定性步伐是,发现了那种从构造个人生命经验里的联系到根本不为任何个人所体验和经验的历史联系的转变。第320

 

当表达被理解了,被表达的东西就出现在表达本身中并且被理解。第321

 

真正的“个性”,也就是说,个人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原因要素的结果,它不能只通过这些原因去理解,而是表现了一种自身可理解的统一,一种生命的统一,而这种生命的统一表现在它每一次的外现中,并因而能通过每一次外现来理解。第322

 

狄尔泰认为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是划时代的,因为像结构和意义这些概念都得到了合理的证明,虽然它们不是可由要素推导出来的。第323

 

狄尔泰和黑格尔的对立最终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对立:按照黑格尔的看法,精神返回家园是在哲学概念里完成的,而对于狄尔泰来说,哲学概念并不具有认识意义,而只具有表现意义。第328

 

把历史学建立在某种理解心理学上,正如狄尔泰所想到的,就是把历史学家置于那种与其对象的理想的同时性之中,而这种同时性就是我们所称的审美的同时性,并且在兰克那里我们还赞扬过。第332

 

狄尔泰在这里追随一种古老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理解的可能性在于人类本性的同质性。第332

 

他(注:狄尔泰)声称,只有同情才使真正的理解成为可能。第333

 

在德罗伊森那里有一句深刻的话:“因为我喜欢你这样,所以你必须是这样,这是一切教育的秘密。”第333

 

他(注:狄尔泰)说,精神科学的任务就是克服我们自己经验范围所设立的偶然界限,“并且上升为伟大普通性的真理”。第334

 

恩斯特·特勒尔奇完全正确地把狄尔泰的毕生工作概括为这样一个口号:“从相对性走向整体性。”狄尔泰自己对此的名言是:“要有意识地成为某种条件性的东西”  第339页

 

下面这一点对于狄尔泰为精神科学奠定基础的工作所包含的问题是具有特征性的,即狄尔泰未区分这种方法论的怀疑和那种来自“自身”的怀疑。第341页

 

他(注:狄尔泰)愈多地熟悉现代科学,他就愈强烈地感觉到作为他的根源的基督教传统和现代生活所解放的历史力量之间的冲突。第341页

 

(注:狄尔泰)精神科学既然作为科学就应当具有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性。第343页

 

理解文本与理解你一样,都具有达到完全正确性的同样可能性。第343页

 

语文学的方法的胜利就是:把过去的精神理解为当代的精神,把陌生的东西理解为熟悉的东西。第343页

 

历史中的一切东西都是可理解的,因为一切东西都是文本。第344页

 

(注:对狄尔泰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它推导一般的经验规则,但是,它的方法论价值却不是一种可以明确概括一切正发生事情的规则知识的价值。第345页

 

生活世界却意味着另外一种东西,即我们在其中作为历史存在物生存着的整体。第353页

 

过去的无限性,首先是历史未来的敞开性,是不可能与这样一种历史性宇宙的观念相并容的。第353页

 

哲学与生活倾向相反。第359页

 

思想的结果之所以是结果,只是因为它们脱离了和被脱离了生活态度。第359页

 

《精神现象学》里,生命现象完成了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决定性的过渡,而且事实上这种过渡不是人为的联系。第360页

 

有生命物的自我保存,是通过把外在于它的存在物投入它自身之中而产生的。第360页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靠与己相异的东西来滋养自身。第360页

 

生命存在的基本事实是同化。第360页

 

自我意识的存在在于:自我意识知道使所有东西成为它的知识的对象,并且在它所知的一切东西里认识它自身。第360页

 

狄尔泰的认识论反思的错误在于,他过于轻率地从生命行为和他对固定东西的渴望中推导科学的客观性。第362页

 

胡塞尔则完全缺乏有关生命是什么的任何详尽的规定,虽然现象学的核心——即相关关系研究——实际上是遵循生命关系的结构模式。第362页

 

使海德格尔提出存在问题并因而走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相反的问题方向的真正先驱,既不能是狄尔泰,也不能是胡塞尔,最早只能是尼采。第367页

 

不论精神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从普遍生命的意向性的作为,也就是从某种绝对的历史性中推导出来。第369页

 

谁“理解”一个文本(或者甚至一条法律!),谁就不仅使自己取得对某种意义的理解,而且——由于理解的努力——所完成的理解表现了一种新的精神自由的状态。第371页

 

所有这种理解最终都是自我理解。第371页

 

谁理解,谁就知道按照他自身的可能性去筹划自身。第371页

 

即使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历史认识也不是有计谋的筹划,不是意愿目的的推断,不是按照愿望、前见或强大事物的影响对事物的整理,而永远是某种与事物相适应的东西。第372页

 

实际上,一切认识者与被认识物的相适应性并不依据于它们具有同样的存在方式这一事实,而是通过它们两者共同的存在方式的特殊性而获得其意义。第372-373页

 

人的存在被某个外在于历史的东西、自然地东西所负载,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第375页

 

所有正确的解释都必须避免随心所欲的偶发奇想和难以觉察的思想习惯的局限性,并且凝目直接注意“事情本身”。第378-379页

 

他(注:海德格尔)要求我们从事物本身推出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以“确保”论题的科学性。第383页

 

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 第383页

 

我们需要一种特别的批判努力,才能使自己摆脱书写下来的东西所具有的前见,并像对所有口头陈述一样,区分其中的意见和真理。第386页

 

被书写下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的。第386页

 

通过逻各斯(Logos,即理性)消除神话的格式。第387页

 

颠倒启蒙运动的前提,曾经产生了复辟的荒谬倾向,这就是为古典而恢复古典的倾向、有意识地倒退到无意识的倾向等等,其登峰造极的表现就是承认原始的神话时代的卓越智慧。第388页

 

诗人根本就无须说真理,因为他们只是想施以审美的影响,只是想通过他们的想象创造唤醒听众或者读者的想象力和生命情感。第389页

 

一切人的存在,甚至最自由的人的存在难道不都是受限制、并受到各种方式制约的吗?第391页

 

理性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作为实际历史性的东西而存在,即根本地说,理性不是它自己的主人,而总是经常地依赖于它所活动的被给予的环境。第391页

 

其实历史并不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第392页

 

早在我们通过自我反思理解我们自己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第392页

 

个人的自我思考只是历史生命封闭电路中的一次闪光。第392页

 

因此个人的前见比起个人的判断来说,更是个人存在的历史实在。第392页

 

人的权威最终不是基于某种服从或抛弃理性的行动,而是基于某种承认和认可的行动——即承认和认可他人在判断和见解方面超出自己,因而他的判断领先,即他的判断与我们自己的判断具有优先性。第396页

 

权威依赖于承认,因为依赖于一种理性本身的行动,理性知觉到它自己的局限性,因为承认他人具有更好地见解。第396页

 

即使由命令而来的无名称的和非个人的上级权威,最终也不是基于这种命令,而是那种使命令成为可能的东西。第396页

 

权威的真正基础也是一种自由和理性的行动  第396页

 

道德是在自由中被接受的,但绝不是被自由的见解所创造,或者被自身所证明的。第397页

 

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正是在于没有证明而有效。第397页

 

精神科学的理解和继续存在的传统共同具有某种基本前提条件,即感到自身是在于传承物进行攀谈。第400页

 

自然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精神史的一部分,并反映人类精神的命运。第401页

 

精神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几乎永不会陈旧。第402页

 

只是由于那个能把对象正确描述给我们的人,该对象才对我们真正表现出重要性。第402页

 

对象只是通过它在其中向我们呈现的方面而获得它的生命。第402页

 

我们的历史意识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能听到过去反响声音。只有在这些众多的声音中,过去才表现出来。第402页

 

现代的历史研究本身不仅是研究,而且是传统的传递。第402页

 

古典型乃是对某种持续存在东西的意识,对某种不能被丧失并独立于一切时间条件的意义的意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称某物为“古典型的”——即一种无时间性地当下存在,这种当下存在对于每一个当代都意味着同时性。第407页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古典型乃是“那种指称自身并因此也解释自身的东西”——不过这归根到底就是说,古典型之所以是被保存的东西,正是因为它意指自身并解释自身,也就是以这种方式所说的东西,即它不是关于某个过去东西的陈述,不是某种单纯的、本身仍需要解释证明的东西,而是那种对某个现代这样说的东西,好像它是特别说给它的东西。第409-410页

 

“古典型”这词所表示的正是这样一点,即一部作品继续存在的直接表达力基本上是无界限的。第410页

 

诠释学规则,即我们必须从个别来理解整体,而又必须从整理来理解个别。第411页

 

理解的运动经常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返回到整体。第412页

 

一切个别性与整体的一致性就是正确理解的合适标准。第412页

 

个别的文本也从属于其作者的作品的上下文,而这作者的作品又从属于相关的文字类即文学的整体。第412页

 

同一文本作为某一瞬间创造性的表现,又从属于其作者的内心生活的整体。第412页

 

(注:狄尔泰)我们必须从文本自身来理解某个文本。第412页

 

当我们试图理解某个文本时,我们并不是把自己置入作者的内心状态中,而是——如果有人要讲自身置入的话——我们把自己置入那种他人得以形成其意见的透视中。第413页

 

一切了解和一切理解的目的都在于取得对事情的一致性。第413页

 

理解首先意味着对某种事情的理解,其实才意味着分辨并理解他人的见解。因此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这种前理解来自于与同一事情相关联的存在。第417页

 

诠释学必须从这种立场出发,即试图去理解某物的人与在传承物中得以语言表达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与传承物得以讲述的传统具有或获得某种联系。第417页

 

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熟悉性和陌生性的两极对立,而诠释学的任务就是建立在这种两极对立上。第418页

 

鉴于某种被言说的东西,理解为传承物借以向我们述说的语言、传承物告诉我们的故事。第418页

 

诠释学的真正位置就存在于这中间地带内。第418页

 

我们必须必作者理解他本人更好地理解作者。第419页

 

每一时代都必须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历史传承下来的文本,因为这文本是属于整个传统的一部分,而每一时代则是对这整个传统有一种实际的兴趣,并试图在这传统中理解自身。第419页

 

时间距离不是一个张着大口的鸿沟,而是由习俗和传统的连续性所填满,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性,一切传承物才向我们呈现了出来。第421页

 

一件事情所包含的东西,即居于事情本身的内容,只是当它脱离了那种由当时环境而产生的现实性时才显现出来。第421页

 

历史方法的潜在前提就是,只有当某物归属于某种封闭的关系时,它的永存意义才可客观地被认识。第421页

 

对一个文本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第422页

 

诠释学上训练有素的意识将包括一种历史意识。第423页

 

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第424页

 

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第424页

 

处境这一概念的特征正在于:我们并不处于这处境的对面,因而也就无从对处境有任何客观性的认识。第427页

 

我们总是处于这种处境中,我们总是发现自己已经处于某个处境里,因而要想阐明这种处境,乃是一项绝不可能彻底完成的任务。第427页

 

所谓历史地存在,就是说,永远不能进行自我认识。第427页

 

一切有限的现在都是它的局限。第427页

 

一个根本没有视域的人,就是一个不能充分登高远望的人,从而就是过高估价近在咫尺的东西的人。第428页

 

谁具有视域,谁就知道按照近和远、大和小去正确评价这个视域内的一切东西的意义。第428页

 

历史地被理解文本实质上被迫离开了要说出真相的要求。第429页

 

人类此在的历史运动在于:它不具有任何绝对的立足点限制,因而它也从不会具有一种真正封闭的视域。第430页

 

视域其实就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并且与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第430页

 

谁这样避而不见自己,谁就根本没有历史视域  第432页

 

理解总是解释,因而解释是理解的表现形式。第435页

 

进行解释的语言和概念同样也要被认为是理解的一种内在构成要素。第435页

 

再现的解释——这种解释表现在戏剧和音乐中,并且只有通过被演出才有它们的真正存在  第439页

 

人的道德文明之所以与自然秉性有本质的区别,乃是因为在这里起作用的不单纯是能力或力量,人其实是通过他做什么和他怎样行动才成为这样一个已成为如此地、但也是正在成为如此地以一定方式去行动的人。第442页

 

精神科学的对象就是人及其对于自身所知道的东西。第445页

 

只有在朋友之间才能彼此劝告,或者用另一种方式说,只有那种意味着友谊的劝告才对被劝告的人有意义。第458页

 

没有什么东西有如一个无赖具有非凡才干那样可怕,那样不可思议,那样令人震惊。第459页

 

研讨某个传承物的解释着就是试图把这种传承物应用于自身。第459页

 

要走向现代精神科学方法论,我们必须脱离任何独断论的束缚。第460页

 

法学诠释学之所以脱离整个理解理论,是因为它有一个独断论的目的  第460页

 

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  第465页

 

 


历史与理论
崇尚学术
融古今新知旧学
明是非善恶美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