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疗影像中心行业研究报告(之四)

 昵称nujb1wWk 2016-07-11


医疗影像中心行业研究报告(之四)



  往期内容回顾

前三期的《医疗影像中心行业研究报告》为您介绍了医疗影像中心行业的基本知识、业务模式以及运营模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医疗影像中心行业研究报告(之三)》)今天将为您介绍本行业的国内外标杆企业。


国内外标杆企业分析


1. 美国独立影像龙头 RadNet Inc.  NASDAQ: RDNT


在分析鼎鼎有名的RadNet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美国境内影像市场的概况。


美国医疗影像市场估计可达到 1 千亿美元,其中高达四成的服务是由第三方的独立影像中心提供。相较而言,独立影像中心比医院内部影像的检查费用更低(和各家主流保险公司的合作机制)、服务更优质。


图为2013年美国独立影像中心的数量(总计6816家)和分布情况;其中完全独立的影像中心约2421家,占比约35%,基本符合其在市场规模中的占比。



RadNet公司创立於1980年,过去名为Primedex Health Systems, Inc,并於2006年11月更名为RadNet,Inc.。公司总部位於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是美国最大的整合型门诊及医疗影像中心。共有7300名员工,在美国境内设有309个运营中心,集中在加州、纽约、新泽西和弗罗里达等7个人口稠密州,所在区域覆盖了美国约25%人口。公司还向约75万签约医疗团体和独立医师组织提供医学影像服务。每年完成超过6百万份影像业务,客户满意度达到95.5%。旗下子公司eRAD负责研发及销售电脑影像系统,包括PACS及流程解决服务。有超过250家医院、远程会诊、图像中心和专家使用eRAD网络存取图像。另一子公司Imaging On Call LLC提供远程医疗图像会诊服务。(数据截止2016/06/26)


RadNet提供从为患者成像到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完整流程,检测项目主要包括X射线、超声、乳腺检测、MRI、CT等,其中MRI、CT 单项收费较高。左下图为业务收入结构。



来源:RadNet Equity Presentation


右上图中信息表明2007至2015年净收入与EBITDA稳步增长,净收入复合增长率8.2%,但低于行业平均值10.09%(as Frost& Sullivan),2016年Q1预测收入达到$890m (as 4-21-16)。


值得一提的是RadNet的支付者是非常多样化的,但主要由55.3%的商业保险与19.5%的联邦医疗保险构成(如下图)


来源:RadNet Equity Presentation


RadNet公司则通过与医院、诊所和医疗专家签订合约提高行业门槛并降低竞争威胁。合约的周期均值在10年以上,合约价格以每年1%至3%的速率增长,且续约率极高——这种合约形式保证了盈利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患者选择到RadNet做影像的驱动因素在于其服务的高性价比和便捷的支付(走保险)。而保险公司选择RadNet的主要原因是RadNet能够让自己的客户在较好的医疗条件下发生较低的医疗费用,并且RadNet还为保险公司提供按照人头付年费的模式capitation,这样会显著降低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 


在运营模式上,RadNet堪称独立第三方医疗影像诊断中心的模板:其庞大的设备资源、站点网络、合作医疗机构、专家资源、保险网络编织了一个从“设备-医疗机构-患者服务-保险支付”的完整体系,从而实现各方多赢。——国金证券分析


随后我们再来看看RadNet的持续发展战略,美国独立的第三方影像机构的总量自2008年之后是略有下降的,原因是RadNet,Alliance Healthcare Sevice这类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小的影像机构的方式保持业务的扩张。


来源:RadNet公司年报


图表中显示RadNet影像中心数量的增加更多是通过兼并收购而来,新开的中心数量在五年内总共只有3家。其在 2015 年兼并了包括 New  York  Radiology  Partners、California Radiology、Diagnostic Imaging Group在内的43家影像机构,总项目金额达到 9500 万美元。


国金证券的分析师表示,第三方独立影像机构在美国发展30多年来已经进入一个行业整合洗牌的阶段,大的第三方影像机构由于能够引流更多的上游病患并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影像设备的优势,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对小的影像机构进行了合并吸收。在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规模化的壁垒已然形成,随着集中度的提高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将会占领更多的市场,而小的企业以及新进入者的生存空间会更为狭窄。这对中国的独立影像行业有着前瞻性的意义。


2. 美国第一支中国医疗股——泰和诚医疗(NYSE:CCM)

泰和诚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oncord Medical Services Holdings Limited,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CCM),注册在开曼群岛是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的中国第一家医疗服务公司,旗下拥有香港数码医疗、上海医学之星、深圳傲华等医疗行业的知名企业,号称目前亚洲规模最大、专业能力最强、从业时间最长的医院专业投资服务商及肿瘤放射性治疗及影像诊断中心的网络运营商。



泰和诚医疗服务中心长期专注于向肿瘤诊断和放疗市场提供设备投资和专业管理服务,在影像设备方面,泰和诚拥有全球先进的影像设备,如64排PET-CT、64排CT、顶级3T核磁、ECT等尖端设备。通过租赁设备、专业管理的模式,与76家医院合作(主要为三甲医院),在医院内建立了140个放疗和影像诊断中心。与三甲医院签订6-20年的长期设备租赁与专业服务合同,公司负责购买设备、为诊疗中心提供优化治疗方案、其他诊疗中心医生会诊、临床研究等专业服务。每年按照合同规定的比例(多为利润50%~90%)与医院进行利润分成。由此可以推测,泰和诚集团作为上游的设备供应商已经掌握了众多医院的设备供应(62.25%的收入来源)和服务需求。


然而集团公司并不想止步于此,嗅到了医疗影像行业的改革可能对设备市场产生的冲击,泰和诚决定利用现有资源提前调整发展战略,目前,泰和诚集团将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及GE 中国医疗在该医学园区内建设一所独立影像诊断中心,为园区中的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影像诊断服务。同时将引进世界一流的诊断技术及管理服务理念,并通过远程诊疗平台覆盖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疗中心影像诊断中心或许将成为中国第一家独立的、特许的、不隶属于医院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成为国内重资产运营独立影像中心的标杆。


图为泰和诚独立影像诊断中心建设蓝图


3. 华润万东(600055)-- 自上游拓展,从设备到服务


和海外上市的泰和诚相似,华润万东是国产大型影像设备的龙头企业。因为其在基层设备的投放率很高,为公司开展远程读片诊断业务提供很强的基础,未来开展远程诊断具有天然的优势。

理论上来说,构建医疗影像云在既有硬件又有软件的医械公司身上可以实现。这类医械公司可以被称为“接口型”公司,其特点是依靠过往的市场深耕,拥有巨大的用户资源和信息积累,其线下端打造的服务场景具有天然的数据搜集属性,而公司基于云所提供线上的服务与其本来业务之间的协同性良好。所以线下采集数据,线上传输数据,并跨越线上线下并将之连接起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E药脸谱网


2015 年华润万东由国有企业变为民营企业,大股东鱼跃科技入主之后,新管理层交接改革,公司也已启动了员工持股计划,打造国内富有竞争力的医疗影像公司和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平台。


2015年4月9日,江苏鱼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鱼跃科技”)正式“入主”华润万东: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华润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111,501,000股股份(占华润万东总股本的51.51%)已于2015年4月8日全部过户到鱼跃科技名下;此外,华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械集团”)100%股权已于2015年4月2日全部过户到鱼跃科技名下。


2015年4月,万东医疗发布公告,宣布万东医疗与阿里健康(00241.HK)在医疗影像、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全面合作,万东医疗医学影像旗舰店进驻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2016年3月,华润万东旗下的万里云医疗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获得了阿里健康增资的2.25亿元,提供影像读片分析服务,加快打造互联网独立医学影像实验室进程,开展2B、2C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及相关服务,构建医学影像大平台。此项目日前已在郑州医院影像中心试点:由公司投放设备,与三甲医院和当地民营医院医生合作,采用医生兼职的形式进行读片分析。


图为万里云医疗影像平台的官方网站


4.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资历最老,省级覆盖


1975年3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基础上,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成立,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集医学影像学诊断、介入治疗、科研和教学培训为一体的医疗科研机构。



已经成型的平台具备了以下三点功能:

1)以山东省医学影像学远程影像中心为基础,构成全省影像医学资源共享信息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向下层医疗机构提供影像技术服务,包括疑难病例会诊,影像报告书写,影像检查转诊预约等功能;
2)向影像设备不全的县区级医院、缺乏影像设备的基层、社区医院和私营医院,提供第三方优质的影像医学资源服务,为基层医院做影像检查出具诊断报告;
3)以山东省医学影像诊疗科技创新联盟为平台,与组成单位的38家医疗机构,建立山东省医学影像诊疗科技创新服务信息网络系统。


由于具备先进的互通平台,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的影响力甚至辐射到了省外的周边区域,不少外省患者进入到这一体系中享受更完善的服务。这是一个通过区域影像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5. 广宇集团(002133)-- 合作转型型 


广宇集团公司原来是浙江省的房地产企业,近两到三年一直想转型,之前在环保和大健康中考虑,今年以来已经确认了大健康为主要的转型方向。


因为看好独立医学影像中心这个新兴行业,其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进入这个领域。2015年6月1日,公司和上海世正医疗科技共同出资成立杭州德康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其中公司出资1000万元持有其20%股权,上海世正医疗科技出资4000万元持有其80%股权。合作方上海世正在影像领域将近 20 年,之前投资运营 23 家 PET-CT 影像诊断和肿瘤放疗中心。竞争优势表现在有设备投放的配置证、以及顶尖的读片团队(中山医院影像科主任带队近 60 人的高职称医师团队),而广宇资本金的流入势必会扩展其现有的规模和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6. 海纳医信(未上市)--医学影像SaaS服务云平台 


海纳医信(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数位留美归国专家和管理者共同创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北京市、中关村及清华科技园重点支持的自主创新型企业。


海纳医信致力于为各级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国际领先的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及相关服务。创始人崔彤哲、孙毅、胡晖具有多年开发国际一流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成功经历,具有研发各种规模级别的PACS系统/医学影像通讯和存储系统/远程医疗平台/云PACS系统等能力。



其远程教学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已经在国内多家高端知名医院成功上线应用,获得众多行业专家的认可。2011年12月,海纳医信获得美国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3000万元的注资。


目前,海纳医信与一家经营国内几十家民营连锁医院探讨了业务模式:通过SaaS的模式,帮助其在北京建设一个医学影像云中心平台,整合在北京的专家资源服务其全国的医院。究竟这种单纯的线上的导流模式是否可持续盈利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结

今天的《医疗影像中心行业研究报告(之四)》为您介绍了本行业的国内外标杆企业,下一期“医艺医心·医界”将为您带来医疗影像中心行业前景展望,请您继续关注医艺医心,了解医疗新兴行业的动态!


>>>>

下期预告:《美中嘉和预研报告》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