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这个词,本来是众声喧闹的意思,它用在医学上,也是形容胃中象发酵一般,懊恼不宁,有难以说明的感觉。有的还兼有嗳气、恶心或痞硬、胀满等症状。但是这些症状,只要和嘈杂一症一起存在,就应以治疗嘈杂为主,适当的加入一些照顾兼症的药物。只有在不兼嘈杂的情况下,嗳气、恶心、痞满等才另有专治。
嘈杂是怎么形成的呢?是由于平素饮食没有规律,粘、滑、腥、冷杂进,伤了脾胃的冲和之气,不能正常的消化吸收,日积月累,变成痰饮,留滞在胃脘而形成的。
嘈杂既然是稠痰浊饮留滞在胃脘之中,所以调和胃气、消除痰饮,就是治疗嘈杂的首要方法。又因为粘腻油腥等物,不但容易酿成浊痰,也容易郁而化热,所以在治痰方中,有时还要加入一些清热泻火药,以保持胃的冲和之气。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健胃。因为胃本身是消化器官,如果人有一个健康的胃,对以饮食物能消化能吸收,本来是不会形成痰饮的,既然已经形成了痰饮,就已经提示患者的胃并不健康,尤其在病程太久,影响进食,或荤腥杂进的情况下,胃就更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因此,治疗嘈杂,除了消痰、清火外,健胃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即使经过治疗,嘈杂症状已经消失了之后,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饮食也要清淡一些,使胃得以休息将养,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下面就列举几个这些方面的方剂,以备试用。
1 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半夏60克 生姜汁一杯。
用水三杯,煮半夏,至水剩二杯时,去半夏,入生姜汁,再煮至一杯半,离火使温,每六小时服一次分四次服完。
本方就是小半夏汤去生姜,改用生姜汁。这也是祖国医学治嘈杂的第一张方剂。生姜汁比生姜更能和胃,少服频服,以散胃中的痰浊。
2 加味小陷胸汤(《证治大还》方)
黄连9克 半夏6克 瓜蒌半个 枳实3克 栀子3克 水煎服
本方能消痰、清热,又有枳实消痞,适用于痰火嘈杂兼觉痞胀的患者。
3 加味三黄丸(《万病回春》方)
苍术50克 醋炒香附60克 姜炒黄连18克 酒炒黄芩60克 童便炒黄柏45克
研末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卧时清茶送下。
本方有苍术燥湿,三黄清热,适用于湿热痰火,嘈杂泛酸。
4 三圣丸(《医统》)
白术120克 炒黄连15克 橘红30克 共研细末,作丸服。
本方用黄连清热,橘红调气,白术促进胃的吸收功能,适用于嘈杂兼泛酸的患者。做丸常服,即能消除症状,又可巩固疗效。
把上列各方的药物综合起来分析一下,苍术、白术都是健胃药,芩、连、栀、柏,都是清热药,橘红、瓜蒌、枳实、半夏、香附、姜汁,都是调气祛痰药物。掌握了这些药物,再根据病情,加以筛选配伍,痰多的用理气祛痰药物,热重的酌加清热泻火药,胃太弱或久病体弱的,配入健胃药。这样,对于治疗嘈杂,一般是没有困难的。
嘈杂除了上述属于痰火者外,还有一种名叫血嘈,它是血少嘈杂,和一般的嘈杂治法不同,要特别提出来讨论一下。
一般嘈杂,是昼夜不分的,而血嘈却是白天不嘈,每到半夜才嘈起来,常常把人嘈醒,常兼有心慌心跳。因为夜间属阴,所以血嘈实际是胃阴虚形成的嘈杂。“血少”也就是阴虚的意思,不要和现代医学说的贫血,当成一回事。
阴虚是津液亏少又有内热的现象。胃病出现阴虚,往往是胃本身有炎症,病人感觉不舒服,经常服用消痰、泻下、消导等药,就会胃热未消,胃阴先亏,形成血嘈。因为胃里的痰浊也是胃阴所化,如果频频给与克伐药、消导药,专门除痰而不注意保护胃阴,消痰就成了变相的消烁胃阴,所以就造成了血嘈。另外,是患者曾过别的热邪伤阴的疾病,或是久病耗伤胃津(如长期呕吐),也能致成血嘈。
血少嘈杂和一般嘈杂,可以根据下列情况作出鉴别:
(1)必是胃阴受到耗伤而促成的。因此多出现于久患呕吐或者屡用消食化痰药之后,或其它热性病伤及胃阴之后。
(2)所谓血少,实质是局部胃阴虚,夜间属阴,所以往往在夜间嘈醒。
(3)吃猪血可以缓解。
血嘈既然是胃阴虚,所以治疗时就应当以补血养阴药为主,尤其是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等养阴药,本身就具有退内热的作用,治疗时更为常用之药,如果还需要加入清热、消痰、健胃药的话,如栀 子、黄连、半夏、白术、茯苓等药,也要少于补血养阴药,因为这些药都有苦寒伤津的缺点,和补血养阴药是相茅盾的。
现举几个治血嘈的方剂如下,以便临床选用。
(1)当归补血汤(《万病回春 》方)治血少而嘈。
当归、白芍、生地、熟地各9克 人参 1.5克 白术、茯苓各2.4克 甘草0.6克 麦冬、栀子仁、陈皮各2.4克 朱砂0.6克(研冲) 乌梅一个 炒粳米100粒
本方是八珍汤去川芎加麦冬、五味子、生地、栀子、陈皮、朱砂。要注意方中四物汤的用量大于四君子汤的三倍有余,又加麦冬、五味子、生地,说明本方是以养阴生津为主,不兼见心慌心跳的,朱砂可以不用。
(2)养血四物汤(《寿世保元》方)治血虚嘈杂,兼有火的。
当归9克 川芎4.5克 白芍(炒)6克 熟地(姜炒)12克 人参6克 白术4.5克 茯苓6克 半夏(姜炒)6克 黄连(姜炒)2克 栀子9克 甘草2.5克 生姜2片。水煎服。
胃中痰火而有酸味上泛的,叫做泛酸。古人把酸水上冲咽喉,还没有来的及吐出,又复咽下,好像咽了一口米醋似的,叫做吞酸。其实吞酸吐酸,都是胃酸过多,所以把这二者合称为泛酸。
《内经》曾讲:“诸呕吐酸,皆属于火。”但是临床证明,来不及吐又复咽下,酸味刺心的,确实是属于火。朱丹溪认为肝属木,其味酸,称之为肝火燥盛。至于吐酸,也多属于火。但有些患者大吐无声,连食呕出,并且面黄肌瘦,肢体倦懒,大便溏薄,则不是火而是寒。所以治疗泛酸,有适合于用寒凉药的,也有适合于用温热药的,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剂。
1 左金丸(朱丹溪方)
治肝火燥盛,吞酸吐酸
黄连 吴苿萸(盐水泡)
上药用量,以6:1的比例配合起来,研成细末,水泛为丸,或以米粥调和作丸亦可。每服9克,热水送服。
泛酸多是慢性胃病的反应,服药暂时有效,也不等于痊愈,必须坚持服药到一定时期,才有治愈的希望。因此左金丸也以少量久服为最好,据作者经验,每次只服3克,每日服2-3次,连续服用,不可停顿,一般服至30-60克,就有显效,即使是较重的病人,一般也不会超过120克,疗效巩固可靠。此方最好是丸服,不要煎服。丸服可以使药持续作用于胃肠,使胃肠壁粘膜早日恢复正常。若服煎剂,短期服用不能巩固疗效,长期服用又给病人增加负担,在而且药物的浪费太大,疗效亦差。
2 茱连丸(《寿世保元》方)
苍术 陈皮 半夏 茯苓 黄连 吴茱萸各30克。蒸饼作丸,绿豆大,每服30-50丸,白滚汤送下。
此汤的作用和左金丸基本相同,只是比左金丸多了二陈汤和苍术,去痰湿的力大些,又因黄连的比重,本方比左金丸少,所以适合于郁热不太重,或者服左金丸觉得胃发凉的病人。
3 吴茱萸丸(《寿世保元》方)
苍术30克 吴茱萸15克 肉桂15克 陈皮15克 炒麦芽15克 炒神曲15克 为末,粥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0丸,米汤水送下。
本方除用苍术燥湿外,又用吴茱萸、肉桂等热药,助火以暖胃。陈皮、麦芽、神曲,消食行气,所以适用于泛酸症兼之有饮食减少,大便稀薄,手脚发凉等胃气虚寒的病人。
吴茱萸丸治疗胃寒泛酸,这只是一个启发性的例子,临床不一定拘守此方,只要在制酸药中加些温热药就能有效。譬如理中汤加黄连就是,因为方中有干姜温胃,人参、白术、炙甘草补胃。黄连去湿热制酸。
4 广济槟榔散(《外台秘要》方)
槟榔16克 人参6克 茯苓8克 橘皮8克 荜拨6克
共捣为散。早晨空腹时用生姜汁和药3-4克,温水送下。
本方的作用和前方相同,只是槟榔泻痰水的力量和人参补胃气的力量都比前方大。
除了上述各方外,还有一些制酸药的小方单方,可以选择配合使用
(1)煅瓦楞子、煅牡蛎、乌贼骨、具有制酸的作用,可以单味服,也可以加入其它煎剂中服用。
(2)生嚼核桃仁、花生仁,煮食萝卜片等,有助于缓解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