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来”、“回”等字在古诗词中的发音问题,很多人在讨论,还有人援引日文中的发音来论证,可谓众说纷纭。然而,了解平水韵的人都知道,这些字都是在「上平声」“十灰”韵部里,则可以肯定排除“ai”的发音了。
那么,究竟按古音这些字应该怎样读呢?斋主一直以来也很困惑,毕竟古音没有完整保留下来,查考的线索很少。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此有专业研究,可惜不能亲身受教。但经过学习台湾大学的网上公开课,特别是听了金嘉锡教授的《庄子》后,才了解到一些古音的发音规律。于是大胆妄自推断:开”读“kēi”或者“kuī”,“来”读“léi”,“回”读“huí”,“台”、“苔”读“téi”,“栽”读“zēi”。
如果按照以上发音来读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前后不押韵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附上几位名家的诗词,大家可以按照斋主给出的发音读一读,是不是别有一番味道呢?兴许还能找到当年古人吟诵作品时的感觉呢!也可能古人完全不是这样读,管他呢,好玩儿就行啦!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王安石《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