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古诗“平仄诵读法”的魅力与陷阱

 止观观止 2020-07-23

所谓“平仄诵读法”是指利用古诗词音韵的平仄规律,控制字音音长、音调和音高,吟诵出如歌的韵味的一种古诗词诵读方法。


一、平仄诵读:返璞归真的天籁

汉字的字音具有独特的声、韵、调。这些声韵调,古人把它归为四声二元。四声即平、上、去、入,二元即平、仄。因为古汉语发音的四声有平直的,也有转折的,“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因此,古人就把四声归为“平、仄”两类:发音平直的“平”为一类,为“平声”;发音有转折的“上、去、入”合并为一类,为“仄声”(“仄”即“倾斜”“不平”义)。

一个个汉字组成的语句,如果平仄参差,发声就是由一个个不同音长音高音调的音符组合而成的具有不同节奏、抑扬顿挫的乐句,诵之如歌。


1.平长仄短节奏强

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描述了四声的发音特征,从音长的角度看,即平长仄短。就是说,平声字发音长一些,仄声字发音短促一点。格律诗讲究平仄,句内平仄相间,句间平仄相对,这就形成了长长短短相互交替的明显节奏。如: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如果用横线“—”表示较长的音,用竖线“|”表示较短的音,那么,该诗的平仄读音的长度即可作如此表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按照平声稍长、仄声较短的规则进行吟诵,本诗就具有了明显的节奏感。


2.平低仄高(平高仄低)音铿锵

古诗吟诵的音高,也与平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规律性明显,那就是平低仄高,或者平高仄低,依方言的读音不同有所差异。

赵元任先生论及“依声调作曲”时说“平声总是倾向于低音平音,仄声总是趋向于高音或变度音”,还明确指出“平仄相连,平低仄高”。但“……在北京话里,平声字要比仄声字读得高”。以下是用数字表示平仄读音高低的实例。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 4 3 3 2 2 4

天 街 小 雨 润 如 酥,

平平仄仄仄平平

3 3 5 5 2 2 1

草 色 遥 看 近 却 无。

仄仄平仄仄仄平

2 2 5 5 2 2 5

最 是 一 年 春 好 处,

仄仄仄平平仄仄

5 5 3 3 2 2 1

绝 胜 烟 柳 满 皇 都。

平仄平仄仄平平

此例中的数字代表各字的音高(简谱记谱法中用1234567表示音的高低,数字越大音越高),除了个别例外,明显体现着“平高仄低”的规律。但如果在南方方言区用普通话吟诵则沿用了南方方言习惯,表现为平低仄高。本人所处南方方言区即是如此。

无论是平低仄高还是平高仄低,在音高组合上都是高高低低,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需要说明的是,“平高仄低”或“平低仄高”都只是相对的,实际吟诵中,还会根据情感变化和个人习惯等加以调整。

此外,音高与音强是不同的概念,有时为了强调某字,读重音,这是音强,不在此列。


3.平直仄曲调悠扬

古诗吟诵,除了音长、音高以外,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平声字发音比较平直,仄声字婉转曲折变化。当然,这里所言直和曲也只是相对的,事实上,平声字也不是纯直,经常还有尾部音高下滑,这是平声发音延长的自然趋势。但相对而言,仄声字的变化更多,其音高的典型状态是先降后升,由三个或更多但至少包含两个上行音构成。

例:赵元任吟诵并记谱的杜甫《旅夜书怀》,用五线谱表示如下:

小学古诗“平仄诵读法”的魅力与陷阱

这里五线谱表示的不是音乐,是每一个字的发音。从上面可以看出,平声字一般对应一个单纯音或包含其自然延长的下滑音。如“微风”,“微”就只一个音,发音是平直的;“风”多了一个自然的下滑音,但也基本是平直的。而仄声字,特别是句末的仄声字“岸”“阔”等均由三个音组成。句中仄字由于读音的简化而变得单调,如普通话第三声,在句中则常有变调。这样一来,古诗吟诵中平仄交替,一字多音,就好像文字本身已经谱曲,体现出婉转悠扬,犹如歌唱的乐音效果。


二、运用不当,弄巧成拙

平仄诵读,深具魅力,然而若运用不当,也会带来诸多危害。最典型的就是所谓“以古音吟古诗,还本真风采”。

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实录(节选)

……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学习用一种很有趣的方法诵读这首诗——平仄诵读法。请同学们标出平仄。(生标示)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

师:很好,都标出来了。可是,有一个字,老师和你们标的不同。(修正“别”为短竖)这个字在古音中是个入声字。入声字就要读得很短促。这首诗里还有几个入声字,我们标记一下。(标记“毕、六、月、不、叶、碧、日”)

师:现在,我们试着用平长仄短的方法来读这首诗。平长仄短就是,平声字发音长一些,仄声字读音短一些,入声字更短。

……

这是一个教学实录片段。教学内容是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这里,教师试图以古汉语的发音来区分平仄,吟诵诗词,想法是美好的,却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并不等同于古音。经过千百年的流变,尤其是元、清两个朝代,蒙语与满语的融入,使古汉语的发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入声字消失,不少混入了平声音(在《平水韵表》中,入声字有1763个,后混入普通话平声的约500个左右,其余并入了上声和去声)。所以,要想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中找出古汉语的入声字,并归入仄声,是很困难,也很专业的事。事实上,上述片段中,教师还有一个入声字没有指出(“接”)。

同时,依古音诵读也是没有必要的。第一,小学生刚刚完成普通话声调的学习,又引入根本没有语言基础的入声字,学生不仅不能理解,反而容易和普通话声调形成冲突,陷入迷茫与矛盾,对学习不利。第二,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应该教授规范普通话,并以普通话为标准语音。所以诵读诗歌,包括古诗,最好使用普通话。总而言之,过早涉及入声字,教师讲不清,学生学不会,还容易引起混乱甚至出现错误。


三、以今音论平仄,吟诵出奇效

普通话语音虽与古汉语有了差别,但毕竟源于古汉语,其声调与古汉语大致相同。古音中的“平”,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上”即第三声,“去”为第四声。只有入声字消失,但也大部分并入了“上”“去”。那么,如果将今音的一、二声归为“平声”,三、四声归为“仄声”,则可以大大简化平仄的辨识。因为只有极个别的古入声字发生了平仄变化,所以也基本不影响以平仄规律进行的古诗词吟诵,其效果依然如古。

作者|李季华(湖南华容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