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通讯:木垒菜籽沟

 天汉南竹 2016-07-13
  
     夏日里的菜籽沟。  刘亮程摄影
     中新社新疆木垒4月21日电 题:木垒菜籽沟——新疆农耕文明的绝唱
    中新社记者 杨 东
 
    因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20世纪末成名的刘亮程,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上游(南)龙王庙遗址对面的两棵枯树,运到下游(北)十公里处的沟口立起来,俨然天然雕塑,气势恢宏,傲指蓝天。
 
    按枯树的指向南行,就进入了被世人赞誉的“世外桃源” ——“新疆中华农耕文化的活态博物园”,进入了由刘亮程和众多国内作家、艺术家建造的艺术村,进入了刘亮程的第二个村庄(物质的村庄)。
  
     四月的菜籽沟。    杨东摄影
  
    ——龙头由南摆向北,标志着该村从此告别传统农耕文化。
 
    4月9日至发稿时,记者探访此地,领略壮美风光,感受村民情怀,思考村庄变迁……
 
    在村上询问“王集村”,村民不一定知道,打听“王木匠”,村民立即喜形于色表示带你去他家。
 
    “王木匠”即“王集村”和“王集桢”兄弟俩的统称。王集村说他爷爷参加过龙王庙建造,父亲修缮过佛寺,现在村民老屋的门窗几乎都是他哥俩造的。年轻时家具、农具——活多得应接不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活路越来越少,手艺渐渐荒废。弟弟王集桢手艺不精,却能经常接到做棺材的活,方圆百里订做棺材,每年总有30多具。
  
     王集村年届古稀,和儿子儿媳经营着60亩地和一辆中巴。劳动之余拉二胡弹三弦。声音哀婉苍凉,似在祭奠远去手艺。
  
    王集村二胡、板胡、三弦都玩得很顺溜;虽不识谱,但凡新曲听一遍就能演奏。三年前朋友送他一个椰壳,他做成了板胡。专业人士说,和店里的并无二致,尤其底座和增音屏用铜板做成,置于地上稳稳当当直立,音色高亢明亮。
 
    “板胡凝注了我一生的技艺——从此,就彻底告别了木匠生涯。”
 
    王集村年届古稀,和儿子儿媳经营着60亩地和一辆中巴。劳动之余拉二胡弹三弦。声音哀婉苍凉,似在祭奠远去手艺。
  
     菜籽沟的先人们安眠在风水宝地。   杨东摄影
  
   昌兆才坐在门前凝神远望,像一尊浮雕,似在眺望离去的往事。
 
    都说菜籽沟是一部内容深邃的史书。西域文化学者史晓明在此长时间考察后认为:菜籽沟和周边区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曾经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最终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是新疆目前唯一以汉民族为主体、传统方式从事农耕的村庄。
 
    每户村民风格相同的房屋建筑、龙王庙遗址、两匹马犁地播种等,都是对菜籽沟历史的诉说——更有昌兆才老人的老屋佐证。 
 
  
      昌兆才坐在门前凝神远望,像一尊浮雕,似在眺望离去的往事。     杨东摄影
    昌兆才89岁,说,他出生在这座屋子里。长大后听父亲说,祖父原本在巴里坤,建好这幢宅子后,举家搬迁过来。
 
    据专家介绍,昌宅属于典型的陕甘四合院式,曾经三道门内有照壁,两侧有厢房。儿子长大分家拆了厢房,用拆下来的木头在老宅附近另立门户。现在保留下来的有门楼,门楼饰以多种方式的雕花,雕工精良,工艺复杂。照壁已荡然无存,经过多次翻修的正厅门面依然完好。左厢房原址成为空地,右厢房在原址上用砖砌成,并不与正厅相连,衬托了门楼和正厅的古老。
  
     老屋里走出了新一代。    杨东摄影
  
    木垒县政府2014年6月将其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拨给3000元人民币保护费。
 
    老宅建在一处高坡下,坡上是旱田。远远望去,拖拉机像是在屋顶上耕作。
  
    老宅建在一处高坡下,坡上是旱田。远远望去,拖拉机像是在屋顶上耕作。    杨东摄影
  
    十一小组47岁的高培仁家有两匹马,他和比他大两岁的侄子经常被他人雇去耕地。一人两马梨耙磨,一天四亩,可得租金近300元人民币。
 
    他家60亩地中有大约10亩,从坡底到梁顶约50米,坡陡近70度。他驾驭着马耙磨,如履平地,风一般疾速。他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主要靠二牛抬杠耕作,耕播往往耗时两个月,后来,机械逐步替代了牲畜;现在有了大马力机械和小四轮;面积大的地再陡,大马力机械也不在话下;坡缓面积小,小四轮搞定;有些地坡陡面积小,机械实在转不开,才靠马解决。
  
      面积大的地再陡,大马力机械耕播也不在话下。   杨东摄影
  
    正说着,邻居方向仁开着小四轮来到对面在冬麦地补种春麦。方向仁只种了20亩地。“我把其余的地转租给他人种了。我开家装公司,在奇台、木垒县城有干不完的活,只在播种和收获的时候回来干两天,其余时间都在忙家装——收入高很多哩……”
 
    方向仁眨眼功夫就补完了春麦,叫高培仁好生艳羡:“什么时候发明一种机械能够在陡坡上作业该多好啊!”他望着远方自言自语。 
 
  
     类似这样坡陡面积小,机械实在转不开的地,才靠马解决耕播问题。    杨东摄影
  
    上述境况浓缩了菜籽沟人文、历史和风情的演变。 
  
    菜籽沟南靠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北望准噶尔沙漠,由洪积黄土覆盖丘陵——峰、梁、坡、沟构成基本地貌和村庄的社会形态;村民在明末清初从陕甘迁来,村庄分布在南北约10公里主沟两岸的半坡或沟边,仍然保持着汉文化的建筑传统——干打垒土墙、土块墙、砖基土坯墙、砖包土坯墙,体现着清、民国迄今的变迁。村民在保持原始地貌的沟梁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简朴。
  
     小四轮在这里同样显示了机械的神力。   杨东摄影
  
    西域文化学者史晓明长时间考察后认为:菜籽沟是新疆目前唯一以汉民族为主体、传统方式从事农耕的村庄。
 
    这里原有四百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一百多户,多数是老年人;许多房子闲置,一院房子很便宜就转手易人;不久,买去的人再拆了房子卖木头……
  
     木垒书院一瞥。   杨东摄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处在衰败的边缘。在新疆,旧村庄也几乎消失殆尽。菜籽沟还将古农耕文化保留至今,实在难得。”刘亮程决定以己之力挽留菜籽沟,在此打造艺术家村落,让枯树发新枝。
 
    刘亮程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收购了一所废弃的学校,占地70亩,办木垒书院,集住宿餐饮、国学教育、写作培训、学术交流、静养禅修一院;把几十个空院落按市价与村民签署了七十年的经营协议,吸引疆内外几十位各类艺术家有偿认领,建立工作室,悄然影响村民生活观念的转变……
  
     深秋的菜籽沟。      佚名摄影
  
    中共木垒县委书记王志华表示,要把菜籽沟建成高端文化旅游胜地,建成疆内外知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基地。 
  
    2014年春迄今,建设项目有序整体推进,该村128户村民得到了每户1.8万元人民币的补贴,修缮保护传统老民宅,吸引外出的村民回村创业,开农家乐,村民们回流就业收入上百万元。艺术家们帮助村民拓展销售渠道增收;新疆区已拨付资金修建沟内的主干道。
  
     深秋的菜籽沟。佚名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