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是《十分钟》栏目的第 10 篇。 由王晋超同学推荐。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 · 斯科特 · 派克(M· Scoff Peck) 作者简介1936 年,出生于纽约市; 1958 年,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 1963 年,获得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1994 年,获得坦普尔国际和平奖; 1996 年,获得美国乔治顿大学知识、信仰和自由奖章。 他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选择当一名心理医生,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 20 年,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推荐语该书算是最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之一,不是那种学术的,是真的能够给每一个阅读它的人以帮助和指导的书。 本书能够给予人们以巨大的帮助,尤其是那些还不愿意面对真实世界和真实自己的人们,它能够给你带来另一个观察一切的视角。 我想,这本书帮助了数以百万计的人,而我们可以通过一点点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到有这么一本书,这是我们都该做的事儿。 第一部分:自律
自律有四个原则: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一、自律第一原则
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二、自律第二原则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是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利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和上司。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利,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三、自律第三原则
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的观念,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改自身观点多得多。
移情是指,把产生于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映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完全忠于事实的生活意味什么?
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而谎言说的越多,则越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不必面临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四、自律第四原则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相当多的人都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想经受放弃的痛苦。放弃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放弃。
因放弃而感到抑郁,是自然而健康的现象。如果放弃的过程受到干扰,导致抑郁的情绪被延长,或是抑郁的情绪不能在完成放弃后消失,那么抑郁就变得不正常和不健康。
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放弃的痛苦是死亡的痛苦,但是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死亡的痛苦与诞生的痛苦是同一回事。 第二部分:爱
一、爱与非爱的区别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而已。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性崩溃。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的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出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的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
从本质上来说,浪漫爱情神话是一种可怕的谎言。现实生活与浪漫爱情,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
二、爱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 所谓消极性依赖,是指患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可能使我们强烈地亲近某个人,表面上我们对方彼此深爱,但实际上却只是依赖对方而已。
不是所有的“精神贯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我们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三、真正意义上的爱
在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背后,尽管动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 四、爱需要付出努力由于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密不可分。
爱是为了努力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有些时候,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味生命的宏大意义。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还需要什么条件? 自尊自爱!原因:
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
如果童年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时,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他们总是先发制人的“抛弃”对方,即采取“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得先抛弃你”的模式。 要实现自我完善,享受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快乐,进而使真正的爱成为人生的重心,就必须无所畏惧,敢于做出改变,而不是墨守成规。
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发生冲突时的指责和假谦虚,即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 五、爱是一种意愿。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够转化成行动,而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
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不能接受所爱之人的独立性,就会给亲情和爱情带来危害。
真正的爱,是让心理治疗顺利进行的最主要因素。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其实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心理治疗关系。
真正了解爱的秘密的人,也许是那些潜心研究宗教的人。 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我们通常很容易接纳周围人的信仰,并把口耳相传的东西视为真理。人们的感受和观点起源于过去的经验,却很少意识到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他们对自己的世界观并没有完整而深入的认识。
科学的信仰,旨在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与世界观。如果盲目沿袭父母的信仰,我们可能不会有任何改观。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才能有成熟的心灵。 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其重要信条包括:
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信仰。我们必须信仰科学,迈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第一步。
对于教条可能产生的误导和过分苛刻的要求,教会从来不做任何考查和纠正。凯茜信奉上帝、“十诫”和原罪的观念,她沿袭的信仰和世界观,其实并不符合实际需要。她不能自行提出质疑,也不懂得独立思考。教会根本不能帮助她结合自身情况,去建立合适的信仰。教会只想让信徒们原封不动地继承上一代人的信仰观念。
与凯茜相反,马西娅原本否认神灵,是个无神论者,后来却相信上帝的存在。
又一个关于要不要信仰上帝的例子。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的心智可能很成熟,成熟到足以摆脱对上帝的信仰,与此同时,我们也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即接受宗教信仰。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
第四部分:恩典一、恩典有些人把偶然事件解释为运气使然,或者是纯粹的意外,或者是以为他们的命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仅此而已。他们对这样的解释感到满意,也由此关闭了深入探究的大门。
要让心智成熟,我们需要聆听潜意识的声音,让意识中对自己的认识更接近真实的自己。潜意识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比意识更加睿智。
“意外发现的有价值或令人喜爱的事物”是上天恩典的表现之一,这样的恩典是我们所有人都能触及的,只不过有的人能够把握,有的人却让机会白白溜走。人人都有机会与恩典不期而遇,但有的人在恩典降临时不懂得把握。
二、熵
进化过程是与熵的力量彼此抵触的,是由低向高的发展。在生物世界中,存在着永久而普遍的进化力量,体现在人类身上,就是具有人性的爱。它违反熵增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永远走向进步的神奇的力量。
目前的科学还无法解释爱究竟来自于哪里。至少在目前,我们要么接受“充满爱的上帝”这个看似天真的假设,要么就只能面临信仰的真空。我们成长的方向就是变成上帝。承认上帝滋养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也成长为跟他/她/它一样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面对自己的懒惰。
我们身上确有一种原罪,懒惰。 不管我们精力多么旺盛,野心多么炽热,智慧多么过人,只要深入反省,就会发现自身懒惰的一面,它是我们内心中熵的力量。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的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不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都无法取得成功。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
三、意识
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精神世界的这一部分内容称为“意识”。获得新的真理和启示,其实是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获得了共同的认识。
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而是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进而发展成神行的自我。
世界上存在两种力量,政治的力量和心灵的力量。
要洞悉世界的本质,认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我们就可能经受各种痛苦,而唯有经受痛苦,才能够最终走向真理。表现出心理疾病的症状,意味着患者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心灵非但没有得到成长,还处于严重的危机中。敢于为自己承担责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心理治疗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自律的工具。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患者是否具有成长意愿。伴随恩典而来的是更大的责任感。接纳恩典,意味着我们要抗拒惰性,挺身而出,成为力量的使者和爱的代理人。许多人都惧怕为恢复健康而承担责任。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爱,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值得被爱,做好接受爱的准备。当我们不求回报地滋养自己和别人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可爱的人,这样爱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我们身上。 心得只读这本书的缩写版并不是一个好选择。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只有认真的阅读该书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真正获得作者对你的帮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问题,请自己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十分钟》栏目投稿要求:1首先要确定这本书是不是足够好的书:
2在缩写图书内容的时候,不应该掺杂个人的看法 —— 个人的读后感,可以放在最后,单独写个 200-300 字的推荐语。 3选书非常重要。图书书名、作者、出版社、ISBN 都应完善。文章前面要有作者简介,要有图书购买链接,要有推荐语。 |
|
来自: 姩躎艌簐涊蘖陧 > 《To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