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晒背的神秘力量

 一元堂中医张 2016-07-14

周二我们推送的【三伏传说】第二季,很多粉丝积极等待三伏的到来,一试身手!同时也收到了大家的留言和询问。比如:是否可以穿衣服晒、孕妇和小孩儿能否晒、当天下雨怎么办等等。

今天小二继续和大家分享晒背的“心法”。



城市“偷”走了太阳,也“偷”走了真正的生活

过去在北方农村,经常能看到人们把两只手揣在棉袄袖子里,冬天的时候,倚着墙根儿晒太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动作之一。

现在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人们平时上班早出晚归,惟一能多接收一些阳光的时间,只有夏季,上下班路上那么一小会儿;而经常开车的人连这点儿晒太阳的时间也省略掉了,不但晒不到太阳,进了办公室,最需要有强大阳气来保护后背,还得让冷嗖嗖的空调吹着……压力和疲劳已经是对自身阳气的损耗,再加上没有了条件讲究居住环境,人们离太阳似乎越来越远了。

很多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长寿,少发疾病。中国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不只是因为粮食产量大,养活了很多人,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根脉,本来就埋在泥土里,而不是藏在水泥里。这就需要有人去挖掘,去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特别是一些只有在农村才遗留下来的习惯,都是养生、长寿之法,是简单到极致的“土”方法。

比如这种“揣袖子”晒太阳的姿势就很有讲究。“袖手”二字就是把手揣在袖子里的意思,宋朝的陆游就有一首诗《袖手》:袖手地炉傍,身闲日自长。这是中国人传统中一个古老的习惯,但在中医来讲,这又是一个对健康最简单的养护之法。两手插在袖子里,端着放在胸口,首先就把胸腔保护得很好,头背又接受着阳光的温煦,这样的姿势既保护了从胸前经过的阴经——任脉;又让从后背经过的阳经——督脉,能够源源不断地接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后背的督脉,就好比是人体的“发电厂”,而且用的是既环保又时髦的太阳能。

这里面就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我们的阳气,其实是太阳所赐予的。

地球只有一个太阳,一年只有一次三伏,太阳如此的恩赐,一生又能抓住几次呢?中医讲天人相应,其实三伏天时人的毛孔张的最开,充分准备好吸收太阳的能量以壮自己的“元阳”,这就是“阴符经”讲的“人乃万物之盗”,靠的就是晒背来盗取太阳的火种啊!


为了大家有个更好的晒背体验,这里有一些粉丝们回馈的小tips:



如果不在三伏当日晒,别的时间可以吗?

去年有的朋友因为工作或者忘记日子而错过了三伏当天,就在非“三伏日”去晒太阳进行补救,给我们反馈的效果一般般。这里向大家特别说明一下,古书原文写的是“于三伏日巳、午、未时,赤身于烈日中晒之”,遵古的解释应该还是只能在那三天,其他有太阳的日子也不行,因为三伏天的规定为“庚日”,我虽然不懂干支纪日历法背后深刻的古天文学原理,但我想伏日当天应为夏日烈阳最稳定的三天,天空没有云遮挡,太阳光也不会忽大忽小,忽冷忽热,直刷刷的晒到地面,干净利落!所以虽说暑间里的30天都叫伏天,但古人只选初伏、中伏、末伏日这三天而晒还是有讲究的。



女生没有适合的场地,可否穿衣服晒?

根据去年的经验,有的女性同胞未找到合适场地或碍于情面选择穿着上衣而晒,晒完后也表示效果也不好,只有一些暖意或者汗出过多,我们再看古文原意是“第不可遮盖著衣,乃致受热也。”因为穿着衣服出汗后容易捂着,人为地造成后背形成湿热的环境,不利于吸收阳光热能。



我身体阴虚内热,可以晒背吗?

不管什么体质的人,都推荐大家自己去尝试。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差异,同时考量对紫外线的承受能力,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孕妇及幼儿不推荐晒背)。可先晒20~40分钟,看情况加到1小时,2小时,了解自己的耐受程度。



午吃完饭,能马上晒背吗?

饭后建议休息半小时再晒。有的小伙伴没啥胃口,选择不吃早饭或者午饭就去晒背,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若不吃午饭,晒背出汗加上气温高,很容易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缓不过气等。



晒背的最好姿势是什么?

不习惯俯卧的可选择坐着晒背,效果是一样的。不管什么姿势,要避免头部的长期直晒,建议用遮阳伞或帽子遮挡。同时携带温水及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如果三伏当天下雨怎么办?

请打起一把伞,静静的期待雨过天晴。


友情提示:

2016年的三伏天时间为

7月17日~7月26日 为初伏 10 天

7月27日~8月15日 为中伏 20 天

8月16日~8月25日 为末伏 10 天

最佳体验时间:7月17日、7月27日、8月16日


生命树·田原时光的故事


书院房后的杏树“哭”了

7月3日,农人捻着指头掐算的小暑还没到,一夜过后,暑气先在房后的杏树上露头了,怎么个情况?杏树流泪了?化脓了?还是怎么、怎么了?原来是高温之下杏树分泌出的树脂,也称树胶;我们知道:松树脂流出来可做成松香——提琴、二胡等弦类乐器必不可少,蜜蜂也专门采集特定树种的树胶酿成珍贵的蜂胶,后者的奇妙之处在于:不同树种的蜂胶能够针对特定的病症,有很好的疗效,就是说:蜜蜂凭本能完成了一个药性配伍过程……扯远了,再看这颗杏树,怎么不见蜜蜂来采胶呢?


原创图文·感恩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