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晓男、王铮|逆向歧视是否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一个多自主体模拟结果 【摘要】民族交往是一个涉及多民族、多区域的复杂过程,来自权威的裁决对族群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将多自主体模拟的方法引入民族关系动态演化研究,以Homans社会交换理论与Halbwachs集体记忆理论作为民族交往的微观机理,构建了一个可包含多民族、具有空间维度的模拟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纠纷处理过程中不同倾向性的裁决政策对族群关系的影响差异。模拟显示,倾斜于主体民族利益会明显恶化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少数民族利益的适度照顾,有利于族间关系的和谐,但对其利益的过度倾斜,同样会导致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因此,过度逆向歧视的民族政策需谨慎实施。 【关键词】自主体模拟 民族 社会交换 集体记忆 逆向歧视 【作者】丛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28);通讯作者王铮,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上海 200062)。 一、引言 不同群体交往中出现纠纷是常见现象,民族交往亦是如此。权威裁决是调解纠纷、缓和民族关系不可或缺的手段,此处所谓权威是指有权对族际纠纷进行处理并使裁决结果得以执行的机构。一般认为,政府实施适宜的民族政策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然而,在裁决过程中什么是适当的民族政策呢?政府权威在民族交往中的角色又是什么?这需要开展政策研究。 当族际纠纷发生并需要引入权威裁决时,权威可能会给予某一民族倾斜性的照顾,而这种带有倾斜性的裁决对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某些情况下,权威可能倾斜于主体民族利益并压制少数民族利益,此类政策长期实施容易引发民族和社会矛盾,并最终因冲突削弱了各民族利益,因而该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国家在处理民族纠纷的过程中都会对弱势或少数族群采取一定的照顾政策,这种政策属于“逆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一般认为,“逆向歧视”政策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利益,保持民族关系的稳定,减少民族矛盾的发生。然而,过度“逆向歧视”有可能损害主体民族的利益,进而可能会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因此,关于权威裁决的利益倾斜性对民族关系影响的研究逐渐为学界所重视。然而,大多数对民族关系的研究往往是理论阐述或者实例分析,如何精准理解裁决中的利益倾斜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机制,这往往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模拟。当前,采用计算机模拟对民族关系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仍很鲜见,本文试图通过基于自主体模拟(Agent-based Modeling, ABM)的方法来研究民族纠纷调解过程中权威不同程度的利益倾斜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识别潜在民族冲突存在的空间格局,并使这一探讨能够为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基于自主体的计算经济学和人工社会的发展,ABM技术成为解决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新兴方法。自主体(Agent)是指一类具有自主性、社交性、反应性和主动性的实体,多自主体模拟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构造大量微观层次的Agent并使其相互交互以实现宏观涌现。ABM用于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的模拟研究已不鲜见,例如,Epstein构建了包含两个敌对民族和一个中央权威的ABM系统,并研究了两民族的人口迁移和数量消长情况;Srbljinovic等构建了一个高度简化的社会环境,并研究个体Agent接受民族动员的状况,最终发现具有相似特征的Agent在民族动员过程中的表现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Cederman建立了民族暴动的ABM模型并据此阐释了民族叛乱的地缘文化逻辑;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更倾向于理论上探讨,对制定实际政策的指导作用仍然有限。就民族关系问题而言,民族交往微观机理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不足,而且往往忽视了空间因素在族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本文以Homans社会交换理论作为民族交往的微观机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个体Agent的交互环境,分析不同的利益倾斜程度对族际关系的影响,并得出民族纠纷的空间格局。 二、理论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和集体记忆理论构成了本文ABM模型的两个理论基础,其基本阐述如下。 (一)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个体之间需要相互交往,因为他们可通过交往得到各自需要的东西。Homans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个体之间的社会交互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获得收益的交易行为。社会交换理论使得社会学研究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转换到社会交往的微观心理层面,它把社会现象看作是个人行动和交换行为的宏观涌现,因而可以成为人工社会研究的一个前提或基础。本文认为,民族交往也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因此社会交换理论能够作为民族交往的微观机理。 由于权威裁决中存在利益倾斜,与不同的民族交往,得到的收益会不同。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面临行动抉择时,总是选择期望收益较大的行动,这表明,与某一民族的交往所得的收益越高,就越倾向于与该民族交往。此外,个体选择交往对象的概率与个体间的空间距离紧密相关,地理空间上越是接近的两个个体,其发生社会交换的概率就越高。 (二)集体记忆理论 根据Halbwachs的集体记忆理论,民族交往产生的结果能够被整个民族所记住,这种民族集体记忆又进一步影响个体对交往对象的选择。个体交往过程中可能发生纠纷,不论这两个交往个体是否属于同一民族。为避免歧义,将“纠纷”定义为交换过程中对收益分配产生的分歧。但只有纠纷介于不同民族之间时,才会形成民族的集体记忆,同一民族间的纠纷视为为普通纠纷,不计入民族集体记忆。对于产生的纠纷,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诉诸权威进行裁决,不同解决方式产生的损失也不一样。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在集体记忆的作用下逐渐积累,这种累计损失的增大又会提高他们之间发生纠纷的概率。在此,权威裁决利益倾斜的影响得以体现,它起到了调控收益的作用。集体记忆理论是对Agent学习行为的一种有力解释,因此成为人工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例如,Garland和Alterman,以及Williams和Ren的研究。 三、模型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