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太善良 孟子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我的标题则是“人不能太善良”并非要求泯灭人性善良的意思,也并非讨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问题,只是想说明正确的认识善良和丑恶,善良的人如何面对恶而保护好自己。其实善恶是可以相互转化,要想行善必须更好的认识什么是“恶”。 何谓善?孟子云: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所谓的善良也只是人的一种情感罢了。老子有云:“上善若水”。字典里的解释,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我所认识的最高的境界的善良就是佛家所说的“普度众生”,小时候在看电影《少林寺》的方丈,当郑王王仁则欲火烧少林寺的时候方丈为了阻止杀戮决定牺牲自己被王仁则用火焚烧,但是他的善良却最终没有阻止恶行,让我唏嘘不已至今记忆犹新。善良的源泉究竟来自哪里呢?我想一种就是佛家所追求的普度终生的境界,还有一种就是人内心的单纯和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流派,叫“性善论”。当代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也支持“性善论”,从而也证明了同情心是天生就有的。北大的吴思曾这样解释同情心的来源,“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我们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对抗,就要去理解别人的心情,于是就发展出了一种同情心,就是对别人的理解能了。如果没有这种理解能力,看到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不善于合作,动不动就把别人激怒,这样的人死亡率比较高,渐渐就被淘汰了。然后有同情心的,就会获得更多的帮助,他们的生存概率也就比较高。”也就是说善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这个社会是“恶”多于善,人类社会充满了“虚伪”“欺骗”“杀戮”“暴力”,一旦遇到利益冲突和生死关头的时候人性恶的一面暴露无遗。我发现了一种现象就是以前的革命老区本来是红色革命的发源地,而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地方普遍贫穷落后而且人的素质也不高和革命年代时的人截然不同,正如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必须物质富裕了能满足自身需要了才会想着去帮助别人。 我相信人类从出生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善恶之分,人性单纯的一面总是有的。我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根本就分不清善和恶,所谓的善恶也只是凭自己的个人喜好去判断,但是我相信善良的心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当你被欺骗和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看到值日的同学不愿意去换水,我就主动帮他们去换水,但是等我把水换好后这些懒惰的同学竟然因为赶着回家而不顾去换水的我,把教室的门锁好后扬长而去,而剩下的是一个捧着满满一脸盆水的委屈的身影。古人有云“人善被人欺”,如果你是一个弱者却很太善良,也许你更多的感觉就是委屈,除非你达到佛家的大彻大悟的境界,无论荣辱贵贱,但是身在红尘基本上很难,所以人在江湖(或者说是红尘)绝对不能太单纯。我记得周星驰饰演的一部电影叫做《九品芝麻官》,包龙星准备去赶考的时候其父叮嘱他有这样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要想惩治奸臣,你必须比他们更奸,否则你又如何惩治他们呢?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是呀若是你太善良又如何能认识那些奸人嘴脸,你行善人家当你是傻子,那这样的善又有何意义。其实善和恶有时候甚至会被歪曲,我记得我父亲曾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曾经去扶起一位被撞到的老人,结果被他的儿子当成了当事人,为此吃了哑巴亏。所以我经常告诫过自己的学生“one may do wrong even out of kindness”,意思是说即使你出于善心同样会做错事,甚至是恶事。所谓的善恶,在利益面前是非多可以颠倒更何况是善恶呢?前一段时间不是流行现在的欠债的多是“爷”,要债的多是“孙子”吗。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利用你的善良进行欺骗,而被欺骗的往往更多的是心灵的伤害。同样在权力面前,在潜规则面前你也可以看到“善”和“恶”几乎是没有界限的,而为了生存你只有屈服和沉默。即使是在象牙塔里同样存在着恶,原本我认为的崇高最后却让你看到了鲜为人知的一面,书呆子犯的错就是认为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这样对待自己。我记得西游记里有这样的情节,就是唐僧去取经的时候有两个罗汉向唐僧要“人事”,唐僧起先不懂倒是猪八戒很在行,后来唐僧只好把自己的紫金钵给了他们,唐僧不由慨叹想不到西天里也会有这样的事,我想这个情节其实耐人寻味。 我相信世界总有一片善的地方那就是天堂,但是我们在地狱里的时候一定不要让我们的天真和善良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被人陷害还要对人感激涕零最后伤害的只有自己那就是一种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