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到了47~52岁,便处于更年期,此时,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等,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此病在中医上被称为绝经前后诸症,是由于阴阳失调、肾气衰弱导致的。艾灸通过取穴调理气血,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消除这些症状。 一般施灸 灸肾俞穴 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左右腰骨最高点连线与脊椎中线的交点附近为第4腰椎,向上数到第2腰椎下方的凹陷处,再向左右两侧各旁开2横指宽处就是肾俞穴。 功效:可在短时间内发生阳气,改善疲劳、乏力、失眠等症。 灸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4横指,胫骨后缘处,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从突起的骨踝向上量约4横指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功效:使女性经气旺盛、经血充足,延缓衰老。 灸中极穴 位置:中极穴位于神阙穴(肚脐)正下方4寸(6横指宽)处。 功效:益肾兴阳,通经止带。 灸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 功效:能使气血源源不断地生长。 灸悬钟穴 位置:悬钟穴位于外踝尖上3寸(4横指宽),腓骨前缘处,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取正坐或卧姿,外踝尖直上4横指处可摸到小腿腓骨,该股前缘与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就是悬钟穴。 功效:调畅气机,理气活血。 辩证加灸 症状:经期推迟,经量少,平时带下少,阴道干涩,失眠多梦,皮肤瘙痒,情绪易激动。 加灸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食指按压时会感觉到剧烈疼痛的位置即是,左右脚各有一穴。 功效:滋阴补肾,调和气血。 加灸志室穴 位置:志室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4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功效:清热,利湿,解郁。 症状:失眠、心悸、心烦、腰酸头晕。 加灸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食指按压时会感觉到剧烈疼痛的位置即是,左右脚各有一穴。 功效:滋阴补肾,温肾活血。 症状:月经过多,闭经,面目肢体水肿,四肢寒冷。 加灸命门穴 位置:命门穴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脐的正后方。 功效:固本温中,滋阴降火。 加灸脾俞穴 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功效:健脾解郁,疏肝理气。 症状:月经过多,闭经,面目肢体水肿,四肢寒冷。 加灸关元穴 位置: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宽)处。 功效:固本温中,滋阴降火,接续督脉气血。 加灸章门穴 位置: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左右各有一穴。 功效:健脾解郁,疏肝理气,调畅理气,调畅气机,调中补虚,益气养血。 |
|
来自: 心语qa5o0n50ap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