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朝太祖云“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大抵人类的历史就伴随着这三种斗争过来的。兵器的发展史也与这三种斗争密切相关。
上古时期的兵器很难保存下来,很多兵器现在都看不到了。但它们的身影却保存文字和文献中,我们现在看这些古老的文字,大抵能从中窥得一斑。
~~~~~~~~~~~~~~~~~~~~~~~~~~~~~~~~~~~~~~~~~~~~~~~~~~~~~~~~~~~
一、斧钺类
斧钺一类的兵器出现很早,并且持续到今天还在使用,形制也没改变多少。这可以说是伟大发明了。斧钺之类的兵器不仅仅在战斗中起作用,而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为权力的象征。把斧钺作为仪仗的传统至少在周朝已经有了,金文中有一个族徽就是把斧钺放在人的头上的(我记得那个族徽,但是找不到图片),而在后世的“十二章”中,“黼”就是斧钺的造型。
汉字中出现斧钺造型的:
1、王
表示最高权力的王就是一个斧钺的造型,在金文中尤为明显。下方弯曲的地方就是斧钺的刃部。掌握斧钺的人就是统帅。
2、戉
戉,就是钺。它跟斧的区别就是钺比斧大一些,但我更倾向于这两种兵器的作用不同。钺这种兵器非常沉重,在战场上恐怕发挥的作用有限,慢慢的就成为王权的标志,而失去实用的意义。钺上面的纹案很华丽很复杂,按照李泽厚的说法就是这些文饰起到了恫吓的作用,让人心生畏惧。在安阳的妇好墓,就出土了两把铜钺,因为这位武丁的妻子曾经带领军队东征西讨,使得版图扩大数倍,钺也就成了这位英雄的权力标志。
3、斤
如果说前两个是很贵族的话,斤就显得很平民了。它的作用在于砍木头,斩草之类的。所以《说文》说“折,从斤断艸”。甲骨文的“斤”最象形了,那个像箭头的地方是刃部,下面垂下来的是柄部。斤不仅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战争,“兵”字的上半部分其实就是斤,下半部分是两只手,用手拿着斤的人就是兵啦。
二、弓箭类
弓箭类的兵器历史已经很久了,据说中国最早一首诗就是“断竹、续竹、飞矢、逐宍”这完全就是一个制造弓箭和用弓箭打猎的过程。著名的涿鹿之战,据说黄帝就是纯用弓箭打败了蚩尤部落的(最早的放风筝战术?)。
1、弓
作为发箭工具,弓的造型似乎一直没怎么变过,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武器。拿弓的人在后来似乎一直被美化,比如《猗嗟》:“射则臧兮”比如《小戎》“文茵畅毂,交韔二弓”比如《大叔于田》“抑释掤忌,抑鬯弓忌”都是被赞美的对象。
2、矢
矢就是箭。在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箭头和箭尾。箭头部位称为箭簇,用青铜或铁制成,是目前能够遗留下来的东西。矢的作用在汉字中也有体现出来,比如“彘”,就是一头中箭的猪。比如“至”就是箭飞到靶子上了。
3、单
在甲骨文的字形中,大概可以看出“单”字的形状,战字就从单从戈(戰)。从字形上看,单应该就是一种兵器,但在文献中似乎没有找到实例。我认为“单”应该是“弹”字的初文,从语音来看这两个字是同源的,从字形上看,“单”字很像一把弹弓。而弹弓的历史也是非常久的。《左传》记载:“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但我觉得单来作为兵器似乎不合适,杀伤力太有限了,作为狩猎工具还好一些。反正呢,很多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的,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