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的治疗痞症的代表方,其组方中蕴含着丰富的配伍规律,一直以来是基础及l临床研究的热点复方之一。对半夏泻心汤的用药特点和配伍关系进行分析时,历代医家多以辛、苦、甘五味的不同,将该方药物分为辛味药组(半夏和干姜)、苦味药组(黄芩和黄连)及甘味药组(人参、甘草和大枣)。现代有人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亦将方中药物分为3类:(1)半夏、干姜;(2)黄芩、黄连;(3)人参、甘草、大枣,结果与传统分类法相一致,可见按药物性味的不同对半夏泻心汤的用药特点和配伍关系进行分析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辛以散之。此说认为痞证为气结,故用辛以散气而应之。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半夏、干姜辛以散虚满之痞。”吴昆《医方考》:“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 辛以升之。此说认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天气不降,地气不升”,故以“辛甘升地气”解释半夏干姜的作用。如张锡驹《伤寒直解》:“用半夏以启一阴之气,……干姜人参大枣助地气之上升。”苦以泄之。此说认为用苦味药以泄心膈之热。成无己:“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泄痞热。” “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方有执“:黄芩、黄连苦以泄心膈之热”;缪遵义:“加芩连之苦降以泄心膈之蕴热”;吴昆:“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许宏:“若此痞结不散,故以黄连为君,苦入心以泄之。” 苦以降之。此说与辛升说相对,认为用苦味药以降气;陈修园:“芩连大苦,以降天气”;尤在泾:“中气既痞,升降失常,……黄芩、黄连苦以降阳,阴升阳降,痞将自解。”苦以去湿。此说认为用苦味药以燥湿。庞安时“:苦能祛湿,兼通心气”,张璐《伤寒缵论》:“黄芩黄连以除湿热。”甘以缓之。此说认为用甘味药以缓急。如成无己:“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汤本求真:“佐甘草大枣以解挛缓急,诸药相和,以退胸中之热逐水气。” 甘以调之。此说认为用甘味药一调脾胃之阴阳,二调寒热之相逆。如柯琴:“用参甘大枣者,调既伤之脾胃,且以壮少阳之枢也”;文梦香:“人参甘草大枣以和脾胃之阴阳”;庞安时:“又甘草力大,故干姜黄连不相恶也。”甘以补之。此说认为用甘味药以补脾胃。如成无己:“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胃而和中,中气待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则痞消热已。”方有执:“人参、甘草,甘以益下后之虚,大枣甘温,润以滋脾胃于健。”尤在泾:“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吴昆:“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程应旄:“阴阳交互,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 以为之斡旋,其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径庭。”各家对半夏泻心汤配伍意义的解释虽然略有差异,但不外辛以升散之,苦以降泄之,甘以调补之,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结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有以下几点。 (1)辛开苦降协调升降。《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提出药物具有辛散、苦泄的不同功用,以及辛、苦药物运用的规律。仲景发挥这一指导思想,根据痞证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调的病机特点,创辛开苦降之法,用半夏、干姜之辛散合黄芩、黄连之苦降,以协调恢复中焦气机升降之职。苦辛合用,寓开于泻,通而有降,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中焦气机升降复常,则脾气不升之下利和胃气不降之呕吐诸证自除。 (2)寒温并投调和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本证所见嘈杂、心烦、反酸等症状为热证表现,畏寒喜暖、厌食乏力、消瘦便溏等症状为寒证表现,仲景针对本证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制寒温并投之法,用芩连之寒合姜夏、参草枣之温,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使脾胃阴阳和调,且辛开散寒无劫阴之弊,苦泄清热无碍阳之害。(3)扶正祛邪并理虚实。《灵枢·百病始生篇》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本证呕、利、痞是气机壅滞、痰湿中阻所致邪实的表现,而素体脾虚,外邪所伤的发病特点反映了脾胃气虚的正虚根本。仲景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针对本证虚实并见的病机特点,采用扶正祛邪并用之法。一方面用辛开苦降,寒温并投以辛开涤痰、苦燥化湿以祛邪,另一方面用甘温调补以扶正,尽快恢复中焦脾胃功能。同时正复方能邪祛,脾胃功能的恢复也是祛除痰湿之邪的前提。刘渡舟老先生对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意义更有精辟论述:“半夏、干姜辛开而温,以散脾气之寒;黄芩、黄连苦泻而寒,以降胃气之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和脾胃,补中气,以复中焦升降功能,此即辛开苦降甘调之法。”此法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环环相应,丝丝相扣,故可将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法则概括为“辛开苦降甘调”,即“辛开苦降调气机,甘温调补扶正气”。仲景宗《内经》升降相因说,首创辛开苦降法,辛苦相合,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一开一泄。开中有泄,通而能降,能斡旋中焦,调整气机,升清降浊,疏通胃肠,且辛散无劫阴之弊,苦寒无碍阳之虑,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伤寒论》中以半夏泻心汤为中心进行加减变化的泻心汤类方共有 8 首,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以及黄连汤、旋复代赭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8 方共用药 14 味,选药制方均体现出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法则。李东垣因所创脾胃论位居金元四大家之一,《吴医汇讲》云:“东垣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升清降浊理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东垣用方亦不乏受“辛开苦降甘温调补”之法影响者,如中满分消丸系由半夏泻心汤衍化而成,此方名为治热胀,实际上寒热并用。方用芩连清胃热,又用半夏、干姜、砂仁以温脾祛寒降逆,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湿,枳实、厚朴、姜黄开郁行气,温清通补融于一方,用治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逆乱,升降失常之胀满。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由人参、黄芪、甘草、升麻、柴胡、黄芩、黄连、羌活、石膏组成,辛升苦降甘温调补之义甚明。《兰室秘藏》枳实消痞丸兼半夏泻心汤与枳术丸之长,是仿效仲景之法的又一例证。湿热性疾病治疗中“辛以开之,苦以降之”;“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苦降其逆,辛通其痹”;“苦能驱热除湿,辛能开气宣浊”诸说,均是从辛开苦降法衍化而来,辛开苦降之法在温病学派对湿热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明·戴元礼认为仲景制诸泻心方“取治湿热最当”。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互见者湿遏热伏,胶结不解,中焦气机壅滞。对此只苦寒清热则伤脾阳而致邪恋不解,单温燥除湿则反易助热,故应辛开苦降,两解湿热。方中黄芩、黄连为清热燥湿之要品,半夏、干姜又为燥湿散寒之良药,四药合用,苦辛通降,调和阴阳,祛湿清热。故对湿热留恋,脾胃升降失常而致中脘痞满者,常可用之,确有效验。叶天士分消走泄法的提出亦受到此法的影响。对于半夏泻心汤方中何药为君药,至今尚无定论。目前主要有5种提法:其一,半夏泻心汤中半夏针对主症而设,故为君药;其二,黄连苦寒泄热以“泻心”,故以黄连为君;其三,半夏、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故共为君药;其四,黄连、干姜为典型的辛开苦降配伍法,为治疗寒热夹杂痞证的主药,故共为君药;其五,本证病机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较为复杂,单独的一味或两位君药不能完全符合其病机特点,故以半夏辛开散结、降逆化痰,黄连苦降泄热、燥湿清脾,干姜温中散寒、调畅气机,三药合用,寒热得解,升降复常,缺一不可,故共为君药‘”。 “寒热互结”观点的提出以清代医家柯琴为代表,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所谓的“寒热互结” 是“寒邪”与“热邪”相互搏结在一起。寒邪与热邪侵袭人体均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和症状。人体内在功能失调也会产生或寒或热的病理改变,进而表现出相应的寒热症状。半夏泻心汤是一首集药性的辛热苦寒甘平于一体的方剂,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干姜、半夏性味温热,四者配伍“寒热并用”,方中半夏、干姜性味相成,用黄芩、黄连即能制辛燥药物化热之势,又可救弊于已成,消除湿热内蕴中焦之证。全方配伍,相须相制,法中寓法,最能体现仲景组方之精妙。《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8个方剂,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泻心汤类方、三类方)组成相似,配伍精妙,很好地体现了《伤寒论》“是冈病立法,以法制方,随证用药”,“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之方证相应精髓。方证相应是中医临床的精华所在,也是复方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从类方人手研究方证内涵可以很好地体现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类方各复方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个性,相应各复方治疗的证候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从类方方证的相似性及差异性上进行研究,很容易探讨方证的内涵。同时,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可以探讨方剂是如何随着证的细微变化而进行着精细调整的,这其间的规律对于揭示复方“方随证转”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复方众多,以类为单位研究方证,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类方病证”研究模式的构建对于方证相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配伍规律的研究是探讨仲景《伤 寒论》组方规律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围绕半夏泻心汤的各项实验研究将会逐步从多方位、多角度展开,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会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开拓出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