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音的变迁——地域是语音的母体(2016第15篇诗论)

 清风明蟾 2016-07-16

论语音的变迁(2016第15篇诗论)

一直以来,我特别讨厌一些好为人师的人,听说你也爱写诗后,便对你的诗评价说这不合仄那不合律,然后趁机说,你跟我学,参加我们的什么学习班,我包准你学会了平仄格律,写诗作词得心应手,高大上。遇到这种好为人师的人,我都不知说什么好,我只能假装不知道,微微付一笑。

但是就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沉默,让这些人到处猖狂坑人,而且坑了一个又一个,让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像梅毒一样快带传播。简值就是一种性病。自古以来,师是要来拜的,是用来尊的。而且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老师的,不似今天是人是鬼,但凡一见面就呼作是某老师,某老师。而且学生也不是说收就能收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分辩心的过程。我们通常是对这个人和这个事充分了解了,觉得啊,好,真好,我不如也,我要拜你为师,请先生教我。但是先生之所以是先生,也不是乱教人的啊,得先考验一下你是否心术正明,若是个坏人,断然不能教。

那似今天不管是人是鬼就到处好为人师,不明觉厉听说能高大上马上说我要我要我要,带上我一起混。不是这个情况啊。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人转的一个平仄教学的帖子,那人说有人向他学诗(我一向认为万事可学,唯诗不可学,我可以教你唱歌谱曲的其本知识,可以教你读书认字写笔画,但是真的无法也没法教你写诗,诗是你心中的感悟,人心隔肚皮嘞!)

他讲他教的那个人试来比去说,说普通话反而体会不到平仄格律的标准了,但是反而是我的家乡话方言能让我找到这个感觉。这个人就对他的弟子说啊,对啊对啊,这就是格律的魅力啊,你就用你的家乡话方言学平仄就好了,然后又讲了一些什么什么平仄的规律,还有以偏旁部首为标准来论的,说你以后见到这个部首的字,都可以统统归到仄声或平声中去,并论证出杜甫当年讲的就是闽南话。

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当年诗人们讲的什么口音,没人敢下定论。语音,时代都在变,早无定迹可寻。我不知他是怎么论出杜甫是讲正宗闽南语的。

所以,我要以我这么多年在民间走动的经验,论一下语音的变迁。因为在如今的社会大潮之下,普通话的推广,语音虽然没有统一,只做到了大家能听懂交流的地步,倒是改变了不少本来的方言发音,90后以后的小青年基本体会不到各地方言各自为政的历史了。故而,我将我所经历写下来,以便给作后来人参考。

首先给大家讲一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看到没有,河南人。虽然今天的河南人话与当年的河南话有出入,当年的闽南话也与今天的闽南话有出入,但是实在是隔得好像有点远。论这些其实没有意义,我们要推动诗词发展,不能因小节亏了大义,老是就在这里论杜甫讲什么方言语音,完全失去意义。所以我就讲一讲我所见过的人类语音是怎么变迁的。

很多人说过汉人几次南迁。所以带去了纯正的汉语官话,所以说如今的广东话,闽南话等方言能符合过去的四声标准,其实能合过去四声标准的,还有很多方言,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方言多如牛毛,但凡诗人写诗,都会以自己的母语入韵,即便是现在普通话时代,都会潜意识以自己从小讲的方言入韵。而为什么普通话达不到古人四声的标准呢,那是因为语音在变,普通话是以北方,特别是东北那边的话音为参考的,几百年来与游牧民族的交融中潜移默化的改变,特别是清朝几百年,汉语官话经过了部分的胡话,即满语化。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满语,也在此次胡化汉语的同时将自己融化掉了。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不管你是晋人南迁,宋室南渡,你都是外来客,你是客,当地是主,当地是有人的啊,你作为客,无法把自己的语言强加给主,但是主却能潜移默化把你的口音融化消解掉。并且产生一种稍微不同的语音关系。

就及近代,比如说当年解放战争时某党带走了那么多大陆的老兵,至今也没有消灭掉台湾方言,我看那个欧弟主持人也讲闽南话。当年全国各地的人都去香港定居,至今也没有把粤语搞掉,即便是在那推广普通话,也会变成港台腔,在内陆有什么河南普通话,四川普通话等。况且人是流动的,流动就要产生交流,交流就会产生交互影响,融合。变化,无时不刻在发生。当然这是大的道理,现在我再讲讲我从小到大身边的小道理小事实。

我小时候生长在秭归和巴东交界的地方。我们周家祖上是洪武移民,从江西移过来,在当地算是旺族大户。我今天听过很多江西话,与我们的发音也完全不同。

秭归是汉人,巴东有很多是古巴人后代,和我们相邻的是土家族人(另外巴东还要苗族人)

我们汉人与土家巴人仅一条小河之隔,对门之户,早晚相见。小时候放牛玩乐,一脚就踏进了巴东地界,和土家族的小朋友天天一起玩。我们祖祖辈辈也是和土家巴人一起玩乐的。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汉人天天和巴人一起玩乐,生活,交流,甚至在一个学堂读私塾识字,但是,他们的语音就是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风俗就是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用的生产工具也有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发音风和洪是倒的,我们说汉人说喫饭,他们说吃换,对门适户,天天交流,日日说话,常一起饮酒,偏就语音不一样。但是却又有一点,他们那里的姑娘嫁到我们汉地,三四五年依然不改口音,但是如果是一整家搬迁过来,却是很快不到半代人,他们的生活习俗语音都变得和我们汉人一模一样。

一直到后来时兴九年义务教育,小一辈都到学堂读书,有附近的巴东学生借读到我们汉人的小学读书,一直读了六年,口音就是不改变。但是等我们长大后,各自出门打工,只打不到了两年工,回家口音都变了,家乡话不会说了,统一变成了巴东普通话,秭归普通话。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大环境和交流的起到的变化。语音需要地域这个母体。小时候他们在我们学校白天读书,晚上回家和爸妈一起生活。嫁到我们这边的姑娘,时不时回个娘家,口音硬是改不了。但是整家搬过来的,离了他们的故土母体,语音一下子就变了,出门打工,离开了家乡这个母体,口音也一下子就变了。

一直到最近,我又遇到几位在几十年前迁居到巴东居住的周氏族人,一谈起,是一个祠堂的宗亲。当年在归巴两县周姓一直算是大姓。但是他却是几十年前从秭归移到巴东的。我与他讲话交流,他的口音完全与巴东口音一样,风洪分不清。我们周家也是历代读书,耕读传家的,况且他们也是一整家人移过去的,口音就变了,融为当地一起。说明家乡这个地域母体是支撑一个方言语系存在的标准。

那我们就再回到宋室南渡,晋人南迁。要知道,这几次迁移是逃难呢,是被人打得赶得跑啊。而且能跑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啊,是军队,是大家族,士家大族,之所以跑过去还能呆得住,因为一直以来朝廷就对江南东南沿海地区保持有统治地位。他们过去了,首先是要安定团结,而且去了没有带过去生产力,只带了一些家属,匠人,需要与当地人协作,才能一起对抗敌人,不然撑不到那么些年。所以那些人的语音是不可能主导江南东南的语音的,只是在相互交流生活中慢慢转化,互相影响,要么群居的会形成一个发生过变化的新语系,要么就是完全融进当地的语系里。要知道,那个地方原来就是有好多人在那生活的呢。

就地域而言,南迁南渡后,又北归,人,总是在一个交流的团队中生存。所以变化无时不刻在发生着。就论平仄四声,我们早上讲话的语气轻重就可能与晚上的不一样。

又比如说,我在襄阳呆了八年,去过襄阳很多地方,赶过他们很多大集,看过很多稀奇,但是我是相对保守的,但是语音还是发生了变化。初到的时候,听不太清襄阳人说话,后来能畅快交流,但是襄阳城区的人有的说我是保康人,有的说我是随州人,有的说我是谷城人,有的说我是四川人,有的说宜昌人。当然说我是宜昌人就对了。我是宜昌秭归人。但是我离开了襄阳,回到宜昌,宜昌人又说我是河南人,南阳人,邓州人。所以说,语音这个事,没有亲自到一个地方,去查看,去听,只会人云亦云,因为我们在流动交流的过程过,语音在产生复杂的变化。物种总会潜在地去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去改变自己。这应该也算是进化的一种吧。

所以就此论,有些天天教格律平仄的人讲杜甫讲的是闽南话,还是正宗的,完全是靠不住的。姑且不论杜甫去过多少地方,在四川生活过几年,就论这个时间的变化,都要改变不少啊。

而且就诗词来讲,晋人南渡后,汉人王朝又北归,然后北方出了很多大诗人,但凡大诗人,基本是北方人,或是长时间在北方生活,但是到宋朝,一直未能统一中国,后来又南迁,我们会发现,但凡大词人,要么是南方人,要么长期在南方各地奔走。所以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文化,是特别有道理的。

语音,是平仄格律的基本母体,地域故乡是语音的基本母体,单是在中国,离开这两个母体了,要么天下普通话推广了,台湾也被统一了,港台腔没有了,要么是我们全中国人全成了哑巴了,说话只会简单的啊啊啊了。

遇到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去推理,实践,这样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产生,是一件很艰难的过程,你会受到世俗的白眼,会受到阻难,但是要坚持,因为坚持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人类是一个时时刻刻在相互交流融合的群体,即便再固执的人在几十年后回头看,也感叹这些年自己变化大了。学习,交流,并相互融合,交流并不是征服,而是相互潜移默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我们要产生思想和分别,不能一提到鸡就是小姐,一想到小姐就想到失足的妇女天上人间的公主,如果你能学会思考,就会产生思想,产生思想,会明白本意,明白本意就会学到知识,学到知识,你就会恍然大悟。

再次附注一下:

我们一提到韵书,平仄,就想到是指导写诗写词,其实不是,是帮助我们规范发音的。

我们一提到格律,也以为就是为写诗专门研究的,其实不是,是用在音乐上面的。

格律也可以笼统地说是腔调,我们常说某地说话腔调不一样,可以以此类推。

就如我们一提到,av,就会想到东什么热,日本毛片,苍井空,其实不是,av是电视机后面那根黄色的视频线的缩写。

还有很多其实不是的事,比如,他们其实不是老师,但现在都是老师了,怎么办?

我再次以我的个人经历说明一下,语音语系需要一个地方作为母体来支撑,离开这个地方母体,就会改变。我们常说乡音难改,或是多年后突然在外地听到乡音,热泪盈眶,就是这个道理。生我养我的地域是支撑一个方言语系的根本。

而人注定了要四处奔走,奔走就要流动,流动就要交融,交流。交流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论语音的变迁——地域是语音的母体(2016第15篇诗论)

论语音的变迁——地域是语音的母体(2016第15篇诗论)

2016.6.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