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步螳螂拳拳藝---左顯富

 小功架 2016-07-16

八步螳螂拳的技擊原理及實用性


 

腰微左轉,左手向前上伸出,右手內翻向下於小腹前(圖68)

右腳向前跨出成虎頭式,左手向前下摟,右手握拳;以拳背向前斜上方借腰彈崩之力擊出(圖69)

右手向後劃弧再向右下前方變掌撥出,左掌外翻置右肘下,同時右腳斜上踢出與襠同高(圖70)

右腳經左腳前向左橫拔,雙手放鬆的左擺左腳向左躍一大步,雙手擺至左側(圖71)

身向右轉,右腳跟提起成虛式,雙手向右前避出(圖72)。



說明:
1.摟手時要注意含胸,摟手收長,不然自己會卡住自己的崩捶前擊。
2.螳螂拳中有「拳去身離」之說,就是以崩捶崩門腳、拔步避擊手為代表。
3.拔步時右腳向左拔,左腳隨之向左躍,不然腳會絆住跌倒。
【應用】
1.甲乙對峙,乙以衝捶攻來(圖39~73)

甲左前伸摟下乙手,右手握拳橫崩敵人面部(圖74)

若乙以手架開,則甲手向右後翻撥乙肘部,同時右閉門腳踢向乙之胸、襠、腹部(圖75)

腳去身離,拔步即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若敵追來攻擊,以避擊手防禦,伺機攻擊之(圖76)。



說明:
1.所謂引進落空有兩層意義:一為將敵人攻勢引進落空,一是將敵人防備心理引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2.真正閉門腳攻敵襠部,是為「八不打」之一,苟非性命相搏,切勿輕易用之。或改踢人胸腹之處。

前面我們說過八步螳螂拳的組合創作,那此經驗豐富的前輩,編排了八步螳螂拳摘要六段招式,假設各種可能攻擊的招式變化,模擬了敵我互動之中的可能性。在師父著「實用螳螂拳秘笈」第五章第四節練武打對手中說:「練武必須打對手,但是對打得有方法,方法不對能使自己精疲力盡,方法用對,不但不疲勞,反而身體很舒服,此種說法分兩種,一種是施用武藝的,一種是用技巧的,施用武藝的勞苦,用技巧的就舒服。」這裡所謂武藝就是功力蠻拙之後天力,技巧就是招勢方法。所以八步螳螂是主張使用技巧,不尚力敵,所以有避長就短,閃轉騰挪之步化解敵人正面強攻的方法。

在「實用螳螂拳續集」第五章中說得勝的條件:「武人第一要有膽量,膽大人上陣,一人能當十人用,膽小之人十人不頂一個用,常有練武之人叫不練武的人打壞的很多」又說:「有強力的人都笨,決不能靈活,力小的人身形一定靈活,靈活就是快,笨一定要慢,手快手慢必然之理矣」若練武沒有技巧,不算是練武到家之人,所以說:「練武不到家,手腳亂如麻」。

在前面談過在八步螳螂拳裡,就定基本的八式、八步也談到它們的用法時機,其中除了各種陰陽五行在武術中的應用闡述外,也在各種技擊理論上作了直接的剖析如:八剛、十二柔、八打八不打……等等。下面再摘錄一些「實用螳螂拳秘笈」中,一些技擊章節裡的內容,和在追隨師父練功時較為特殊的技擊招勢。來參照八步螳螂拳的理論和技擊原理,更易體悟其真髓法度。
(一)基本衝捶練習:
每次我在教導學生練功時,我都悔恨的對他們說如果早年練功時多在三捶上用功,今日打拳就會得心應手了。下面介紹兩種衝捶練習法,因篇幅關係,不作細緻解說,附與圖示並作重點提示。
(1)騎馬式衝捶:
基於騎馬式定式練習之。並逐漸替換以手法:採手、摟手、挑手……。
練習區別為:?騎馬式各衝一拳,自腰衝向正胸前,胯正,上身側,收是發之因,發是蓄之果。(圖77)

衝二拳:中間往來關係連串虛實互為因果,收蓄佔覺性60%發放40%(圖77、78)

衝三拳:連衝三拳包含第二種之全部要義。(圖77、78、77)
(2)登山式衝捶:
基於登山式,各上步訓練習之,中間經八式變化,故應先熟習八式,並注意穩定性。每勢前亦可加手法練習,內涵與騎馬式同。
1.內涵與騎馬式同。
上步衝一捶(圖79)


上步衝二捶(圖79、80)


上步衝三一捶(圖79、80、81)


採手(或別手法)二衝捶變騎馬撐捶:注意自登山式變騎馬式的方法技巧要義(圖79、80、82)


(3)戳捶⊕掛手騎馬撐捶
單練(圖83、84、85)


拆拳(圖86、87、88)


請玩味拆拳中的意義及時機的拿捏。若初練可穿防具實擊可印證功力深淺,可否傷人。
(二)戳捶⊕掛手支捶的步法。
在前面講過的掛手支捶;亦可作拗步練習及應用,其應用機巧更為實用快捷。
(三)斧刃腳⊕戳捶撲面掌
本門腳法很多約二十餘種,各有特色,現舉一例可窺一斑。
單練(圖89、90、91、92)


對拆(圖93、94、95、96)


注意拳腳變化的轉接處。
(四)手法:在螳螂拳中說「燕青破手法」第一為拍按對打,依次為「十路破法」「先行變化十八著」「螳螂拳十三打」「捶法廿七種」「手法廿三種」「廿四手腳變化」「變化手法廿五手」等等經常練習之,在技擊時自然使出得心應手,容以後分別介紹之。
下面試舉一例(摘要一段)連五手(梅花五瓣)之實用變化:
乙右衝捶攻甲胸腹,甲摟手(手法、開門)捅捶(吹燈、八剛之一)(圖97)


乙左手上架(招手)(圖98)


甲右手勾下,左手挫乙咽喉(圖99)


乙右手上托架開甲手(圖100)


甲左手摟扣,右衝捶攻乙胸部(黑虎偷心)(圖101)


若乙退步逃離,甲起腳踢之(圖102)



在前面我將八步螳螂拳的一些傳承淵源和技擊訓練;和有關各種打擊原理的立論作了簡短的介紹。可是要走上實際現場的戰鬥,除平時不斷的練習外,臨場的反應和認知也是必然要靈活應用的。
拳諺說:「拳以德立,無德無拳」又說:「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

師父教導說:「有理天下去得,無理寸步難行」。師父行走江湖,行俠仗義,都一直抬著一個「理」字。
在師父的遺著裡也一直提起武林規矩,要求門徒要恪然凜遵,不可違背。其「嚴守祖師武規」要求:
(一)不准欺師滅祖(二)不准藐視前輩(三)不准胡作亂為(四)不准欺孤凌弱(五)不准毀謗別人(六)不准自尊自滿(七)不准捏造是非(八)不准擾亂社會(九)不准自誇自己(十)不准醉酒行凶。
在「謹遵祖訓」中又規定:
(一)孝順父母(二)尊敬長輩(三)夫婦和順(四)兄友弟恭(五)交友心誠(六)和睦鄉鄰(七)正心修身(八)熱心公益(九)濟老憐貧(十)行使方便。

在「老師訓言」中又說:
祖師遺言,謹記在心,武林宗旨,信義為尊,一師之徒,枝葉同根,同行遠近,從來不分,不誇自己,勿毀別人,埋頭苦練,潔己修身,和平處世,忠厚待人,祖言宜守,國法要遵,毋負祖訓,莫忘師恩。
從上面歌訣中我們可以看出學了八步螳螂拳的武術戰鬥技巧,還是要恪遵各武規要求,在修身上首先接受傳承表現門派特色,不可「斯師滅祖」在三綱五常上,亦各有要求,對鄰居社會亦作規範,在師兄弟間形容為「枝葉同根」,不可分彼此,要謙卑,「欺孤凌弱」「擾亂社會」是不淮的,並且要「熱心公益」「和睦鄉鄰」「濟老憐貧」「行使方便」。我們習武如能遵守這些做人處世的道理,才能將武藝造福人群,而不是「武人以武犯禁」的下場。
上面將八步螳螂拳的技擊原理和實用性,雖然儘了最大的努去闡述,但是反複校稿,真是心內如焚,惶恐無已,這樣粗拙的介紹怎能代表八步螳螂的實用精髓呢!但願讀者諸君見諒,期待以後有機會再重新另作,重新探究八步的技擊理論吧!


【註】據香港黃漢勛先生說「王朗」原稱「王郎」。「郎」在山東有「先生」或「人」之意,如「少年郎」黃先生改「郎」為「朗」且喜眾人皆引用而不疑也。

  三、從「採手破刀手」的練習法及應用變化來窺探八步螳螂拳的技擊法之原理法則。
「採手破刀手」是八步螳螂拳中的入門套路「小七手」中的一個招勢顧名思意;就是由七個招勢動作組成的套路,下面我們從這基本的套路,基本的動作來看待它在技擊思路的衍生及實際應用上對打擊原理的啟發。
在「採手破刀手」中有兩個重要組成元素,?是採手,?是踿腿(很多書上都揪(ㄐㄧㄡ),錯了應該是踿(ㄑㄧㄠ),與鍬同音,意亦近似,但有名詞動詞之別,所以為了好區別表達足部的不同,就創一字「踿」)
如果將踿腿用來單練,它就變成先練耗腿,每一踿腿都挺立數秒至數分鐘(圖42)

記得以前「摔角大王──花蝴蝶常東昇先生,示範「前進踢」的功法,在台大體育館三樓柔道場,拿了一塊3×6尺的塌塌米,用手斜扶著,一腳踢去,只見那塌塌米像撲克牌似的在空中溜溜的轉了三圈煞是好看,後來我們一伙人偷偷去「東施效顰」一番,一腳踢去塌塌米就滑倒了,半圈都不轉,倒是腳脖子搓去了一層皮。試想常大師那種功力踢人,不摔倒(死傷)才怪。拳諺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誠不欺我。
當踿腿練得熟練後就加上手的動作,就是採手和破刀手(圖43)

,在單招練習裡,自盤架子開始一勢一勢的練習(每勢中間都有蓄勢),直到清楚熟練。這時再做二次連練(破刀手直接變採手破刀手,中間不將手放下蓄勢再連做二次)。第三種練習法,就是自第一勢開始不再做蓄勢;就一路練到底。

說明:
1.踿腿在螳螂拳中,幾乎各家各派都有這一個動作招勢,在原始的社會裡,鄉下挑水的勾子,掛東西的勾子都是類似這個「踿腿」的結構,所以有些螳螂拳拳種又叫「勾子腳」。
2.踿腿的腳掌姿勢很特殊,後腿彎曲支撐體重,前腿伸直,腳跟輕輕點,腳掌豎起微向內側,小腳趾朝前,胯要合。(圖44  特寫)


3.在練功時踿腿的腳跟要踢在身前直線上(圖45)

不及則未觸及敵人,若太過則敵躲過時授敵反攻之機會。
4.有很多類似的動作,如先作捋手接肘,再作破刀手,速度慢,會予敵人預備反擊之機。(圖46)

【應用變化】
談到踿腿主要的目的還是要用它來說明,八步螳螂拳中技擊手法的變化與單招練習的互動關係。
1.甲乙對峙(圖39),乙以衝捶攻甲胸部(圖47)

甲採手破刀手(圖48)

若在練習時又分?乙退步再換手帶步攻擊(圖49,若不帶步,即要半退半進是為換步。是時甲前手放下,後手收至腰間蓄勢)

甲再做另手的採手破刀手(圖50)。


2.第二種採手破刀手的連動用法是建立在前面的用法上(圖47至50)接著當乙被攻擊時,斜推攻喉之手借勢提腿退步(圖51)

甲再將乙之推手引化採手乘勢再次做破刀手(踿腿)(圖52)


3.若要做變化在乙招架時,尚未退步時(圖51)甲可變(聽勁)?黑虎偷心(圖53)

捋手千斤墜(圖54)

蹬塌勢(圖55)……等。



說明:
1.我有些學生在來跟我練習八步螳螂拳之前已經習拳有年了,除了基本功的練習以外,在教授「採手破刀手」時,我用連續攻擊的方法,只要對方招架就破打,直至服氣為止。這也是單招連練的一大原由。
2.在對練時這動作乍看有點兒簡單,其實它包含了很多技法,諸如開門手法,出手攻擊的手型,踿腿的位置,互動協調的平衡。甚至高級的聽勁變化:
我曾看過有人在講用法時他的動作是這樣的圖(圖56)

。八步螳螂拳中所謂開門手法,開了敵人門戶才能進入取物,在打擊原理中這是最基本法則,一定要將對方採下,方利於攻手無礙出擊。
踿腿時,要注意踿擊的部位,剛好踿敵人足跟,不可胡踢一氣攻踢小腿或大腿,雖然踢中小腿或大腿也會令人疼痛,但總不正確,踿腿是要踿拔敵人足根,令其跌撞。
上手的破刀手,不可斜要平拋而出,斜則劈至面部。只是「咽喉」部位屬於八不打的規定,不可隨意攻打、玩笑戲謔視之。
蹬塌勢的摔技成功與否,就是要看接手引化,若是坐盤偷步(倒插步)不當,不但摔人目的達不到,反而會受制於人,反被人摔(圖57)。

四、斬腰
現在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在螳螂拳中共有的招勢「斬腰」,有些地方稱為「腰斬」,在傳統原來套路裡又稱「十字披紅斬腰」這是形容在打擊腰部前的雙手交替手法是十字形。我們先看一下八步螳螂拳中的斬腰,套路裡它接於閉門腳後轉身為之(摘要一段),其全名為「墊步轉身十字披紅斬腰」在招勢應用裡可打可摔,推摔又叫「推窗望月」,因手勢的不同又分斬腰掌或斬腰拳,這個招勢的重點在於手法的變化快捷,上步位置的準確靈動。
1.斬腰的單招是,上手提掛,同時開步(圖58、59)

左手外掛右手漏下橫蓄,左上步(圖60)

腰向左擰轉,左臂外掛,右掌(拳)橫向左斬切(圖61)。

2.【應用】
甲乙對峙(圖39)乙向甲頭部擊來(圖40)甲右手提掛(圖62)向右後引化。

左偷手右漏手,上左步扣控乙足(圖63)

右手掌或拳攻擊乙之左脅軟肋(圖64)。

若兩掌翻推(圖65)是為推窗望月。

說明:
1.兩手交替有若十字,又如身有喜事,披紅交叉於胸前故曰「十字披紅斬腰」。
2.手法、身法接化勁要快,不然敵人易逸去。不能擊中。
3.斬腰亦可從「吹燈」「鷹雀手」(如圖66、64、65)「破刀手」等變化應用之。



五、崩捶閉門腳
我曾經起意,要將八步螳螂拳中的招勢,依其實用性分為四等。第一等就是出手就傷人的招勢,如崩捶閉門腳、魁星點斗、青龍擺尾、採手圈捶……等。第二等需要加上一些手法引化才能致用的如:採手劈砸、墊步吹燈之類,第三等動作須要數次變換才能傷敵的,如:跨虎、大翻車、八仙過海……等。第四等動作平常不易用到,可是若偶爾出現適合使用的機會,它會很好用,如:秘擊肘,白鶴展翅五行掌、二起掛面腳……等。
拳諺說:「崩捶閉門腳,神仙也難躲。」現在我就把這個螳螂拳中特別的動作來說明一下。我曾經翻閱了幾本螳螂拳的專著,有些拳種將這個動作叫做「鴛鴦腳」。在八步螳螂拳裡「鴛鴦腳」是完全不同的腳法,名詞不同不重要,重要的是拳理,和技擊的合理性,特殊處容易使用。我曾經將師父「摘要一段」的拳照中三處閉門腳拷貝下來,重疊作比較,腳型位置都相差不多,可見得以前人下功夫的純正深厚。參照黃漢勛先生著一路摘要第七、八、九式(p.16~21)


根本一已著螳螂拳大要(p.58、59)

其實在套路中,本勢的前面常置有「採手劈砸、摟手崩捶閉門腳」記得以前師父教拳示範動作的時候,只聽得劈哩叭喇三聲響,眼花撩亂一陣風影動作已經收勢完畢,師父常說:他在示範崩捶的時候,一個擰腰抽彈,別人只覺一陣風刮在臉上唬得半死,在追隨師父習武的那些年頭裡,因為自己年齡較長,常被師父呼出做示範,所以那種臉上刮風閉目待死的感受不知多少次,雖然明知師父不會失手,但是那種胸口先有壓悶,眼前拳影揮舞的感覺還是屢次嚇得心驚肉跳的。

摟手崩捶閉門腳拔步避擊手:自預備勢避擊手(圖67)

  二、掛手支捶⊕摔落
「掛手支捶」也是用來在練基本蓄勁,發勁的。而加上摔落就是高級實用的變化了。
1.掛手支捶的脊柱運動軌跡是自左下斜向右上擰旋纏轉的,自避擊手開始(圖28)

右腳微收成虛式,左手握拳收回左腰蓄勁,右手握拳外旋下置於小腹前(圖29)

右腳向前跨出,右手臂隨轉腰沉肘豎起外旋,左手立拳緊跟在右肘下(圖30)

胯轉正成登山式,右臂經前向後掛至右肩前,左立拳向前衝出(圖31)

腰向前擰,右臂放鬆以拳向前下方摔落,左手內翻鬆收右肘下(圖32)



說明:
1.從表面來看「掛手支捶」並沒有什麼困難特異之處,其實要達到練習標準還是有一定的要求難度的,如身體內外的鬆,動作路徑的掤勁(張力),呼吸的吞吐,身腰的擰轉,足的跨蹬,上手的沉墜時立臂,隨腰纏引後化,下手的旋發立撐又結合了原「登山式」的各項要求。⊕摔落又是戰略下「引進落空」的高級技擊方法;當然它又建立在「鬆透」的基礎功下。砸在敵人頭面上,才能造成殺傷的效果,所謂「拳如石」也。
2.掛手支捶⊕摔落的特色,就是⊕摔落,除了自掛手支捶(又叫黑虎偷心)的發勁轉化為「摔落」的發勁,利用鬆(回)頓(促發)轉腰胯,旋臂轉腕(臂鬆如繩拳質重如石)彈發斜向前下墜落。(注意摔落的方向)。

【應用變化】
1.甲此對峙,乙上步衝捶擊來(圖33)

甲上步用掛手支捶攻敵心部(圖34)

若乙收胯摟手化開甲衝捶,則甲順勢將掛手順乙手臂以拳摔向敵人頭面部(圖35)


2.若乙在摟手時(圖35)甲亦可逼身作圈捶(圖36)

若乙自下向上升掛(圖37)

甲順勢探爪挫掌(圖38)

3.若乙退步可以穿心腳或搜襠腳或扁撞腳或斧刃腳……等踢之。
當我們在做單練和對練的時候,我們一面使單招越來越熟練,功力越深,而招勢應用也愈發清晰,拳理也逐漸明白,這時發現一個大問題,就是當敵人做衝捶時,速度很快收發,要做掛手實為不易(並非不能),所以要如何找到一個可以介接於敵我之間的手法,就很重要,這個手法就是前面講過的戳捶,在臨敵技擊過招裡,有主動(自己先去攻擊別人)被動(敵人先下手攻擊自己)這時候攻擊性的戳捶就變成招架的動作,輕接敵手,在外觀上雖然一樣,但是手上的勁力卻完全不一樣,主動攻擊,敵人防守招架力量大,敵人攻擊,自己招架也不可硬抗,要用引化的方法,立即反擊。例如:
1.甲乙對峙(圖39)

甲上步戳捶攻擊乙頭部,乙出手招架(圖40)

於就套進了上述的一連串的技擊方法(圖24~27)
2.甲乙對峙(圖39)乙出手攻甲上部,甲以前手招架(圖40)並立即偷手上步作掛手支捶(圖41、34)

接下來亦套用一連串的攻擊法(圖35~38)

說明:
1.這裡舉的例子在八步螳螂拳中,雖然談不上最高檔的動作,可是他代了八步螳螂拳的技擊變化,其他不同類別的方向體位打擊,也是以類似的方式解決,這樣子也試著解答部份在對峙散打中;如何接招應用所學招勢了。
2.在師父著的「實用螳螂拳秘笈」中談到「螳螂拳用法論」第四節主動與被動中說:「如要克敵勝強,必需採取主動,並非先動手為主動,倘若對方佔去主動,我同樣要爭取主動……」。受師父教誨時,師父談起以前人練功夫,開始師父們都不講拳理用法,只顧教給套路及體力練功,所以說:「練武教全盤,不把唇(春)點傳」。最後視徒弟人品武德技藝才講譬拳用法;其中「主動、被動」在技擊中是為最重要的理論方法。

四、基礎依據          五、舉例          六、總結


一、源起
自從「台灣武林」創刊以來,創辦人劉康毅君就一直希望我來寫篇有關「八步螳螂拳」的技擊原理及實用性,我因這個題目不僅範圍太大,不易闡述,而且攸關本門榮辱聲譽,一直不敢動筆。在前幾期裡就先以太極拳的練習內容來作介紹。我一直抱著拋磚引玉的心境,把不同一般時下練法的「單招練習法」用圖解方式呈現介紹,並在動作上以「先求開展,再求緊湊」大開大閤,表現舒展大方的肢體展放活動,並於招勢後也做了單招的技擊用法解釋。本擬再作太極拳中的腿擊法,以竟全功,了卻夙願。而劉君來重提技擊法的完成,希望早能公諸讀者,於是我先作口頭上之應允,一面作蒐集資料的準備,一方面閱讀舊有螳螂拳各家的書刊報導,以剌激我擬稿的思路,一方面在親臨教學經驗上,攫取相關內容,以備文中所需。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師父  衛笑堂先生的三本大著「實用螳螂拳、實用螳螂拳續集、實用螳螂拳秘笈」,作為參考。而其中又以「實用螳螂拳續集及實用螳螂拳秘笈二書,因我正在做重新校釋的工作,就反複閱讀十數遍,逐字推敲逐句探索,所以對實用螳螂拳──八步的內容就有了更深入的體悟瞭解。
所以自去年初開始蘊釀策劃草稿條列記錄平時的一鱗半爪的資料,至今一年多了,愈發發現其書中內容的龐大,其中在各種技擊的方法上都有分門別類的闡述:例如國術的四大內容踢、打、摔、拿各有其精闢的見解;其內容又各涵蓋各種技法,就踢法來說就分腿法與腳法;其中又各有十數不同的用法……。在本文中我嚐試將我所學所知提綱挈領舉例圖解說明「八步螳螂拳」的技擊特色,但是在這裡因為篇幅的關係就不作逐條細目解釋了。在動作技擊說明中我假設敵方是和自己相仿的人來作對象分析,其中就不論(一)功夫深淺的差異,(二)年齡長幼懸殊。(三)身材高矮差別太大者,因為這些原因都會造成拳理技擊狡辯的窘境。就是在敘述上也儘量不作不合乎科學只是神話的描繪,僅就忠實的將真實內容呈現給諸君,不期望它是一個賣瓜的廣告,或是知名度的提高,只願有心了解「八步螳螂拳」的諸友,就在平實裡去看待「八步螳螂拳」。若能就著這篇報告,能讓初學國術的年輕朋友得著一些啟示和認知,有所領悟,則更是我衷心期待的目的,唯武學無涯自己所知有限,若看錯誤漏失之處,尚祈武林高手明家請給予批評指正是幸!

二、概說
師父著作的三本書,皆稱之為「實用螳螂拳」。他在自序中道出了;八步螳螂拳的內容及技擊目的:「……深得師傳八步螳螂拳口授真訣,研究數十年來未嘗間斷,不獨強身調氣,而袪病延年,偶爾用之無不應手致勝,確為防身之妙術;養生之至寶也。」
推究「八步螳螂拳」的技擊特色,可追溯至創始螳螂拳的始祖──王朗──【註】,王朗先學武藝於山東嶗山拜羽化真人為師學習三清門長拳,數年藝成,真人說:「賢師莫若訪友妙」。王朗省悟,武藝須要訪友過手磨練提昇,下山訪友,路過嵩山少林寺,與和尚交手不敵,下山後偶見螳螂捕蟬,作生死纏鬥,見螳螂進退有度,長短並施,擒縱得法,大有武功技巧,幾經揣摩悟出各種剛柔手法,然後王朗再繼續其訪友旅程,雲遊武林各大名山,天下訪友走遍八方;有歌訣為證:
王朗螳螂真是佳    五湖四海訪明家
彼此交手高一籌    從此揚名遍天下
強中更有強中手    何必自己把自誇
高手彼此看得破    功夫深淺更不差
拳出又被人封打    只知他人不顯咱
武林中人參不透    深知武術亂如麻
──────摘自  實用螳螂拳秘笈
經過訪友過手王朗發現;武術中各門各派各有所長,經過長期思考印證;再結合雲遊訪友時所有經驗,擷取十七家手法之長,融合其中的特有技法,創出了螳螂拳,其中十八家技法特色;有歌訣為證:
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背為母;
鄭恩的封纏尤妙,溫元的短拳更奇;
馬籍的短打最甚,孫恆的猴拳且盛;
黃祐的靠身難近,綿盛的面掌飛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懷德的摔捋硬崩;
劉興的勾摟採手,譚方的滾漏貫耳;
燕青的拈拿跌法,林沖的鴛鴦腳強;
孟甦的七勢連拳,崔連的窩裡剖捶;
楊滾的棍採直入,王朗的螳螂總敵。
從上可見螳螂拳的組合,幾乎整合了當時的各種拳法,它不是找名家掛名組成,而是因技擊的整體性,不同技擊法,不同攻擊部位直接殺傷力的選擇。例如在歌訣中強調了「太祖的長拳起首」,開宗明義就是明師高見,因為不論在技擊或在生理上,放鬆放長都是整個武術最重要的基礎,第二句的「韓通的通背為母」通背拳的要義「鬆肩探背」就是給予長拳的需要作了整合,而後面的「溫元短拳、馬籍短打」也就是螳螂拳中「長短並施」在太極拳中「先求開展再求緊湊」的功法。其它諸如纏封、摔捋、猴拳步法的靈動,腳法手法……等不難自上述歌訣中窺知一二。由此可見螳螂拳的內容充實完整。並以實用技擊為法度。
王朗收徒:宇宙道人、升霄道人各有傳承。宇宙道人傳李二苟再傳梁文超三傳姜化龍,時至清末明初師祖姜化龍又和朋友八卦拳王宗慶老師、通臂及形意拳陳德善老師三人共創編「八步螳螂拳」六段摘要於山東煙台,內容均為在技擊上實用之手。傳予師爺馮環義,師父衛笑堂約在十四、五歲時;由父親衛稽雲先生聘馮師爺至家中授拳。其傳承表約記如下:

羽化真人───王郎(葉友山人)────
(三清門長拳)  見螳螂捕蟬悟出手法訪友後結合十八家手法創螳螂拳

宇宙道人──李二苟──梁文超──姜化龍
升霄道人──      八卦拳──王宗慶────馮環義────衛笑堂
          通臂拳──陳德善  (第一代) (第二代)
          形意拳    【創八步螳螂拳】

師父向馮環義師祖學拳三年;藝成遵螳螂拳教誨:「賢師莫若訪友妙」,一面應聘至各地教授武藝,一面尋求明師,訪友,印證所學,擴張武學領域,提升武藝技術層次,廣結天下英雄豪傑為友。在師父訪友自敘歌中可看出;螳螂拳的特殊教育方式一直延續訪友技擊的印證傳承。在歌訣中我們可以看出,衛師父的謙卑,交友的義信,各方家名士的特長,師父訪友的經歷人物;其中有些我在別的書上看過,有些是聽別人說起過,有些人名事跡卻不可考了,其中名姓又可能是音同筆誤了,其實這些並不重要,要緊的是做人要以身作則,武德為重,記得師父常說的話:「我在武林中不過是二、三流角色,我去訪袁金棟老師才一出手就莫名其妙的被丟了出來」。我們從衛師父的訪友歌中看出;那時師父只有二十三歲,在中國傳統武術裡二十三歲的拳齡又有幾年呢?真慚愧我在二十三歲;站個「騎馬式」尚不妥當呢!讀前輩的經歷,禁不住神馳仰慕欽羡不已!!

衛師訪友歌曰:
本人武技不甚優,江湖路上訪過友;
雖然武功不甚佳,二十三歲到滄州;
訪到名家袁金棟,武技高強真明手;
彼此較手吾不敵,朋友交情更深厚;
由此回家入了伍,軍隊之中任教授;
煙台訪過老張武,此人力量甚少有;
二次又訪郝恒信,鐵掌練的更優厚;
福山訪過吉春廷,螳螂拳中為高手;
大連去訪孫之結,為人慷慨好交友;
上海訪過紀中德,山東會館任教授;
東北又訪趙鳳亭,奉天一代是好手;
煙台見過李永德,七十告老回滄州;
武林高手遍天下,比其本人拉低手;
爾後又訪張發才,與他門徒林九州。

師父除了善意訪友外,平時在開設武館時;也常有人來踢館,砸場,難免會刀光棍影,拳腳交加大打一番,又如在地痞流氓欺壓善良人民時,亦會伸出正義之手懲治頑劣一番,又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也會為保命妨身,生死相爭兵戎相見。兵法上說:「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就是說:發動戰爭是關係著國家興衰存亡的大事,一定要慎重考慮的。其實個人的打鬥又何嚐不是呢?現在是法治的社會,不可隨意打人,傷人要負刑責受法律的制裁,只有在競技場或友好切磋武技上,才可以提升武藝的技術層次。
我曾經寫過一篇『憶述「八步螳螂拳」名師 衛笑堂先生』的文章;刊登在「力與美」月?34期裡,其中談到了師父一此見義勇為、行俠仗義的事跡。都令人神往,起了激勵的作用,師父的經歷難以盡書,但他一直抱持著憐弱濟貧的原則,守著祖師爺傳下來的規矩慣例。

三、築基──技擊的基本條件
俗語說:「萬丈高樓從平地起」在談到【八步螳螂拳】技擊之前先要了解「八步螳螂拳的基礎練習內容」。首先我們先來看它的組合內容:在放鬆訓練裡吸取通臂拳大開大閤達到「放長擊遠,鬆肩探背」的要求,又在手臂揮舞上要求「拳如石,腕如棉,臂如繩,舞動起來像條鞭」。在手法上要求「冷、彈、脆、快、硬」。在手法、身法、步法上除了模仿猿猴的靈活外,更攫取八卦拳中的「走、鑽、爭、裹、起、落、扣、掰、曲腿淌泥、步似水中」的靈動刁鑽,手法身法、步法的纏轉。「八步螳螂拳」的主幹較偏向形意拳,包括樁法、打法、其理論都統合一致,只是在技擊的方法上有所更改,例如:在「八步螳螂拳」中有一個招勢叫做戳捶撲面掌(圖1、圖2、圖3)

與形意拳中的劈拳幾乎都一樣(參照形意拳術講義原P.29、30圖劈拳一、二)

八步中的掛手支捶(參照內文圖4、圖5)

與形意拳中之炮捶又相似(參照形意拳術講義P.42、43圖炮拳一、二)

在基礎上有所類似,但在後續的技擊方式上又有所不用,例如戳捶撲面掌的後面變化可作為?掛手支捶?雙捋手?單撞?挖捶?圈捶等技法。而掛手支捶又可變為摔落(圖6)

在形意拳的精神層次上,動作要求渾厚紮實。出拳鬆沉實重,不可頑抗蠻頂。

1.放鬆功的重要
在理論拳種的組合上,乍看十分複雜,一家一派均需窮畢生精力練習之。其實因為立拳宗義均由鬆靜、放長、自然所組成,故其練習均有一定脈絡與法度,由淺入深,自簡馭繁,循序漸進,順理成章。自然收水到渠成之功。
我在教學時一開始就設定了四大要點?鬆?靜?自然?展長,能夠鬆靜才能開發先天重力,在自然練習下,不易受到運動傷害,反應才快。在放長的條件下,穿透力強,容易長距離擊敵;所以要透過各種手段的訓練來達到鬆透的效果。而身體的放鬆又能令身體氣脈通暢,精神旺健。鬆透的結果易於化解敵人攻勢,鬆透能帶給「重」在發勁中改變質量,蓄勁造成殺傷力。

2.基礎「八式」「八步」在技擊上的重要
「八式與八步」是「八步螳螂拳」的特色基礎,也是命名的由來,在技擊中全賴純熟的穩定的式子和靈動的步子。

很少拳種有統計套路動作制定式子的,八步螳螂拳除了操練式子步法外,並且將它們以技擊實用方式來解釋說明,所以說:本門拳術以架式為體,以接手為用。像「八式」除了捶法上的用處外,甚至將它以摔法來詮釋,「八步」也一樣有實用技擊的操演,這樣就使得,式子和步子的重要得以表現,亦能誘發練習趣味、意願。

3.衝捶和單招的練習
「衝捶」的練習是最重要的發勁技擊基礎,不論是將來在任何地方如單招、套路或散手技擊裡「衝捶」就是最基本打擊方法,當然「衝捶」又基於不同的式子用途而又有所區別。在八步螳螂拳裡有些地方的「衝捶」又叫「捅捶」(以前人寫「統」,不通),「捅」有如匕首剌人,冷不防疾入即出,取意快速而銳利。如「迎面直捅捶」(圖7)。

某些單招的練習,不只是表現該式的特色,而尚包含有手法(勾、摟、採、掛……),式子(八式)(八步),例如掛手支捶(又叫黑虎偷心),這些都是要在談到實用技擊以前必須具有訓練。(附圖騎馬式沖捶,登山式沖捶)

4.腿腳部位的練習基礎
在八步螳螂拳中腰以下的部份,分為「腿法」與「腳法」,練習時又稱「遛腿」「踢腳」。大致上遛腿是開展腿腳的功能(當然也可變化應用);踢腳大都是練功及攻擊性的動作(也俱有遛腿功能)八步螳螂拳的腳法較為特殊而攻擊性強(衛師父十九歲就以斧刃腳將敵人脛骨踢斷)如:閉門腳(拳諺云:崩捶閉門腳神仙也難躲)、扁撞腳、斧刃腳、鴛鴦腳(與別門說法不同)撩陰腳、搜襠腳、串堂腳、蹚挫腳、穿心腳……等。
拳諺云:「手是兩扇門,全憑腳踢人」(以手法打開敵人防禦勢子後以腳攻擊其破綻弱點)又說:「腳是兩扇門,全靠手打人」(以步法奪取有利位置,以利手法攻擊)。
所以在談到技擊以前,要透過各種方法訓腿腳的柔?度,難度,招勢,以便在實戰技擊中能夠乘敵人有破綻時利用腿腳攻擊之。

四、八步螳螂拳的技擊基礎依據
在談到「八步螳螂拳技擊方法」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一般習武時產生的問題:

1.所習拳術不知如何進階深入;更上層樓。
(1)有些拳術套路很多,但是內容招式大都相同只是組合不同,所以初學很難,久之又覺太過簡單、乏味。
(2)有的拳術沒有技擊用法,徒然具備武術之名,只具運動健身之用。
(3)我以前專學腿擊法,認為腳比手粗數倍,力量很大技術又美觀。可是怎麼練就是踢不高不靈動,後來看到拳諺說:「壓而不遛不中用,遛而不壓笨如牛」才知道在練習踢腿以前,一定要先結合壓腿、扳腿、臥靴……等放鬆放長肌肉肌腱的練習,踢腿才能收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在練功夫如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執簡馭繁,使功夫循序漸進,日新又新更上層樓。

2.有些武術名師名派,可惜在傳承中技擊法失傳,所學招勢套路,不知如何應用亂敲亂打,曲解招勢技擊真義似是而非,沒有技擊原理,誘人誤入歧途;我就看過有一本名書上舉例:有人自背後用匕首剌你,你就轉身利用招式將敵刀奪下制服對方。也有老師教人空手入白刃說:「有人用武士刀劈來,你不要怕,雙掌一合來一招「童子拜觀音」將來刀夾住,往左右一撇手,對方就摔出去了!看來相信佩服的人不少,不然除了教還寫在紙上預備流傳千古呢!
面對街頭巷戰這個問題也有朋友問過我;我回答他說:應該平常就要養成注意四周環境的習慣,臨危時,就利用四周環境器物來作抵抗,如果沒有,就要用身上所有物件如皮帶、外套、鞋子、皮包……等來對付敵人的攻擊。在拳諺中說:「亂拳打死老拳師」。「潑皮膽大功夫純」。若是練功不諳用法,就不堪一擊,缺乏實戰經驗,真正臨敵只有手忙腳亂了。

3.高層次的技擊法除了走化「四兩撥千斤」的技術外也要將先天性勁練出來,就是利用身體本質透過放鬆;經過訓練,將身體的力量透過步法、身法、手法、「整勁」將力道整合,在「勁整」(八步螳螂有個特殊的名詞叫「紾」)下擊敵,造成最大的殺傷力,所謂「千手百手一手了」,在面對敵人時,不須要經過計算,只是一種直接反應。有很多人有機會擊中敵人,可是功力不足,打人不傷,摔人不出。鬆重勁整這些都是練武的要點,平常要做蓄勁發勁的訓練,用時才能自然傷敵。

4.一個結構完整的拳種,它的單招和套路的整合是很有默契的,技擊的各種手法,步法都設計在套路中,所以單招的熟練和套路的演練,造成互相促進的功用,因為不同套路的淺到深,一直演繹著,相同架勢相同技法不同手勢不同目標的技法,這樣的練習就是動作的軌跡更清楚了,變化更完整,而又作了反複多次的訓練,因此使得功勁因練習數量的增加而渾厚了。

近幾年來隨著資訊的發達,傳播媒體的報導,使得我們一下子增添了很多見聞,除有各種武術的書刊外,更有錄影帶光碟影音的傳輸,擴張了武術知訊的領域,從西方的各種拳擊、博擊、角力至東南亞的泰拳、菲律賓的魔杖、日本的空手道、柔道……等。其中更以中華國術百家爭鳴形形色色各展所長。其中有很多名家高手,讓我們開了眼界學習到很多不同技擊法門,可是也有一些在科學力學生理學的印證下不容易立論的,我也舉一些例子,說一些我的意見,和大家討論,在每段內容前面我都安上一句俗諺成語,雖然稍覺有失厚道,但為達到警愓醒世之功,不當之處尚請海涵了。

紙上談兵:
光說不練,有的師父只要是談到基礎的功夫或是技擊上的招勢,都說自己以前練功時受了多少辛苦,達到了什麼樣的境界。假設別人用哪招攻來自己就用什麼招式剋他,打得對方滿地找牙。所謂「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只見閃電,不見下雨」。招勢往來,唇槍舌劍爭論不已,我們練功,除了做人學習要謙虛,不自滿外,更要實事求是,身體力行,追求直理,武德為上。不要沒有親見就道聽塗說,捕風捉影,飛簷走壁,隔空打人。

一廂情願:
有些人講武譬拳,將敵人視作木雕泥塑,預先安排敵手動作,解譯起來頭撞肘打又啃又咬,又拿又摔,對方空著一隻手,不會還擊,歇著兩隻腳不會進退踢打。平時練習技擊,應該步步為營見招拆招,假設敵人搶先;反擊,自己如何應對,以達到剋敵致勝,平常的模擬訓練,養成戰鬥時隨機應變,一擊成功的效果。

畫蛇添足:
常在雜誌或錄影帶中看到很多名師,在講授拳術技擊法的時候,莫明其妙將不會還手的徒弟又打又摔,掐喉嚨,捏下陰,坐肚搬腳,日本人練習武藝目標是「一擊必殺」、「不二打」,我們這種「殺他千刀再槍斃」的行為,觀念上是不能縱容的。

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技擊裡有很多機會敵人的手在內裡,自己(白衣)的手在外面(圖8)

當敵人攻擊自己時,要小心去摟控敵手,不可以助敵加速攻擊,打傷自己(圖9)。


有些人在談到對拆過手時,只忙著做手上的動作,忽略了自己下襠正對敵人膝蓋(圖10)。

只要敵人一抬腿,老命休矣。這樣自殺方式的行為,是要避免的。

給貓掛鈴鐺:
兩人過手對打時如能控制敵人肘部,已操勝券,可是要控制對方肘部談何容易,你控肘時必須經過敵人拳鋒,如何閃躲已是一個大問題。道理很簡單,譬如作戰,攻取敵人司令大營是目的,但如何戰勝先鋒大軍確是棘手的問題。又如持兵器作戰,以兵器剌殺敵人是目的,但是要考慮如何避開敵兵刃卻是要先考慮的,尤以兵器是單隻較多,格擋走化不易,不可一味只想攻殺敵人;不計犯難入險。(圖11、12)

甚至以訛傳訛教導別人,類似高招妙術,只是出師未捷,身早陷險地。

掩耳盜鈴:
以前在練功時和師弟過手,我站弓步見他有意來抱我前腿意欲摔我,我故作不知更跨上前腳,果然他彎腰來抱,我即時作雙手抱頭灌耳等動作。暗示他若是真正對打,他已是危殆了。很多時候有些人只求攻人不知自己已暴露在敵人武力範圍了。(圖13)



鐵掌水上飄:
話說金庸先生大著「射鵰英雄傳」中有一大英雄乃鐵掌幫老大裘千仞先生,行經水上飄然而過,別號「鐵掌水上飄」喻其輕功之高。我在教授學生時,看到學生「八式」不清不穩,打起套路來,搖晃飄浮,沒有根,做一些單腿獨立寒雞式的動作,如捅天炮則搖擺跳動,前進後退,兩足躑躅,聳肩僵臂,我亦喻之曰鐵掌水上飄。緬懷八卦掌要求「曲腿蹚泥」步如游龍,拳諺有云:「邁步如牛行犁,落地如老樹生根」。我們也可參看各式各派的影像寫真,就會體悟什麼是有根,因為若步勢晃盪無根則勁發不出,不易傷人,唯功夫至高則步履輕盈,又與搖擺跌撞者不同也。
近年來中國武術多人強分「內家拳」「外家拳」其中常對「外家拳」有所輕視,認為深度不夠,不如內家,甚至將所有大開大展的長拳類動作,劃為外家,而緩慢柔細,靠心意來打拳的叫內家。也有將舒展大架叫為「大架」動作緊密,手法短小者叫「小架」認為,大架開展破綻多,速度慢,小架防守密,攻防快在技擊中比大架實用。其實這些說法並不全面,對拳種拳法拳術的瞭解若不深刻;就妄下斷語誤作批判,那麼又與「瞎子摸象」,所得只是一鱗半爪的資訊又豈能代表整個內涵呢?拳經裡說:「先求開展再求緊湊」。八步螳螂拳要求:「要多交手多練拳,多站步全身放鬆,先練大封展,而練大竄跳。由鬆沉而黏沾,由黏沾而貼靠,則能完整一氣也。」(衛師著  實用螳螂拳)我常和學生講習武的四大階段?健身:不只養生攝生,更要比別人強壯。不易生病,若是生病也比別人好得快。?藝術性:肢體,心靈在練武後表現出武姿的力與美。?技擊:防身抗暴,行俠仗義?入道:自我人生大道的修行者。其中以技擊尤為重要,因為其他三項可從別處學到,只有武術的訓練才能夠提高戰術戰技,無論拳種有多少不同法門,其目的就是要在較技中取勝。所謂:「不管是黑貓或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話雖粗俗一語道破拳術真諦。
八步螳螂拳的技擊法,是經驗累積的結晶,其技擊法來自套路單招的拆用,也可以說各勢單招組成了套路,因為單招來自臨陣技擊,所以它自然合乎力學,符合打擊原理,「八步螳螂拳」不尚怪力亂神,諸如「隔山打牛」「飛簷走壁」「摘葉飛花傷人」等荒誕不稽的話。記得有一次在植物園歷史博物館後面;一群師父的朋友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個朋友說:「當年在北京我看見一個人,像這樣高的牆。」他指指博物館二樓:「嗖!的一聲就上去了。」師父很生氣:「哼!你倒上給我看看,你上去!?我當場下跪,拜你做老師。」當下害得那位吹牛大王訕訕說不出話來。
拳諺說:「功夫出於單操(單招的個別專門練習),不出於拳套」。師父在實用螳螂拳秘笈中說:「習武之道首先要研究學理,武學道理必須瞭然明白方法,而要方法精熟始能應用」。又說:「拳架是練身形的,功夫出自打對手,對拳就是交手也,兩人能常動手,能使之身心覺悟,在覺悟中引出變化來,從變化中引出奧妙」。這些話參透了整個武術技擊方法與成就原由。

下面我先由「八步螳螂拳」的基礎單招、套路舉例來說明八步螳螂拳的打擊原理。另外再從各種不同技法選擇一兩種招勢較為特殊的用法:來窺探衍生出來的高級技術法門。

一、戳捶⊕撲面掌
1-1在放鬆功、站樁功……等基本練習稍有基礎之後,就要練習「戳捶」,練習前有一個預備的式子叫「避擊手」顧名思義,就是避開敵人攻擊的意思,如(圖14)

在這裡式子採用虎頭式的架式,上手是坐虎式的手法,所以說在談到技擊招勢以前,若基本式子練好了,只要一說方法就容易領會該式子的組合了。避擊手的架式封閉了三門;上手防上門,下手防中門,下手扣膝封襠,在八步螳螂拳中又叫封閉三門或關門閉戶(上門為眼部,雙眼為燈,被人吹滅,雖有眼而看不見,中門為心部,心部被擊中,有手使不出,下門為陰部,陰部被打,武技就算是高超,又有何用。因為在技擊中本門要攻擊敵人時,先要破壞敵人防守勢子,叫開敵人門戶)才能攻其不備,拳打不知(開門入手取物)。接著做收蓄兩手緩緩隨重心後移向身前握扣,前腳微收蓄勁(圖15)

,前腳向前跨出,右手握拳在胸腹前翻轉拳心向上向前戳出,左手拳跟接於右肘下,有「幫」意,後腳跟上;保持虎頭式(圖16)

如此反複練習。

說明:
1.戳捶的站式是一切招勢原勢,也可以說是拳母,它要求全身「整勁」,共同達成「勁整」的目的,所謂:「打拳定要身先上,手腳齊到方為真」。
2.戳捶在身前的翻轉,從側面看起來是弧線的,其走中線的軌跡,自前方看來有「拳從口中出」之感。(圖17)

1-2?右腳尖向右斜踩45度,重心前移,右小臂隨腰右擰緩變掌向下纏轉,左拳外翻變掌上穿於肘內,後腳微收,後跟離地成坐盤式(圖18)?

左腳向前一步,右手向右後按下至右胯前成八字掌,左掌撲向前方,食指微上挑高與眼平。(圖19、20)。

如此收步再做戳捶撲面掌。
說明:
1.撲面掌要貼前手向前撲向敵面或心胸部位。
2.下胯擺正,上身微側。引化長,攻擊長。
3.下手八字掌虎口朝前,有按控敵手之義。
4.在八步螳螂拳中,有很多技擊的招勢變轉,都藉此招勢轉換而成的。請參照以下的動作說明:
單招練習得有些兒純熟時即開始作對拆練習,這樣子不僅直接瞭解該招式的臨敵應用方法,也知道走化蓄發的機制和打擊部位的標準。再單人作練習時就容易掌握動作的正確性和練出功勁了,那麼將來無論在訪友和實際戰鬥上就能駕輕就熟練以致用了。
1-3?甲乙二人各作避擊手對峙(圖21)?

甲做戳捶攻擊乙之下頷(圖22)?

乙在甲攻手尚未攻及己身時,以右手招架(圖23)?

甲右手內翻向下纏按,左手變掌自肘內上向前撲敵面部(圖24)

說明:
1.在對練時,攻擊的手位置要控好,不然敵人用另手招架,下面的動作就不好繼續完成了。
2.如果乙主動攻擊甲,甲之戳捶變成招架引化,左手再作撲面掌,其擊敵結果是一樣的。

【應用變化】
被動的乙方在甲方以撲面掌攻擊的時候,身微後撤,左手連招帶採,以巴掌反搧擊甲臉頰(圖25)

或反蹬塌(圖26)


在甲攻擊乙撲面掌時,乙用左手招架,甲撲手變採手,右手放開變巴掌搧擊乙臉頰(圖27)


說明:
1.應用變化很多,總是以自然反應為主。
2.在以各自為主的變化中,聽勁、招勢的熟練都是有關係於勝負存亡的。
3.變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比如掛手支捶(又叫黑虎偷心)單撞、圈捶……等,在使用方法上是一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