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 信》导学

 昵称29987688 2016-07-17

忠信,是儒家思想所尊崇的重要道德修养之一。如孔子教育学生,以“文、行、忠、信”四项作为基本的宗旨和准则,其中“文、行”有关于读书做事,“忠、信”则指道德修养。当弟子子张向孔子询问如何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以及辨别是非能力时,孔子特别强调要“主忠信”,即以忠诚和诚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中“忠”字出现过18次,“信”字出现过38次,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忠信”的推崇程度。美国著名汉学家倪德卫先生研究中国哲学,就敏锐地注意到儒家思想中“忠和信结合成一个道德复合体:忠信。信是要人遵守由个人自己的义务和承诺产生的责任;忠是要人遵守公德意旨的责任”。
时至今日,儒家对于“忠信”的道德要求依然值得我们重视,尤其是在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信任危机的情况下,“忠信”的品质益发凸显其价值之可贵,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忠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人生在世,忠信是最基本的人格要素,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果失去了忠信,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孔子的弟子曾参“一日三省”,其中一项便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可见“忠”是其谨记于心、无时或忘的行为准则,由个人之修养推己以及人,“忠”又成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准绳之一。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强调“信”之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失去他人的信任,将会寸步难行孤立无援。一个没有具备“信”的人,其他各方面的品德都未免值得怀疑,因此“信”又成为朋友相交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孔子曾多次强调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朋友信之”(《公冶长》)等,孔子弟子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我们结交朋友、任用下属,其人之忠信与否,是否值得信赖托付,往往是考核和衡量的重要内容。
宋代思想家陆九渊曾说过:“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人而不欺,何往而非忠?人而不妄,何往而非信?”“忠信”就是对人以诚相待,言行一致;做事诚实可靠,求真务实。为人处世如果不能够做到“诚信”,最终会将自己陷落于绝境之中。
忠信又是为政之基、立国之本。孔子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后世理解的片面的愚忠不同,孔子所谓的“忠”包含双向的责任和义务,既是下属对于上级的恪忠尽责,也是上级对下属的以礼相待。换句话说,如果上级不能依礼(行为准则)而行,那么下属可以对上级予以追责,所以当弟子子路询问事君之道时,孔子这样回答:“勿欺也,而犯之”,可见坚守忠信是对上下级的共同要求。
一个国家需要有充足的财力和强大的军事作为后盾,但相较于财力和军事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孔子认为国家“忠信”的精神更值得坚守。弟子子张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食、兵、信”,而三者之中“信”是最重要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民如果对统治者失去信任,那么国将不国。商鞅变法,孙武练兵,莫不以树信作为第一要务。《论语》中反复强调“信”之于执政治国的重要性,如“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信则人任焉”、“敬事而信”等,都将“信”作为执政者必备的重要品德之一。
孔子弟子子夏曾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以“信”治理人民,以“信”处理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尽忠职守。

忠信,是一种独立而不迁的品格,是一种面对困难、诱惑的操守,是一种对于原则和信念的坚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如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林则徐等,秉承着“忠信”的品格,鞠躬尽瘁、舍身忘我,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使中华民族虽历险难而终能其命惟新。
现在我们来讲“忠信”,可以将其普遍化为一种敬业的态度和行事的准则,即对工作的忠诚,对人民的诚信。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政府假如缺乏信用,在管理过程中没有依照法规履行承诺,势必会从根本上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直接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人民的信任是政府存在的基本条件,正如唐太宗所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信用是政府取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前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如何树立威信?并非倚靠钱财和权力,而是来源于领导者忠信的品格,只有如此才会使下属心悦诚服、肃然生敬。“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老百姓有怨气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尽职尽责,爱民如子,他们最终会理解我们而同心同德,共同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相反,如果妄图以武力威慑来压制民众意见,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这种反面教材在历史上也是经常出现的。为政者只为讲求诚信,才能真正地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能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外,忠恕之道是中国人非常推崇的,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忠”不是别的,“尽己之谓忠”,尽己之力、尽己之心就是“忠”,就是事事、时时、处处都要尽自己的本分;“恕”不是别的,“推己之谓恕”,将心比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恕”。在宋儒看来,“忠”和“恕”是体与用的关系,有体才有用,由用来显体。所以,恕道这一中国人发现的普世价值——其实世界上其他文明也差不多在与孔子的时代有此思想了,足以证明这一思想的普适性——也放在此章来讲。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天所帮助的人,是顺从正道的;人所帮助的人,是笃守诚信的。忠信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上下同心的关键,是消弭猜忌的良方,树立“忠信”的道德风尚,可以取得团结稳定、移风化俗的效果。尤斯拉纳曾说:“在信任的气氛中,政府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当人们信任陌生人时,就更愿意帮助那些运气欠佳的人。社会如果信任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就更愿意与他们做生意,并获得商业收益、高经济增长率和更大的繁荣。”诚信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观,建设信用社会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群书治要公众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