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与孔子绝对不同,根本在于老子把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必然,所以他作个小史官,苟全性命,一个弟子也没收,一个庚桑楚仅是工作下属。 孔子登门求教,老子对他说了几句,孔子对弟子说过:“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由孔子嘴里说出如此形容老子的话,可见其境界之高。 老子岂止不收弟子,直到老年,也没写一部著作,一篇文章,一切都藏在胸中,最终骑牛出函谷关西去。庆幸,关尹喜,将其拦了下来,向其求道,这样老子被迫才写下了五千言所谓《老子》,后来又称《道德经》,可见这本是为修道者所写。 修道是走出世道路的,当然也是在人世修行,所以其中既有出世也有入世,即使入世也是出世者在修道过程中的入世。而谋富贵荣华的世人拿来硬套世事,何以能发其真谛呢? 好听点说是见仁见智,直白说是不得其门而入。 如对“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把老子的“教父”等同于西方的“教父”,真有“关公战秦琼”之噱,于是诬老子为教唆犯。再者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世人历尽千辛万苦,甚至脑袋掖在腰带上,把所求者干成功了,自动把成果拱手让给别人,这可能吗? 人世间就是个竞争场所,除非修道者,走出世道路而且能知事、知人,才能作老子的入室弟子。如楚之屠羊说,越之范蠡,唐之李泌,元之丘处机,明之周颠,庶几近之。连汉之张良道业已有相当成就,还是未能果断退隐而被吕后所谋害。刘伯温号称善卜,虽能帮助朱元璋打下天下,依然没做到“功成、名遂、身退”而被杀,仍是老子的不及格弟子。这些道家人物尚且如此,唯物主义者更莫论了。 再如“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其实这是说得失问题,修道者不要先想“得道”,而要先失去很多很多。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任何事不干,而是成道了,“道”非世人之为而万物皆源于道,当然也就无不为了。可是世人拿来作向别人下套儿的阴谋手段,先给点小便宜,再取得别人的大的,也确实有效,爱占小便宜者往往上当受骗,怨谁呢?二者都是想得的更多,骗人者未必不受骗,受骗者也会再骗人,这就是世人的世间相,与老子毫不相干。《老子》一书,与佛经同,理多为比喻,法门要身心投进去实践,始能逐渐得其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