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忽略的往往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大白兔奶奶 2016-07-17


“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就像大多数追求个人成长与控制的方法一样,就要先从自我检讨开始。”

文/ 萌芽

这段时间闺密做了一个香港某有名机构的教养测试,结果让她很诧异:她自己竟然是忽略型父母。

她完全接受不了这个事情:“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孩子相处,我很爱自己的女儿Olivia,怎么可能会是忽略型父母呢?”Olivia是一个两岁半的孩子,闺密一直全职照顾她,从未请过保姆。

当孩子伤心的时候,闺密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尽力哄她:“当孩子伤心的时候,我会抱着她到处走,问她有什么需要,带她出去外面看看花草,尽可能让她平复下心情,怎么会是忽略型父母呢?”

但闺密听完研究人员的一个提问后,却沉默了,这是她一直都没有意识到的事情:

研究人员问闺密说,你会不会去询问一下Olivia,“孩子,你感觉如何,你今天是不是有点难过?”


《头脑特工队》剧照

我们是有多害怕愤怒或悲伤的感情主宰生活?

也许我们自己也不自知,原来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闺密告诉我,“我真没想过去这样子询问,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在孩子明明很伤心的时候再去关注这种不舒服,就等于是火上加油。”

就好像许多父母一样,我们害怕愤怒或者悲伤的情绪主宰自己的生活,我们不想承受这种负能量,我们本能地也不希望孩子去承受这些。但是成为忽略型父母,确实闺密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

闺密给我展示了机构提交给她的忽略型父母的典型行为分析: 

-    自觉或者不自觉认为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或者肤浅的

-    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忽略孩子当下的感受

-    如果出现负面情绪,会下意识想要让孩子的负面情绪迅速消失

-    特别会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制止小孩的情绪表现

-    可能会取消或者轻视孩子的情绪

-    认为孩子的感受是不理性的,孩子的感受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    对于孩子尝试沟通的事情,没有太大的耐心和兴趣去倾听整场对话

-    可能缺乏观察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    对于孩子的情绪感到不舒服、恐惧、焦躁、受伤或难以承受

-    害怕在情绪上失控

-    更关心如何克服情绪,而非了解情绪本身的意义

-    认为负面情绪是有害或者有毒的

-    认为负面情绪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头脑特工队》剧照

我们是有多希望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
闺密也没有想到,生活中她不知不觉地倾向于给孩子一个最完美的世界。除了生活中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之外,闺密觉得父母应该承受在孩子养育中更多的责任,而不知不觉,她便把很多“超级任务”累加在自己身上,希望可以帮助孩子修补每一次的伤害。

当孩子摔坏了自己的玩具飞机大哭不已的时候,闺密会很自责,因为她不知道如何把小玩意修好——她内心的信息是:“只要我把玩具修好了,那么我的孩子就可以重新开心起来”,但其实闺密没有意识到,此时此刻的正在哭泣的孩子,需要的是慰藉和了解;

当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的时候,闺密下意识地第一句话是:“没关系,那个哥哥会把玩具还给你的”,闺密认为孩子应该从容面对她的挫折,好好过她的人生,但其实闺密没有意识到,淡化孩子的负面情绪,会极大的阻碍了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孩子会学习到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不恰当的、没有根据的,他们甚至可能会认为,自己会有这样子的感受是天生的有毛病,而在调节情绪上发生困难。


《头脑特工队》剧照

放慢脚步,去倾听孩子悲伤的声音

看过迪士尼的《头脑特工队》应该都有感受,这里面的核心主角竟然是悲伤——Sadness。通过喜悦Joy和悲伤Sadness的强烈对比,这部电影试图告诉我们一个新的、动人的道理:

孩子的悲伤并不会因为简单的安抚而就消散殆尽。而即便是悲伤,也有她的力量。拥抱、和直面悲伤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找到内心深层的需要,重新架构和组织自我的认知舞台。


《头脑特工队》剧照

 

让我们停止淡化负面情绪,收起对孩子的保护欲 ——

当面对孩子的伤心和哭泣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去逗笑孩子——无论是否是以善意的方式来传达,停止和孩子说,“怎么那张可爱的脸不见了呢?”“哦,Olivia,你别哭了,你已经不是一个小宝宝了”;

当面对孩子的烦恼和沮丧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解读,更不能认为孩子之间的争执、忧虑,和大人的烦恼比如失业或者财务问题相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停止和孩子说,“小孩子懂什么呢,不就是一个四岁的孩子吗”;

让我们放慢脚步,去倾听孩子悲伤的声音 ——

和孩子一起去经历悲伤,不要再认为孩子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是有毒的,停止转移孩子对负面感受的注意力。相反,让孩子可以获得这样子的机会和父母一起去讨论和辨识自己的情绪,指导孩子如何去拥抱和直面自己的感情;


《头脑特工队》剧照

不管孩子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接纳和肯定孩子的感受,是父母和孩子享有共同价值观的表现。

“当孩子出现悲伤的时候,是父母走进孩子内心的机会。哪怕只是单纯地抱抱孩子,或者和她谈谈,让孩子吐露出自己的心声和想法,都是很好的办法。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感觉从何而来,悲伤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生气是一种怎么样的经历,我为什么生气、愤怒、不安、焦躁和悲伤,孩子也许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可以尝试带着孩子去厘清自己的感受,然后我们再讨论下一次要怎么办,应该如何处理。”

你期待吗?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当孩子被责骂后突然反驳,那得是一件多么让人骄傲的事情:

“妈妈,我不喜欢你说话的语气!”

“妈妈,你这样子说话让我觉得好难过!”

当孩子能够自主运用自己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求和父母的认知共识,并且获得尊重的时候,就是我们从“忽略型父母”转学的好证书。

与大家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