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

 灵兰秘奥 2016-07-18
验丰富, 医技精湛,活人无数。学生有幸忝列门墙, 攻读《金匮要略》,并跟随先师临症治病, 在诊治内伤杂病方面,颇有心得,现择要简 介如下;

一、久病入络
【病案举例】

水肿腰痛案 真武汤加桃仁 ? 【病机分析】 彭老认为本案的关键在于“久病入络”。 ? “经脉大而直,主气主动,络脉小而曲,主血主静”。 “经主气,络主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叶天 士)。 ? 久病:①气虚致瘀②阴虚致瘀③气滞致瘀④寒凝致瘀 ⑤痰湿致瘀 ? 【症侯特征】 久病,反复发作,正气虚损,病势缓慢,一 般药物疗效不佳。或见舌质紫黯,脉涩等症。 或原病原证 为主兼有瘀血;或转为瘀血积聚重症。

? 【用药适宜】

1、用药原则:辛为主,润为辅,忌酸苦甘腻之品,正 虚需补者,宜用通补之品,攻宜缓攻。总以“辛香理气,辛 柔和血”为原则。 ? 2、通络三法 ①辛温通络法:阴寒凝滞 归须 炮姜 肉桂 泽兰等②辛柔通补:正虚有寒 蒲黄 玄胡 当归 小茴 红花 桃仁 肉苁蓉 胡桃仁 鹿角霜等③辛泄通郁 气滞血瘀: 香附 乳香 没药 金铃子散 ? 3、慎用虫类 ①此类药多有毒,要合理掌握用量,不可 多用; ②药性多走窜峻猛,非积聚等重症不得随意用之 ? 4、旋复花善通肝络 《本经疏证》:“通血脉” 《金 匮悬解》:“行血脉之瘀” 《温病条辨》:“善通肝络”, 《本经》:“主结气,肋下满”。


久病 ——慢性病 ? 凡慢性病患者,在原方基础上适当加入活血化瘀药物, 可提高方药的活力,舒通血脉,调达气机。例如: ①慢性肝 炎 ②慢性支气管炎 ③糖尿病等皆属慢性病范畴
【临床运用】 ?

二、怪病多痰
【病案举例】

寒痼恶风案 阳和汤 ? 【病机分析】 彭老认为本案主要是“寒痰凝滞骨髓”所 致。 ? 寒痰凝滞骨髓,一方面可致阳气闭阻,卫阳不固,另 一方面则寒痰凝聚,遏而化热。 ? 阳和汤(用治阴疽) 阳和汤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 【痰饮学说】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 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本病的形成,主要是肺、脾、肾 三脏功能失调而引起,其中尤以脾为要,故《素问至真要 大论》云:“太阴之胜,饮发于中”。 ? 人体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

? 1、基本概念:①有形之痰;

②无形之痰 ? 2、临床特征:①痰证:如咳嗽、咯痰; ②痰核、痰块凝聚 于躯体局部,成有形之粒块状物(瘰疬,结核);③指流注 于内脏和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为痰状,如关节疼痛, 肢体麻木、精神失常等病症,但总以苔腻、脉多弦滑、口渴 不欲饮水等为其基本特征

?







3、历代认识 《内经》无痰证 但有饮证 《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指出:“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隋唐之前详于饮而略于痰,其后详于痰而略于饮。 宋· 杨仁斋《直指方》始将“痰”和“饮”一分为二,认为痰属火燥,阳盛 阴虚则水液煎熬而成痰:饮为寒湿,阴盛阳虚则水液凝聚而为饮(柯韵伯) 金元时期对痰饮病的认识也有新的见解,例如朱丹溪明确指出:“痰在胁下 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 竹沥不可导,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可开; 痰结核在喉中,燥不能出入,润化痰饮加咸药软坚。”这实际上是针对痰在 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应当选择不同的药物。 《圣济总录》认为治痰要以宣通气脉为先。这是对张仲景“温药和之”治法 的一大发展。 王节斋根据张仲景用肾气丸补而逐之治痰,提出了“病之本,水也,源于 肾”。故后世有“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 明清时代,温病学派对“湿痰”、“燥痰”、“热痰”都有新的认识。认为 湿热稽留于气分则郁而生痰,痰热浊邪,内蒙包络清窍则可出现谵语、烦乱、 神昏等危重症。故对痰的治疗采用分消上下,开泄淡渗,清热涤痰,开窍避 秽等法。 当代以来,有人提出“痰瘀互阻”的观点,用治心血管病人,效果甚佳。

?【临床运用】 ?




①精神病患者 ②肿瘤病人 ③心血管疾病 ④外科疾病(皮肤) ⑤妇科病证

三、郁证治气
【病案举例】

郁证舌瘤 越鞠丸主治 ? 【病机分析】 因郁致瘤 ? 《素问 举痛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 上”。 ?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郁证的病位主要 在肝。另,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舌之两侧也归 属肝胆。 ? 张景岳:“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 为邪气。”

?【临症体会】

①本案不为舌瘤表象所惑,始终抓住气郁的病 机环节 ? ②不随意使用峻猛的软坚散结及活血化瘀的药 物。 ? ③使用理气药应注意理气不耗气,和血而不破 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对郁证(虚证) 的治疗则应注意补益心脾。


四、引火归源
【病案举隅】

阳虚喉痺案 肾气丸主治 ? 【病机分析】 上热下寒 肾阳不足(下寒), 虚阳上浮(上热),故用肾气丸(养阴药中加 附子、肉桂)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调,虚阳不 浮。

?【临床体验】

1、慢性咽炎 临床用肾气丸治疗慢性咽炎 的要点在于咽喉部红肿不甚(嫩红)、苔腻、 两尺脉弱。 ? 2、不乱用苦寒药(金嗓子喉宝、西瓜霜等) ? 3、辨证用药①银翘马勃散 ②玄麦甘桔汤 ③半夏厚朴汤 ④肾气丸


五、湿热咳嗽
【基本概念】

湿热咳嗽属外感咳嗽,多由湿热 病邪客于肺所致。 ? 【病机分析】 《河间六书》:“寒、暑、燥、 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张景岳亦谓: “六气皆令人咳”。 ? 湿热病邪多由口鼻而入,舍肺,致肺气闭 遏,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则咳。

? 【临床特征】

咳嗽 其声不畅,咽喉不适,苔腻

脉濡或细缓 ? 【主要方剂】 三仁汤加马勃 射干 黄芩 牛蒡子 等。 ? 吴鞠通:“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 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 以重浊滋药之剂治之,愈治愈坏”。

?【个人体会】 ?

咳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现今 空气污染严重,就诊病人较为多见,临床治疗 亦颇为棘手。湿热咳嗽,属于外感范畴,但目 前有关教材均未有论述,一般外感咳嗽多归属 风寒、风热、燥邪犯肺,若按此辨证治疗,疗 效甚差。

六、外感盗汗
【传统认识】


盗汗,《内经》谓之“寝汗”。

盗汗病名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 寒论》。其后,历代对盗汗机理的认识,主要从 内伤杂病的角度,认为盗汗为虚证,主要是阴虚 所致。如朱丹溪“阴虚则盗汗”,是以对盗汗治 疗多从养阴清热止汗着手。而对外感盗汗却论之 甚少。盗汗为什么在人寐时汗出?其机理何在?

?【三阳病盗汗机理】

《伤寒论》138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 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 ? 《伤寒论》206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 热,发热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 《伤寒论》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 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 “阳加于阴则汗”。“阳入于阴则寐”。


外感盗汗的机制:卫不虚,热不甚。

【临床治疗】
盗汗需辨内外虚实:《景岳全书》:“自汗盗 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 属阴虚”。 ? 1、虚证:阴虚,气阴两虚,当归六黄汤加丹皮、 白薇 ? 2、实证:①外邪(感冒之后):小柴胡汤 ② 湿热:龙胆泻肝汤或四妙散加枣皮、枣仁 金樱子 覆盆子 ③瘀血:血府逐瘀汤


七、工作心得
1、多读书:多读经典,多读中医古籍,具备一定的 《目录学》知识,王鸣盛谓:“凡读书治学,贵在目录 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学》 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2、多学习:多读期刊杂志,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概 况,掌握学术动态,新的信息,新的技术。向他人学习, 突破门户之见、个人之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3、多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 4、多总结:及时总结读书心得,临症经验,个人体 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