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松鼠会 ? 认真用脑的人请举手

 鹤晓 2016-07-20

brain-character_23-2147517600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我常在思考遇到各种倒霉事后的行动计划。爱别离,找下一任。怨憎会,退避三舍。求不得,心理治疗。癌症放化疗,断手断脚装义肢。活着强食自爱,死了爱埋不埋。

思来想去,绝大部分难题要么能解决,要么能凑合。唯有两种灾祸我特别害怕,一怕眼瞎,二怕大脑受损。眼睛一盲,立刻少掉80%的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外伤中风老年痴呆更惨,无法自理,全无尊严,还不如死掉拉倒。

但,在知晓爱德华·陶布(Edward Taub)的猴子那刻,我。不。怕。啦。

陶布发现,大脑比我们所知的更超能,更能适应。

诺奖得主谢林顿爵士(charles sherrington)曾做过实验,切断猴子一只手上的感觉神经,那只猴子手就会瘫痪,哪怕控制运动的运动神经完好无损。谢林顿相信,这说明大脑能力不足,不能单靠运动神经发出指令。唯有“感觉神经-大脑脊髓-运动神经”这整个反射弧完好无损时,大脑才能指挥四肢。

半个世纪前,陶布在哥伦比亚大学重复谢林顿的实验,只多加了一个步骤——切断猴子一只手的感觉神经后,他把猴子完好的另一只手用绷带固定住。陶布想,猴子肚子会饿,假如饿得要命还是不动那只切断感觉神经的手,就能百分百证明猴子确实是无法动手,而不是懒得动手。

但猴子的“残疾手”动了。

陶布吓得魂飞魄散。他战战兢兢又去实验,这次分两组,一组完全按照谢林顿的法子,切断猴子单手感觉神经,好手不做束缚;另一组则将猴子双手的感觉神经统统切断。

结果,切单手的猴子变成“独臂侠”,切双手的猴子则双臂运动自如。

陶布目瞪口呆。

事实胜于雄辩。即使没有感觉神经,猴子一样可以上下其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问题是,“不为”久了,大脑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不能也”。于是短期瘫痪变为“永久”瘫痪,陶布后来给这种毛病起了个名字,叫“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

陶布后来又进一步。他发现,大脑夺走的,大脑可以重新给予。

那些看似已经手残的猴子,只要固定好手,辅以复健项目,并给予适当鼓励,瘫痪数月甚至数年的“残手”又能重获行动能力。陶布将这套原理用在因病致瘫的患者身上,他的“限制-诱导”(constraint-induced,CI)疗法,帮许多瘫痪多年、被认为毫无康复希望的中风病人重获自理能力。

这些“奇迹”,都靠一点点“说服大脑”得来。

大脑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理解的事物。我们用大脑来理解世间万物,还要用大脑来理解它本身。世上有一万种帮助人们理解大脑的比喻——大脑像网络,像黑箱,像机器,像CPU像硬盘……这些比喻都抓到了大脑的一角,但远不是大脑的全貌。比喻,在帮助人们理解概念的同时,也在将人引向歧途。而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大脑本质上,不是机器。

大脑是活的。大脑是不断变化的。

脑细胞是真正多才多艺,今天还在视觉皮层发光发热,蒙上眼摸两天盲文,就开始转去分析触觉信号,舌头上放能传输复杂电信号的电极,没多久又能通过这些信号重获视觉。未来眼睛没了不要紧,只要大脑仍在,用“脑”大可看清世界。

每分每秒,大脑都在重新组织自己。大脑会不断尝试,不断修正,不断评估。这只手动一次失败,动两次三次四次失败,第五次,大脑可能已经偃旗息鼓彻底放弃——脑细胞数量有限,多么宝贵,不如转去支援其他岗位,比如说,让另一只手动得更加灵巧。

新能力,新习惯,要在大脑内立足,殊为不易。大脑像个充满竞争的生态系统,每个能力都要去“争取”脑细胞。旧习难改,只因为旧习相关的脑细胞不肯轻易放弃地盘。不易,但永有可能。只是,你要说服你的大脑,不放弃,不泄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