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薯病毒病防治-图文识别技术

 私库皆书 2016-07-21

甘薯病毒病为国内甘薯生产中逐渐发展为害较重的一大类病害。甘薯病毒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甘薯产区(图6—13)图 6-13..

甘薯病毒病为国内甘薯生产中逐渐发展为害较重的一大类病害。甘薯病毒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甘薯产区。

【甘薯病毒病症状】

甘薯病毒病皱缩型
甘薯病毒病皱缩型

病毒病症状可分4种类型,

一是羽状斑驳型:苗床期和大田生长期均可发生。最初先在新叶(嫩叶)出现叶脉透明(明脉)现象,有的表现为褪绿半透明斑点,然后在明脉周围变紫褐色,形成紫色环状病斑,典型的发展成羽状紫色斑纹;有的仅表现为紫色斑驳(图6—16),有的则表现为与中脉平行的褪绿脉带,后期在老叶上出现沿叶脉组织坏死。

二是花叶型: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

三是叶片皱缩型:病苗叶片少,叶缘不整齐或扭曲,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

四是薯块龟裂型: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排列成横带状或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

【病原与发生规律】

已报道侵染甘薯的病毒有10余种,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简称SPFM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简称SPLV;甘薯脉花叶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简称SPVMV。

薯苗、薯块均可带毒,种薯带毒使苗床薯苗发病,因此种薯种苗是田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种薯、种苗随调运而传播,田间主要通过机械或蚜虫、烟粉虱及嫁接等途径传播。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取决于种薯、种苗带毒率和各种传毒介体种群数量、活力、其传毒效能及甘薯品种的抗性。凡上年病毒病发生严重,甘薯带毒率高,种苗带毒也高,田间发病率也高。移栽后短期内气候干旱,返苗慢,生长势弱,发病重,干旱对蚜虫取食活动有利,传毒机率高,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毒病品种及其脱毒苗。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无病种薯、种苗。大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补栽健苗。增施有机肥,促进甘薯植株生长,增加抗病力,减轻为害,结合生长季节拔除病株,及时治蚜防病,减少田间病毒的再侵染。发病初期,开始喷洒下列药剂:5%菌毒清水剂200—3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15%三氮唑核苷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00—3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用3次,可有效地控制病毒病的暮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