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旋转复位法是利用躯体的杠杆作用,使腰椎旋转及屈曲,充分发挥腰椎旋转力的作用,使松弛的韧带紧张,给突出的髓核一种挤压力,并使髓核恢复高度,髓核所在的腔隙加大,压力减低,突出部分可完全或部分吸回,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得到解除,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旋转复位手法分坐位旋转复位和俯卧位旋转复位两种。 (1)坐位旋转复位手法:患者端坐方凳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医者坐在身后,首先用拇指确定病变的椎间隙,以向右侧突出为例,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出,绕过患者颈部将右手掌扶住左肩部。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紧紧夹住患者的双腿。医者左手拇指扣住病变椎间隙的棘突右侧,然后术者右手拉患者的肩部,使身体前屈60°~70°或略小,并继续侧弯,尽量大于45°,在最大侧弯位,医者用右上肢使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左上顶推棘突,即可觉察指下棘突轻微错动,在出现复位声响之后,双拇指从上至下将棘突韧带理顺,同时松弛骶棘肌。 旋转复位的要点:适当掌握患者腰椎前屈、侧弯、旋转的角度。腰椎前屈60°~70°,侧弯45°,再将脊柱沿纵轴旋转的过程为“大角脊柱旋转复位法”;腰椎前屈45°~60°,再将脊柱沿纵轴旋转为“小角脊柱旋转复位法”。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身高、腰部的长短、腰椎有无移行、病变部位、脊柱生理曲度的变化、患椎偏歪棘突上下间隙的大小、腰肌的松紧程度、患者的疼痛程度等酌情掌握前屈、侧弯、旋转的角度。牵拉肩部的力,要与拇指推顶病变部位棘突的力协调一致,在用力过程中同时发力。复位过程中要保持脊柱的失稳状态,即助手一定要保持患者的坐位姿势,下肢不能伸直,屈髋不可大于90°,复位时患者臀部切不要随医者向一侧旋转或移动。 (2)俯卧位旋转复位手法:患者俯卧,两腿稍分开,医者用双拇指确定病变的椎间隙,以向右侧突出为例,医者站在患者右侧,面对侧方,左臂从右大腿下面伸进,将右腿抱过膝、髋以患椎为支点旋转大腿,右手拇指借大腿摇转牵引力,顶压病变部位的棘突,其它方法同坐位旋转复位法。 旋转复位法的机制是利用旋转的力施于突出的椎间盘,促使突出物变位或复位,解除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压迫关系,消除症状。但旋转的力能否促使椎间盘复位或变位,使突出物不压迫神经根是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旋转复位治疗后,患者一般应立即卧床休息,仰卧位或俯卧位均可,以患者自我感觉舒适为度,持续3~5日,起床时需佩戴腰围,保护腰部,限制腰椎的活动幅度。3日后即可进行腰背肌锻炼,如果症状明显减轻,两周后即可逐渐开始恢复日常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