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经典背诵班《黄帝内经》第四天

 为什么73 2016-07-21



《黄帝内经》第四天




【原文】4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注释】

 1.涌泄:涌,呕吐。泄,泄泻。张志聪注:“言气味固分阴阳,而味中复有阴阳之别。辛走气而性散,甘乃中央之味,而能灌溉四旁,故辛甘主发散为阳也。苦主泄下,而又炎上作苦,酸主收降,而又属春生之木味,皆能上涌而下泄,故酸苦涌泄为阴也。”


2.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马漪注:“故用酸苦涌泄之品至于太过,则阴胜矣。阴承上文物类而言。阴胜则吾人之阳分不能敌阴品,而阳分斯病也··一用辛甘发散之品至于太过,则阳胜矣。阳承上文物类而言。阳胜则吾人之阴分不能敌阳品,而阴分斯病也。”后世对此又有新的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损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以此成为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理原则。如吴凰注:“水胜则火灭,火胜则水干。”

 

3.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主热,阴主寒,所以发热则是病理性阳亢盛的表现,恶寒则是病理性阴偏胜的反映。

 

4.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其义有二。一作重复、重叠解。马漪注:“然阴胜虽寒,而寒之又寒,是重寒也,寒久则热生,如今冬感于寒,是重寒也,而至春为温,至夏为热,非重寒则热乎。阳胜虽热,而热之又热,是重热也,热久则寒生,如今病热极者而反生寒栗之类。”一作极解。如张介宾注:“此即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而此错认,则死生反掌。”“极”则变,为事物本质之变,隔阴隔阳之证,其外寒、外热均属假象,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5.寒伤形……形伤肿:形,指形体,气,指气分。楼英《医学纲目》注:“寒则人气内藏,则寒之伤人,先着于形,故日寒伤形。暑则人气外溢,则暑之伤人,先着于气,故曰热伤气也。”李中梓注


编辑/刘一晗   素材/张雅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