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分享 | 星形奴卡菌肺炎影像解析及诊断治疗

 orchard2009 2016-07-21


近年来,奴卡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0%~80%的初发部位为肺且临床上常缺乏特征性,但该病的总死亡率超过30%。那么如何正确诊断及治疗呢?专家通过对1例星形奴卡菌肺炎病例的影像解析与大家分享其临床经验。


作者: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 张 嵩

来源:《胸部疑难病例影像解析》(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


简单病史


  男,75岁。因“胸闷、喘憋1年,加重伴发热1月”于2012年3月23日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胸闷、喘憋、心悸,活动后明显。1月前出现喘憋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明显。咳嗽、咳白痰,发热,体温最高达38℃, 发热时畏寒,无寒战。既往有房颤病史5年,自诉有肺结核病史。


检查


  入院查体:T 36℃,端坐位,喘憋貌,双肺可闻及较多干湿罗音。心率104/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血糖2.88 mmol/L;BNP 1790 Pg/ml;降钙素原(PCT)0.706 ng/ml;血气分析:PH 7.45, PCO2 40 mmHg,PO2 69 mmHg;血白蛋白20.42 mmol/L;血WBC 16.29×109/L,N 94.01%。


  胸部CT: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条索状、斑片状、网格状影,呈弥漫性分布,双上肺可见多发小囊状影。右肺上叶后段可见小结节钙化影。右肺下叶大片状高密度影,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多发空洞,双侧胸腔积液,右侧明显(图)。



   图 胸部CT影像


诊断


  最初诊断:奴卡菌肺炎


  诊断依据:患者有低蛋白血症、低血糖、降钙素原升高、白细胞升高,整体提示感染。影像学为双肺多发、多形病变,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呈网格状改变。双侧胸腔积液,右侧明显。右肺上叶后段可见小结节钙化影,提示陈旧性肺结核。右肺下叶可见空洞型病变,边缘可见支气管通气症,纵膈淋巴结肿大明显。综合影像学表现、低蛋白血症、胸腔积液和结核病史,奴卡菌感染首先考虑。


  最后诊断:星形奴卡菌肺炎


  诊断依据:患者多次痰涂片见到G+球菌和G+杆菌。患者入院3天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伴畏寒,3月29日痰培养示:星形奴卡菌,药敏试验提示对利奈唑胺、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敏感。改用复方新诺明2.0 g tid和利奈唑胺0.6 g q12h静脉滴注联合治疗4天后患者体温得到控制,咳痰明显减轻,干湿性啰音较前减轻,双下肢无水肿。患者家属鉴于病情好转,带药出院继续治疗。出院后半月死亡。


分析


  奴卡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为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慢性肺部病变、糖尿病、酗酒、使用激素、HIV感染和免疫抑制剂等。近年来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奴卡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奴卡菌感染病理改变为化脓性变化,典型的损害是液化坏死伴有脓肿形成。70%~80%奴卡菌的初发部位为肺,临床上常缺乏特征性,可表现为急性坏死性肺炎、肺脓肿,90%出现胸腔积液,且多为脓性胸液。多有低蛋白血症。血行播散时可有脑脓肿、皮下脓肿、心包炎等相关症状。本例患者影像学开始表现为实变,治疗中很快出现空洞,并最终死亡。奴卡菌病的治疗首选磺胺类药物。若对磺胺药过敏或不能耐受、出现毒性反应时,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β-内酰胺类、阿米卡星、四环素等。虽然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疗效并不一定比单用磺胺药更有效,但由于肺部奴卡菌感染多存在基础疾病或有免疫功能减低的患者,这类病人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因此对存在免疫功能减低或肺部慢性疾病的患者还应联合使用。临床治疗需结合药敏试验和经验用药。奴卡菌感染总死亡率超过30%,本例患者初始治疗效果较好,但出院后半月既死亡,更加说明了该疾病的凶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