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 老人临终前,亲人都要在身边看望,即使远离家乡,也要回来“送终”,听昕老人的遗言。老人逝世,一方面发讣告,向亲朋好友报丧;一方面,晚辈(儿孙)把他扶起到堂前,安坐于“太师椅”内,给他敬“亡途洒”。着装前,长子头披白布,手提水壶到井上或水塘“请水”。用取来的水给亡者擦身。前胸揩三下,后背揩四下,俗称“揩前三后四”。着装叫穿“百岁衣”,要“四顶三头”,即四件上衣,三条裤子,所有衣着,都不能有纽扣,要用带结。裤腰带用棉纱搓成,死者有多少岁数,就用多少根棉纱。棺材身和棺材盖之间压一片青布,按逝者男左女右摆放。 棺内三件东西必不可少,一只白布红冠公鸡,一个脑梳袋,内放七齿木梳,一个白布饭袋。棺木的好坏,殉葬品的多寡,贫富差异悬殊。富家,殉葬品金银手饰各种器皿、死者生前最喜爱之物都有,棺材用大杉木做成,除用桐油、石灰、夏布裱布外,还加黑生漆或红漆,棺头图案,金色大“寿’(或“福”)字,两边的挽联,雕刻美观,联曰:“日落西山有见面,水流东海不回头”。一般人家,制棺也多用十三段杉木,每棺“十三兜’,儿子负债也必备,也有涂桐油或加黑漆的。 葬礼 逝者进祠堂“坐厅”三天,亲人日夜守护棺材两旁,举哀守灵,棺前置桌,供上祭品,“脑后灯”昼夜不熄,燃香烛,隔时烧纸敲锣、围棺痛哭,俗称“闹丧”。已婚女儿和亲朋好友前来送葬,向死者烧香放爆,跪拜叩首,俗称“行礼”。 出殡前,按辈分次,先家属、后亲朋,最后是八仙,在棺前跪着,奉酒三杯,点三柱香,三叩首祭奠,祭品为一个猪头,一只完鸡和一斗白米,白米用布包裹放在棺材盖上,从山上带回来后,由亲属煮饭吃。有的请道士做法事“超度”。 “下材钉” 祭奠结束,将棺材盖合上,用三个大铁钉将棺材身和棺材盖封牢,称之“下材钉”。下钉前,先由孝子举斧,象征性地在“下材钉”上敲三下,敲一下,喊一声:“爸(或妈)‘钉来了’”。 出祠堂 八仙将棺材抬到祠堂门口,上龙扛,大棕绳捆绑棺材。每次由二班,十六位八仙抬棺,中途不停,在行进途中八仙轮换肩。 出殡 一般在九点左右出殡,由最晚辈的小孙子骑在棺上,俗称“压丧”。放鞭炮、撒纸钱在前、然后依次为敲锣、幡旗、遗像、灵屋、花圈、八仙抬棺、送葬队伍。到铁路函洞前,换上汽车直至万安舖祖坟地,出殡汽车开走后,亲朋好友送葬队伍返回。 择地 富家非常重视“风水”,要请“地仙”看风水,择坟地。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开山 要请来“八仙’,将公鸡冠血滴在工具上及坟地四角,以示祭奠。嗣后,由长子跪在坟地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开始挖土做穴,挖到“龙土”(黄土),整修端正。 拖丧送葬,幡旗引路,一路上放爆竹,撒纸饯,叫做“买路钱”。晚辈白衣白帽,儿着草鞋,腰绑反手搓的稻绳,手执“哭丧棒”(俗称孝棍)。亲人站在两旁,乎抓着龙杠绳或白布,哭哭啼啼送到坟地。其余亲友,跟随棺后,仅头遮白布巾,中途可回。未结婚的姑丈、媳妇,回转时把白布翻转,露出红色布。 落棺复土,在太阳下山前,先由“八仙”在坟穴内撒雄黄殊砂酒,或石灰拌米汤,用芝麻秆烧虫卵块;还撒些豆秆灰。穴中用殊砂绘一“太极图”。复土时,儿子跪地,抓三把土撒于穴内,继由八仙填土堆墓。 葬毕媳妇穿白戴孝,跪在祠堂门口迎接龙杠,并接受儿子从坟地带回的烟包,放入自家灶内,取“发财发烟”(户)之意。坟墓结构,贫富殊异,富者,棺上盖石,棺下垫石,四周砌砖,木炭围棺,外加石灰,坟前立大青石碑,上刻碑文,墓堆高高崛起。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农村土葬沿袭至今,但坟堆已无富贫之别。坟地碑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扫“四旧”中已基本毁尽。近年来,又开始立墓碑,立碑费用超万元。 祭奠 开祭 清末民初,富家老人丧必先“开祭”(又叫下祭),杀猪宰羊,设孝堂,安灵柩,悬挽联,奏哀乐,请土绅(礼生)朗读祭文,歌功颂德,仪式隆重。“礼生”不得少于10人,并用布轿或马接来。祭礼一般分六次进行: 第一祭是堂祭,也是孝子祭,其祭文称为奠章(或哀词),多追述死者生平; 第二祭是公祭,就是参加的礼生共同一祭,主要是歌颂死者业迹; 第三祭灵柩出门的一祭,叫做饯别; 第四祭中途停下暂歇的一祭,叫做路祭; 第五祭到坟场以后的一祭叫做启蜃土; 第六祭安葬完毕,孝子孝媳回家后,晚上的一祭,叫做反哭。 祭文有自己作的,也有现成的。祭毕,将灵牌送到祖先神龛。死者若是有地位有德望的,或者儿子有高职厚爵的,还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士绅或县长来点主(灵牌)。 封三 又叫复三,安葬第三天,子女亲属上坟培土。 打孝堂 清末民初,有钱人家死了长者,第七天为头七。七七四十九天为满七,每逢七都要祭奠,名曰“祭七”(醮灵),俗称“打孝堂”。 丧葬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丧事简办,移风易俗,开祭、打孝堂已绝迹,特别是土改以后,迷信活动日少,守孝、守寡、扎灵牌、做阴寿以及请道士念经超度死者等等,亦多已废弃。在外工作的均逐步推行火葬。 |
|
来自: 暇邨史志馆 > 《暇邨传统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