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 容装 发型 清末民初,男人普遍留长发,梳长辫,平时挽髻于头顶,迎客敬神,开髻让发辫垂于后背,以表礼敬。有的老人,至一九四九年解放初期还保留发辫。民国时期,男孩生后剃“满月头”时就在前脑壳留一块头发,叫做“头心边仔”,七、八岁上学后,改为留“锅铲边仔”,留在头中间,青年改为“平头”或“小分头”(俗称“西装”)。 女人历年不剃头,发型随年龄不同而异。出生一月剃“满月头”,左右各留一块圆形头发,俗称“油饼仔”,结成短辫子,以红线扎之。成年女子未婚者,结一大辫,垂于背后,扎线颜色各有所爱,出嫁时挽发髫,套一黑丝编织的网络,横插发簪,拴住发髻。辛亥革命提倡男女都剪发,女人放脚。民国时期,理发用推剪,用剃头刀的很少,从此发型增多。一九四九年解放后,男青壮年有西装头(大西装、小西装)、鹅公头、平头等,老年男人,多剃光头。中、青年妇女,多数剪去发髻;改留短发,梳“飞机头”,少数仍梳中辫或长辫,老年妇女,仍留发髻。进入80年代,发型繁多。女人多喜烫发,发式各异。 首饰 清末民初,女孩要穿耳戴环,戴颈圈,颈圈要对轿(出嫁日轿到之时)才取下,闺女出嫁时,备有反簪、莲萌钗、耳挖、耳坠、手镯等首饰,穷人只备反簪。反簪横插在发髻中间,莲崩钗一对插在发髻两边,发髻中间竖插一根培针(便于消除头痒),叫做“满头”。民国时期,发髻饰品逐渐减少和淘汰,富妇盛行戴金戒指及金镯、银镯、玉镯。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女人挂项链、戴金耳环和金戒指,男人戴金戒指之风又开始盛行。 服装 衣服 清末明初,男女衣服有大沿襟和对襟式两种,绝大多数穿大沿襟。女装大沿襟,有边线,从颈领往下沿边绣花,后面有云肩。劳动者多穿短装,女人多是中长式。男女裤子都是直简便裤,外系一根裤带。富人备有四季服装,冬天穿长袍马褂,夏天是绞罗绸缎。平民百姓,多以粗布保暖。穷人则穿破棉袄烂衫裤过冬,酷暑则是赤膊短裤。民国中期,普通农家多用自己纺织的粗布做衣。女的多穿红着绿,男的多青、白两色。劳动时男人喜用“遮巾”,妇女喜穿“拦裙”,女孩用冻绿布做围裙和肚兜。民国20年以后,男青年中出现了西装、中山装,女青年中出现了旗袍和裙子。“汗纱”逐渐取代了棉纱,细布逐渐取代了粗布,士林布和蓝布风靡一时,为广大城乡人民所喜爱。绸缎哗叽和呢绒是西装、旗袍的主要衣料。男性学者普遍穿中山装。部分政界人士,穿西装、系领带、戴礼帽,配以眼镜、皮鞋和手杖。军政界及富绅的眷属——“太太”、“小姐”,则穿旗袍或裙子,夏天穿短袖旗袍和长丝袜、高跟皮鞋。普通人家,中青年妇女多穿短衫、西装裤;老年妇女,仍穿大沿襟衣及便裤;少年学生多穿紫花布童子军服,女学生多穿白衬衫、蓝裙子。 一九四九年解放后,民间服装式样变化很大。长褂子、长袍子、马褂子几乎绝迹,旗袍亦很少见,便衣也日逐减少,中山装、列宁装逐渐增多。50年代末,服装款式逐渐增多,毛织品、丝织品、棉毛混织品、线卡、纱卡、府绸、灯芯绒等深受群众欢迎。男装有中山装、列宁装、西装、学生装、青年装、解放装、工作服及长、中、短各种款式不同的大衣;女装则盛行列宁装、春秋衫、两用衫、拉链衫、裙子及各式大衣。进入80年代,男穿西装,配领带及皮鞋,或着牛仔裤、喇叭裤、运动衣裤、猎装等;女的穿西装、蝙蝠衫、T恤衫、超短裙、连衣裙等,而多年少见的旗袍也为妇女所喜爱,特别中年妇女穿的多。 冠戴 清末盛行瓜皮帽,民国时期盛行呢子大礼帽。劳动人民夏天不戴帽,春秋戴毡帽及纱织猴子帽,有的用布扎头当帽,冬天戴风帽者多,妇女多用绉纱扎头。富人戴青呢绒帽。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帽的款式色彩多种多样,特别是儿童更突出。 鞋袜 清代和民国时期,男女鞋袜不同。妇女,有绣花鞋,只是做客时和过年才穿,平时只穿青布鞋,或用十色边角布料粘缝而成的“十股仔”鞋,外套兜鞋。男人有平门鞋和逢鞋。雨天,女人穿鞋底钉鞋钉、鞋面密缀麻线并涂了桐油不透水的板鞋,男人穿皮制的、鞋底有鞋钉并涂了桐油的钉鞋或靴。袜子,男女都是用布缝制的,叫做“水袜”,女青色,男白色,有的男人冬天裤内还用白布包一层裹脚布,俗称“包脚布”。民国以后,有纱袜、胶鞋、皮鞋、球鞋、力士鞋。一九四九年解放后,鞋袜品种日益增多,现有各式皮鞋、布鞋、胶鞋、塑料鞋、各种球鞋以及线袜、丝袜、锦纶袜、尼龙袜等,有短有长,柔软美观。 |
|
来自: 暇邨史志馆 > 《暇邨传统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