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熟掌故——服饰发型

 常熟老李jlr5mr 2022-05-02 发布于江苏

转自《常熟掌故》3民俗风情

服饰发型

一、衣着

民国初期至二十年代,男性衣着以长衫为常服,低领,大开襟,沿领口而下,至前胸、夹肢窝、腰部至大腿处,有胡桃结纽扣 6粒,内襟有一长形口袋,随季节冷暖变化,长衫内罩皮袍、棉袍、夹袍,皮、棉、夹袍式样与长衫相份。夏季则单穿长衫。富裕人家,长衫料子多用丝绸,文艺界也有用香云纱为料子,取其薄且凉爽。民国初期,在少数仕绅阶层中,长袍外面还罩以马褂,俗称 “长袍马褂”。辛亥革命后,少数男性开始穿着中山装,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常穿中山装会见国内外宾客。劳动人民为了方便生产,以穿短装为主,一般为青布对襟短衫短袄。农村女性,以穿着大襟青布衫居多,下围粗布短裙;仕女小姐则多着旗袍。旗袍原为清满族旗人妇女所穿的种服装。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经过不断改进,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谍,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

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城乡人民的衣料逐渐以棉布为主,时行斜纹布、卡其、线呢、花格布等。农村的款式变化不大。城市逐渐流行香港衫、西装短裤、麻胶布西装、府绸衬衫、黑纺绸裙子及皮茄克衫、春秋衫等。冬季,富裕男子穿呢料长袍或西装大衣,女子穿海虎绒旗袍、皮毛大衣等。穷苦人家则大多仍穿粗布棉袄棉裤。

五十年代初,苏俄式服装如列宁装、乌克兰衫、翻领棉大衣等相继游行。长衫、旗袍逐渐消失。至六十年代,服装款式比较单一,男子以中山装、人民装为主(女子也间有穿着),颜色多为蓝色或藏青。“文化大革命”期间,绿色军便服成为一时风尚。70 年代后期起,服装原料转向以化纤织物为主,丝绸、毛呢的需求也大增,棉织品已退居次位。服装的款式向多样化发展,传统的中山装、旗袍同牛仔裤、滑雪衫洋存。近年又流行了西服、猎装、茄克衫,面料繁多,从仿皮人造革到真皮的各种面料都有。女子服装更是日新月异,单裙子就有连衫裙、超短裙、喇叭裙、百折裙、直统裙、旗袍裙、围裙、裙裤等 10

多种,争妍斗艳,层出不穷。

二、鞋帽

以前老百姓一般穿千层布底鞋,式样大致有并梁尖头鞋,小圆口、方口、松紧口鞋,蚌壳式棉鞋及雨天穿的油钉鞋、木屐等,仅有少数男子穿皮鞋,少数妇女穿绣花鞋、搭攀鞋。随着橡胶、塑料工业的发展,塑科底布鞋逐步取代了布底鞋,橡胶套鞋取代了油钉鞋。建国后流行胶鞋(又称跑鞋、解放鞋),男女都穿。八十年代后,鞋子种类日趋多样化,有各种塑料鞋、橡胶鞋,牛皮鞋、猪皮鞋,牛筋底鞋、登山鞋,旅游鞋、运动鞋等。皮鞋又流行高跟、中跟,花色繁多。

二十年代前,男子大都戴西瓜皮帽,连六、七岁的男孩也戴。颜色多数是黑的,有夹有棉,幅面料用京缎、建绒,夹里用青或红色平布。西瓜皮帽由六块布料拼成,形如半个西瓜,故名。帽沿用一色的布料,阔边。帽顶加结子,有丝结子、线结子,也有珊瑚结子,有红色、黑色、青色的。此外,年老男子还戴汤罐头帽。农村中夏天戴草帽,雨天戴箬帽。儿童多戴自制的狗头帽、虎头帽。二十年代后,情况就逐渐有所变化了,如铜盆帽(又称礼帽)、鸭舌帽、罗宋帽等渐次流行。

旧时农村妇女一般用白花布、毛巾、蓝青花布作为头饰,“兜头”。1949年以后,以色彩鲜明的方格巾兜头。“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一度风行戴草绿色军帽。80年代起,帽子作为美化人民生活的装饰品,款式面料不断翻新,又有太阳帽、珍珠帽、运动帽、工人帽等各武帽子兴起,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三、发型

1、辛亥革命后发型变化

清王朝统治期问,男子多留辫子。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政府,遂剪除发辫。发辫虽剪,余发如何修剪,发匠一时无所适从,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发型,或蓬头散发,或作牛羊角式,或为鳖盖奇形,或仿翻鼎式,表示三权分立,或成五条辫,自称五族共和,一颗头顾,出现种种怪象。民国7年(1918 年),省巡按使公署行令,除固有长辫者外,其余一律剃作秃头,或作正式分头样,此一文告,对剪除发许后的发式作了统一规定。“五四”运动后,男子发式视时有平顶短发或剃光头,俗称光郎头。继之有三七开的西发型,又称菲列宾式和头发向两边分开的小分头。我地流行的有鸭尾式,水钵头,平顶头(又称火车头)圆顶头(叉称抛顶),西式头,中山头等。男性儿童中流行一杆旗式(冲天辫),妞虻式,草帽圈式,老鼠尾巴式,寿桃式,马桶盖式等发型。女性孩童中流行牛角辫,铜鼓头,大独辫等发型。农村成年妇女一般都留长辫,用红线编结嵌于中问,盘髻脑后,并用压发、如意等装饰品束髻,以黑色然网包裹,称为“膨膨头”,“头发团”。城市富裕人家的姐女,很讲究整发梳妆,常雇用“梳头娘姨〞为其梳发,所梳束发髻视年龄、脸型而异,有蝴蝶髻、螺蛳髻、元宝髻 、A字髻、模s 髻头,发髻两边梳燕翼,前额梳剪成短发帘,俗称“刘海”。青年女子一般都留长辫,有的梳独辫,有的梳双辫(俗称女学生辫),之后,女学生中又流行剪辫,梳理成齐耳短发,额部留前排须。如逢姑娘出嫁,除梳理时髦发型外,还需为新嫁娘“卷面”(用两根丝线夹去睑上毫毛)。之后,女子中又出现童花式、月亮式等发型。三十年代初,火钳、火烫问世,出现了各种欧化名称的马特曼式、马赛式、摩登式、水浪式等发型。我地理发业在摸索实践中,又创造出不少美观大方的扇子式、波浪式、博士式等发型。迨后,引进了电吹风,兴起电烫,火钳烫发才被淘汰。

2、建国以来发型变化

建国初期,男的主要是平顶头、青年式、一边倒。妇女发型变化较大,此时,除农村中中年以上妇女尚能见到“头发团”外,其余一般都剪成短发。年轻女子则大都拖着两条长辫。社会上称呼“小辫子,的即指20岁左右的小姑娘。此时,烫发日渐稀少,崇尚俭朴。“文化大革命”后到八十年代,发型由少到多,连步翻新,女子烫发又现兴旺。有香蕉式、扇子式、双花式,牡丹式、刘海式、满天星。“头发团”已基本绝迹。八十年代末,发型日新月异,女子中有摩丝头等出现。女学生后脑多为一束青丝,不扎辫子,比较朴实。青年男子视留鬓角、长发为时髦,有的还烫了发,乍一看,很难辩明是男是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