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咱能不能正常一点地弹琴?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7-21

     

前两天,我微信上一个不太熟的朋友发了一个小视频,里面是她女儿——一个大概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弹钢琴,面前放着一本小汤第一册,翻到第一课《请弹吧》,右手举得高高地往中央C上砸下去。在下面她还评论了一句,手型一不注意就塌下来了。看图说话,我马上看出这个孩子的老师十分传统,包括教材的选择,包括对手型的强调,包括断奏启蒙。  

这些问题我们以前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不过这件事情引起了我新的思考。 很明显,手臂断奏、握鸡蛋手型、高抬指之类的弹奏法是不自然的,没有一个初学者上手就会这样去弹。你需要非常专注并能忍受枯燥——动作枯燥、声音也枯燥,不然就会像那个孩子的妈妈评论里说的,一不注意就塌下来了。这也是许多孩子学琴学不下去的原因。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同样是一种筛选机制。毕竟千千万万个开始学琴的孩子里面,还是有那么极少数人能够轻松应对这些不自然的、枯燥的折磨,即使这样他们也能弹好。这极少数被筛选出来的人应该就是音乐演奏才能十分突出的了。  

这样一想,其实也合理。传统钢琴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精英,培养出能够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优秀职业钢琴家。本来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少,够格的师资资源也有限,再者说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职业钢琴家。所以必须经过筛选,不够格的人就别来学。但问题是把这样的筛选机制引入社会钢琴教育就有问题了。现在家长们大都具备这种觉悟,一般没有冲着当钢琴家来学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开眼界、受熏陶。那么学琴就应该和学校里的普及教育一样。  

美国人在这方面就动足了脑筋,设计了平易近人的教材系统比如巴斯蒂安、菲伯尔,不教那些诡异的弹奏方法,用风格可爱的短曲和全面的乐理知识,力求让哪怕资质一般的孩子、没有遇到很好的老师都能顺利学下去。这样一来,孩子受到了更好的音乐教育,钢琴老师工作更稳定、收入提高,出版社卖教材也能有更多的利润,对三方面来说都是共赢的。  

非常可惜的是,就像我文章开头所举的例子一样,社会上许许多多老师还在延续着高淘汰率的传统学院派教法,造成许多本该好好学下去的孩子被无端淘汰。更糟的是,那些他们坚信不疑的传统训练方法其实只是依葫芦画瓢,只学个表面(手指抬得高不高、手腕有没有塌下来),却把内里的精髓(对优美声音的要求)丢了。以至于学生们既没有训练出坚挺的手指,也丝毫不懂乐理常识,音乐表现更是无从谈起,毫无美感的砸琴比比皆是。学生没有学到想学的东西,老师这里学生淘汰率高、收入不理想,家长也不敢轻易让孩子学琴了,甚至连买琴都不敢买,几方面不讨好,完全是自己在给自己挖坑。  

不要一味地迷信传统学院派教法是正统。学院派和社会教学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精英教育一个是普及教育。对能通过苛刻训练筛选的那些天才来说,即使用正常的方式去教他,他也一样会冒尖冒出来,不至于被埋没的。放弃那些诡异的招式,让孩子们正常一点弹琴吧。

 

                                                 文 | 虎皮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