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魔营第七天】书法中的“无为”与《曹全碑》

 不变的牧羊人 2016-07-22

一、书法的“无为”


    在“庖丁解牛”的故事里,刀是硬的、阳刚的,但是在“解牛”的过程中,刀被虚化了。正如苏轼所说:“…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在中国的智慧里,永远不是玩实的,都是“以虚击实,四两拨千斤”的,真正的聪明人是花脑力的。笔杆是实的,握笔的时候好像没拿东西似的,轻轻松松,这才是高手。

    “庖丁解牛”通过一个具体的解牛事件,告诉大家的是:人之在世,所有事情的处理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法则,书法自然也不例外。




      这也就是老庄里经常提到的“无为”。这个“无”和“有”其实是人的问题。人如果在里面,也就是人为。人和为加在一起就是“伪”。“有为”就是“人为”,“人为”就伪善。“人为”意味着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要去思考,去琢磨,甚至要测量、计算,这个时候的书法就变成了设计,它不是书写本身了。再有,在书写的过程中,加进去很多手的有意识的动作和手腕有意识地翻转,这也是有为的。真正的无为是从心的。我的心绪、情感带动手的运动,不是思虑带动的,而是我的心催发手的运动,这才是艺术,他是无为的。第三是,我们在写的过程中手要用力,有意识地发力,我们的筋骨要着力,这种状态也是有为的。







所以,书写过程中要做到“无为”,必须去掉三个意识:

1、去掉对汉字施加的意识。

2、去掉身体施加多余动作的意识。

3、去掉着力的意识。

反过来说,我们写字,第一,大脑是不需要思考的,第二,手不需要有任何多余的动作,第三,手不需要着力。








二、《曹全碑》书写要领


    《曹全碑》的用笔方式是束毫、直管、逆入、起伏、出锋。稳定、舒展、飘逸、松动,典型的女性美。

     另外,借助毛笔的弹性来书写,一个笔画通常是由一个笔身来完成的。长的笔画是由三个笔身来完成的,称作“一波三折”。

       笔画之间的交接是一个个笔画合起来的,我们称之为“搭接”。一个笔画和另一个笔画的交接,通常会有些细,里面会有些起伏的变化。口字形的衔接一定要松动,要有实有虚。弱化纵向的笔画,强化横向的波画。波画是隶书的主要笔画,主要体现在横向的“一波三折”。

       有时候还有一个称之为“磔”笔,类似于楷书中捺画。主笔抓住后,其他笔画尽可能收拢。






篆书向隶书的转变:书写材质的变化

      由篆书向隶书转换的过程中,有一个书写材质的巨大转变。在汉代之前主要的书写材质还是以凿刻为主,比如刻在石头上的,包括秦诏版。到了汉代,由于文化的普及,写字的人多了,作为日常书写的竹木简被大范围的使用。于是就带来了书体的变化,必须把字写扁。因此,就叫做“分书”或者“八分书”。




隶书主笔的分类


01

波画。在头上的叫做天覆,下面的叫做地载,腰部的叫做横担。如“爾”、“王”、“于”等字。

02

磔画。类似于楷书中的捺画。一种是独立存在,另一种是和撇画合起来的,如“之”、“定”等字。

03

撇画。如“居”字。




   字中只要有主笔,其他部分能收则收,尽量收拢。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有主笔的。


  笔画的精细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笔画形状的精致,形状的精致依靠的是笔锋。第二个是笔墨的精度,高手写出来的线条很细腻、瓷实。水平不够,手上的功夫差一点的话,写出来的颗粒比较大,笔画排列比较松散。再有就是长期书写练习的结果,笔墨不断地修炼,精度就慢慢出来了。笔画间的组合,衔接要完整,笔画都能够拆出来一个一个的,而不是混沌一片的。框形字的里面的笔画要虚和,小的构件一定要耐看。这个时候你的字就能够进入到字帖里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