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世界最需要的「科学精神」,你应该如何带给孩子?| 智力

 长沙7喜 2016-07-22
小编的话:说到把科学精神带给孩子,其实,贞琳老师在今年 1 月份公开课中就讲过,孩子天生就是小小科学家。家长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正确认识科学与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引领他们走进科学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一下的《香港双心理学博士妈妈王贞琳:孩子怎样学「科学」》公开课的精华部分,另外,来看看贞琳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分享~

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

  • 孩子天生有了解科学的愿望以及能力,告诉他们科学答案并不会影响孩子想象力;

  • 借助绘本及生活小实验,家长在家就能轻松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有必要教孩子高深的科学知识吗?

科学不只是地球人都听不懂的外星语言,更多的时候科学是我们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有了解科学的愿望,也有科学探索的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或者是有目的地给孩子很多科学知识了。

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科学知识

以生物学知识为例,儿童会接触受伤、生病、饮食安全、健康均衡饮食等概念,也能对这些概念给出合理的因果解释机制。所以说深入探讨生物概念的因果关系(比如细菌和生病的关系),是有必要的,并且是有足够准备的。

我以前介绍过一个儿童英文绘本叫做《子儿,吐吐》。那本书说的就是儿童自发的朴素生物学理论:你如果把籽埋在土里会发芽长树,吞到肚子里也应该会在头上长树吧。

在爱贝睿介绍完这本书,很多家长都回信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担心:长树。可见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自发的错误概念,里面涉及到类比和推理的过程,其实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错误概念。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帮助孩子区分动物的饮食排泄跟植物的生长的区别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孩子天生是小小科学家

儿童天生有系统的科学探索的能力。一位发展心理学家 Alison Gopnik 曾经演示过孩子的问题解决方式其实是利用贝叶斯推理(Bayesian inference)的方式进行的。简单地说就是:

儿童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会有系统地尝试各种可能性,迅速地利用每一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统计出来哪一种可能性最靠谱。

比如遇到一个新的电动玩具,孩子会去尝试用各种方式让它动起来,每一次尝试都是一个新的假设验证的过程。几个回合下来,孩子就已经知道,我按红的键有时候启动,有时候不能启动,那这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是我如果按蓝的键,每次都能启动,这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所以我以后要按蓝色的键。

教科学会破坏孩子想象力吗?

曾经有爸爸妈妈问过:

孩子有很多充满想象但不符合科学的想法,告诉他科学答案,不知道会不会给孩子造成科学常识的混乱?

这个问题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你我小时候也认为吃了籽儿头上长树,现在不也挺好吗?

科学的世界观和想象力并不矛盾。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没有想象力人类不可能登上月球。我们提供的这些科学知识正好给孩子的想象力提供了素材。

科学和想象都来源于人类区分于动物的最根本的认知能力之一:表征能力,就是在头脑中加工不存在于眼前的东西的能力。

什么叫做表征呢?你可以想象石头缝里蹦出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也可以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些东西都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是我们头脑中的表征。孩子的表征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所以他们的现实和虚幻的界限比较模糊,对想象的世界更宽容一点。

无论科学还是想象,我们都是在给问题找一个「合理的」因果解释。你想想原始人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去找个因果解释吗?打雷闪电是因为雷公电母发怒了。这个理论现在听上去是想象,在当时这种用人的情绪特征解释天文现象,这个假设可以说是非常说得通的「科学」解释。即使是在科学年代的今天,当我们去试图去解释一些难于理解的情形的时候也会模糊想象和科学的界限。

在生活中怎么教孩子科学?

动手操作科学实验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当前的知识状态,他现在的朴素理论是怎样的。其次要明白孩子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是怎么更新的,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小朋友需要能够动手操作,能够参与的科学活动。用比较具体的解释、图片和操作性的实验会比较适合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应该避免教科书式的讲课式的「科学教育」。

讲绘本作为科学启蒙读物

有研究发现:

婴儿会觉得一个没有支撑的物体,不掉落在地上是件很奇怪的事情,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看这样的情形。

所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已经给孩子在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这个环境刺激中已经包含科学教育。绘本可以认为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如果你碰巧找到一本适合小小孩子读的科学绘本,为什么不可以读呢?之前网上曾流传一张 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跟他孩子的照片,给新出生的女儿读《宝宝的量子物理学》。

我们耳熟能详的好多绘本就已经包括了科学知识了,比如《子儿,吐吐》、《everybody poops》等。另外我们都知道的《好饿的毛毛虫》其实是讲的蝴蝶的变化过程。动物成长繁衍过程中子代和亲代的相似性一般来讲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的,但蝴蝶不是。比如说小狗长得像大狗、小猫长得像大猫、蝴蝶小的时候是毛毛虫、青蛙小的时候是小蝌蚪,变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主题。

小朋友读了《好饿的毛毛虫》,就有了这个概念,更何况这本书既有艺术性,又有故事性,孩子非常喜欢。科学教育就是在这个不知不觉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发生的。还有我们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也是讲这个子代跟亲代缺乏相似性的故事的。

艾瑞·卡尔还有一本书叫做《爸爸,我要月亮》,其中涉及到月相变化,那个月亮逐渐逐渐变小,后来又逐渐逐渐变大。

也有一些比较系统地讲科学概念的绘本编得很好,比如《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等。

甚至一些科学哲学问题也有很好的绘本和孩子讨论,比如《先有蛋》这本书,讲的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哲学问题。

还有一本讲宝宝是从哪来的书,叫《小威向前冲》,很有故事性,又留有想象空间,没有那么直白。

----------

0-8 岁,从婴语到英语

跟香港心理学家学习最佳英文启蒙方式

小绘本有大作用!借助绘本不仅能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从小共读英文绘本,还能帮你轻松培养双语宝宝。贞琳老师跟4岁儿子小海豚从他出生开始共读中英文绘本,总结出系列亲子英文绘本课。

如果你看到别人家孩子伶牙俐齿、中英文流利,开始担心自家孩子的语言学习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你囤积了各种书单与资源,双语启蒙仍不知如何下手?

推荐你报名参加贞琳老师亲子讲授的《香港心理学家讲英文绘本》。

课程献给 0-8 岁宝宝的父母课程特色

  • 8类英文绘本,从零开始进阶式亲子共读

  • 14本精选绘本手把手带读,从此英文阅读不用愁

  • 心理学视角揭秘绘本,帮你掌握孩子成长特点的高能法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