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關於詩的氣格和意境(作者:陳逸卿)

 泮溪别馆 2016-07-22

?


通 知


安徽省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于關於詩的氣格和意境 陳逸卿



人物简介

  從事漢語言文學教育三十餘年,飽讀經史子集,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脈脈溫情。



關於詩的氣格和意境

詩詞創作多為情緒使然,得魚而忘筌固當如是。古人以為文生於心,器成於手,手主形,心主器,而詩文之成實借助於“氣”。一當有氣充盈於詩中,語詞意境就變得靈性鮮活,且能直抵欣賞者的靈府。梅曾亮說:“夫氣者吾身之至精者也。以吾身之至精禦古人之至精,是故渾合而無有間也。”筆者以為,詩文中的氣源本於天地,再借助於創作者的手眼與心靈輒契合成藝術作品。心靈的契合,無外乎與古人的精神進行超時空的對接,而後訴諸來者,代代相因無有竟時。因此本章主要從詩詞創作的氣韻或曰氣格,以及與語詞道法意境的關係上作以概述。一般說,君子之詩,其志正其音悲。感物造端,才智深美,可以醒人亦可以圖事。如元遺山《梨花》:“梨花如靜女,寂寞出春暮。春工惜天真,玉頰洗風露。素月淡相映,蕭然見風度。恨無塵外人,為續雪香句。孤芳忌太潔,莫遣凡卉妒。”此詩頑豔獨絕,寄悲慨于春華之中。其色清其意正其象明,足見詩人簡穆高潔之為人。唐女詩人魚玄機有《遊崇真觀南樓睹新及第題名處》:“雲峰滿目放春晴,歷歷銀鉤指下生。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江行》:“大江橫抱武昌斜,鸚鵡洲前戶萬家。畫舸春眠朝未盡,夢為蝴蝶也尋花。”作為女人陽氣太盛,太剛,反削弱了作品的美感。又如黃巢《題菊》:“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其氣傲其言狂其韻促,足見無道之人不可一世之心態。因此說,作詩使氣要恰到好處,怨,怒,悱,皆非正氣,即使破口時弊亦非可也。一但入詩則左沖右突,人性不得安生。溫柔敦厚為詩之正格,而作詩先做人,其人生之波瀾態度無不在其詩中。


而氣息之雅正多從詞語中得之。韓昌黎以為詞不備不可以成文。非尚詞也,詞所以載氣者也。即是說,詩文用詞首先以雅馴,唯有雅馴詞氣始近清正。所謂右軍蘭亭不殊常語,安仁金谷之詩未聞好詞,即是從用詞的角度甄別屬類。可見詞與氣相輔相成,而後以“詞氣”並提來評價作品道理是顯見的。上一講雅俗之辨中主要側重詞之質性,詞雅則氣正,詞俗則格卑。錢牧齋有言:數跨代之才力,則李杜之外誰可當鯨魚碧海之目?論詩人之體制則溫李之類咸不免風雲兒女之譏。先河後海,窮源溯流而後偽體始窮,別裁之能事始畢。”誠然,“一卷避俗詩,寒花搖古井”,“餘花日照終難暖,危葉風休亦自搖”,梅曾亮的詩句令人深味出為詩者使氣用詞之甘苦,同時證明真正的藝術創作是與不朽共依共存的,寒花能使古井生波,危葉不借風力亦能搖動,這是何等的藝術魅力。


誠然,詩之氣格乃為詩之靈魂與血脈,善於養氣者可以為詩。而氣格養成之首要途徑,原本於生命之信仰和個人之天性。古人以為,詩詞藝術可以充分發揮典經之學,亦可旁通百家,廣崇道德,治亂家邦。揚雄曰:“士有不談王道則樵夫笑之。”文以載道為中國文學之首務,而此“道”必須為宇宙之真理,精神之妙諦,抑或被歷史所證明,中國數千年永無衰竭的先賢遺緒。縱觀當世詩文,所或缺者正在於斯。文將日工,而道益喪。此“工”乃指逢時之文,逢時愈切離道愈遠,逢時愈工,遺患愈大。因為今之為文者,聲利釣心,繁華鑠骨其何以有清剛之氣,沒有清剛之氣複何以立天地之心?唯有無畏乎時譏,無疑乎古人,無欺乎後人始可言詩。太史公曰:“人能弘道,無如命何?”真正的詩人應該是為民請命的“士”者。元遺山有“留得青囊一丸藥,異時猶可活斯民”,“秋風一掬孤臣淚,叫斷蒼梧日暮雲”;宋琬有“三殿袞衣何事補,西江遷客累朝多”,誠然,能補袞衣,能活斯民,能掬清淚者可為詩人。所謂文章合為時而作,並非指無原則的創新無原則的奉世。只有修明大道,闡發微言才能使虛無寂滅,使隱怪荒唐之學滌蕩殆盡,以致歸文宗於正統。昔韓退之在元貞元和間,天下以為瑞人神士,朗朗天外不可梯接,何也?為其有載道之宏文千卷。可以認為,詩文一道無出於養正救弊一途。正如子美之詩,其泣涕汍瀾抑鬱悲慨本源於士子之道。其遭逢艱危,聖主側席。酒酣以往,感江上之烽煙,悵中原之板蕩。其何忍養青龍,騎白鹿置時事於局外?自古為詩者未有無為而作者,無為而作,言情則情偽,言理則理悖。


而能以清氣勝出以聖道立骨的詩必是有意境的。意境與氣格是孿生的兄弟雙刃的寶劍。因為意境是氣韻得以流通流轉的載體,是四維的時空。唯有意境遠大天然渾成,才能蘊蓄浩茫之氣。上一章所講格調乃為意境的佐證。所謂盛唐氣象,大唐風度就是能夠承載萬物的大意境高格調。因此格調已然成為意境的抽象座標。意境最早由《易經》與老莊哲學中“象”的概念中生出。其中暗含了意與象,隱與秀,風與骨的多種規定性。意境的美學規定是境生於象外,即意境是具體實象輻射出來的“虛象”。“悠悠忽與顥氣具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心凝神釋,與萬物冥合。”唐詩人許渾《咸陽城東樓》可印證意境與格調的審美共性。“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全詩意境蒼莽,意於象外。詩人所寫的物象無非是蒹葭楊柳,黃葉鳴蟬,溪雲流水,而所構成的意境卻遠遠超越這些具象。我們感覺到有一種自然的元氣徜徉其中,強大而無形,蒼涼而無際,我們不禁想到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那種宇宙給人帶來的惶惑感與悲劇意識令人低徊。詩人是抑鬱的,意象是溟濛的,此外更具象的東西似乎無以捕捉。“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王維的詩句也許能夠回答意境的玄理。


  這種詩的意境是如何創生出來的?詩原本取之於外物,而如何將外物或外象“性靈化”“模糊化”“空白化”是藝術創造的關鍵。如崔顥的《長幹曲》:“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四句詩中唯有小女子的急切追問,全無答詞,而留下的藝術空白是無限的。也正是這種空白張大了意境的空間,可以說,象內無一多物,象外偏令有餘。【連那個與之對話的船客都深隱在背後不作一語】。再看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中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從詩的意象上看只有山中的芙蓉花。而“紛紛開且落”只一句便通聯了人類的全部時空。生命與死亡,繁盛與衰朽,一瞬與永恆,都在詩人的觀照中內斂與外拓,其中之禪意尤為玄妙。在這個創生意境的過程中,一種氣息游離於象外,氤氳而不散。可以說意境的創造就是時空的開拓,詩人是在自己創造的時空中,不斷變幻著視角縈帶著情緒。溫庭筠《蘇武廟》:“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全詩一實一虛,一遠一近,時空的感受異常強烈。“回日”“去時”“雲邊”“隴上”,詩人隨意縱橫為抒情議論張大了空間。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意境與時空,意境與氣格,意境與道法,意境與辭彙之間存在的微妙關係。這是一種美的共同體,是詩人所追求的真正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