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尤其当这道题涉及到人,更尤其是,涉及自己。 年后第一篇笔记,来自《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 三位作者都是心理治疗的背景,虽然他们的研究多来自家庭和心理咨询,却给我们提供了远超此范围的框架——问题为何形成以及如何促成改变。 如何理解改变才翻到此书第三页,就被牛逼的思路震撼:通过群论(The Theory of Groups)来理解改变。“改变”虽然千变万化,但仍逃不出“模式”的手掌心。 了解群和改变之前需要先介绍本书最出名的概念:“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
如果把“问题”看做一个系统,也即一个“群”,那么理解群的特性有助于理解改变如何发生。 群的特性
如果不过瘾,还有薛定谔的赞…… 奇特的是,抵消力量的消失,初看似乎不错,其实是一个危机。(1Q84 深绘里vs小小人?)群成员与其相反成员间存在依存关系,一方失去另一方的抵消力量后,也许自身也无法存在。 借助“群”这一视角,我们容易理解,“种类”(或者说,群)和“成员”无法相提并论,群不能包含群本身。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混淆这两个层次,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原地打转。 第二序改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难就难在,我们身在(或被自己困在)第一序中,怎样跳出这样一种宿命般的裹挟? 问题的形成所谓问题,指因处理困难不当而造成的僵局、停顿、死结。问题往往由解决方案本身所引发或者恶化。 为何解决方案会恶化或带来新问题?
乌托邦症候群这一群体的特征是,问题明明无解,却坚信有解决之道。 乌托邦症候群有三种形态:
以上的共性是,这一群体认为他们所根据的前提比现实还要真实,以致于都意识不到这些前提的顽固存在。(躺枪一万发……) 总而言之,乌托邦症候群怀揣企图改造自我或改造世界来完成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这种改变的方式又跟某些不可改变的困难纠缠在一起,从而形成问题。 改变的悖论为了掌握“改变”不可捉摸的特性,必须区分事实以及关于事实的前提。人们根据某个前提认为事物应当如何,这与事物“本来面目”是有所差距的。拿掉乌托邦式的前提,实际情况或许还可以令人忍受。我们在第一序里,浑然不知需要第二序改变才能解决问题。 关于改变,我们的期望是对象自发的改变,比如家长总是期望孩子“自动自觉”的去学习,但是如果不进行干预,改变不会发生;如果干预了,“自发”又变得不可及。这便是改变的悖论:试图运用意志力达到本应自然、自动自发的状态。 那,怎样才能解决问题,促成期望中的改变呢? 问题的解决几个原则:
1和2不再展开,3简直太有启发,用实用主义的态度,直面问题,而不是永远沉溺在无解的分析中。问题的解决,不一定需要完全弄清根源和演变。对变化来说,最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改变,而不是改变为什么发生。
第4点提到的是重新框定的艺术。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对立,从“不是一就是二”的选择困境里跳出来,拒绝选择本身。对规则有所觉察,能让人解脱束缚,从而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逻辑种类。
重新框定并不是让我们注意到什么——不是产生什么洞察——而是教我们玩一个不同的游戏,使得老把戏不再管用。因为如果问题被视为一种心理或情绪的症状,这一概念架构本身就使得解决办法无法产生。 消除对立后,尝试将用以理解某种情境的假设或观点,改变成另一组同样也能符合事实的设定。 书中有不少栗子:
对乌托邦者而言,修正目标是一种自我放弃,只有在被要求超越自己极限时才会迅速的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简直类同我们熟悉的流氓逻辑:搞定不要脸的人的办法,就是比他更加不要脸。 作者还帮我们理出了促成改变的四个步骤:
以及常见的失败原因:
总结问题总是产生于某种形式的对立,从态度或行动上(而不是原因)消解对立,改变自然会发生。很多时候不需要去顿悟和追求完美主义的起源和原因,而仅需要从行为的冰山一角做出反常的要求,就能达到跳脱第一序框架的效果。 莫弃疗,希望在。 00的公众号,更多分享酝酿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